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2012语文高级职称考试试题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5 16:24:48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2012语文高级职称考试试题

一、课程标准20分

(一)填空题6分

1、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 3、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 (二)简答题

4、如何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7分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教师应确立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语文教育观念,注重吸收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5、“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对这一理念,你是怎样理解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实施的?7分

①开发语文实践的资源。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②注重语文实践的途径。培养语文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教学的过程是学生读写听说不断实践的过程,是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受到熏陶感染的过程。 重视学生读书、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语文实践,提倡多读多写,改变机械、粗糙、繁琐的作业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善于通过专题学习等方式,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听说读写,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二、教材教法40分 6、《社戏》是美的,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如诗如画的江南水乡的风俗。它是一幅富有浓厚人情味的小说,它是一幅作者故乡的山水画卷,若把它编到7年级“民俗风情”或8年级“小说之林”,试从不同角度分析教学重点,并分析设计意图。

从“民俗风情”角度分析教学重点,并分析设计意图。8分

教学重点:懂得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的作用,领略课文体现的美。 设计意图: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着重考察学生感受形象、体验情感、品味语言的水平,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因此,从民族风情的角度设计教学,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从““小说之林””角度分析教学重点,并分析设计意图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脉络,弄清各部分之间内在联系,正确把握文章主题。学习围绕中心选材的写法。

设计意图: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

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第四学段侧重考察理清思路、概括要点、探究内容等方面的情况,以及读懂不同文体文章的能力。因此,从小说的角度,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正确把握文章主题,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7、试以其中一个教学重点为例,设计教学环节突破重点。8分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脉络,弄清各部分之间内在联系,正确把握文章主题。学习围绕中心选材的写法。

⑴课文写了哪些事? ⑵本文课题《社戏》,但真正写社戏的内容又不多,其他事件好像与“戏”无关,能否删去?为什么?(小组讨论探究)

⑶文章写得仅仅是戏么?是结合文章结尾分析文章主旨。 ⑷本文明写“戏”,实写“乐”,试分析其他事件与“乐”的关系,学习围绕中心选材的写法。

8、课堂教学不采用追问式,而采用主题式探究,试从主题探究的角度分析文章的“美”。6分

自然美:小说为我们展示了江南水乡的独特的自然风景,“两岸的豆麦和河流”、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有山有水,有香气,作者调动了神来之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的夜景图。夜空中有着朦胧的月光,听着婉转悠扬的歌声,让人沉醉在这水乡的月色中、沉醉在这水乡特有的社戏中。小说就是通过这些如诗如画般的景色的描绘,为我们带进江南水乡,领略江南水乡的优美的自然风景,作者就在这样的江南水乡中生长着,江南的特有的景色给作者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也就是这江南美景,给作者的童年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人性美:《社戏》中为我们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有作者童年的好友,有自己的亲人,也有淳朴的农民,他们无一不透露出江南水乡人的热情好客,淳朴善良的品性,阅读之余,我们感受到的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淳朴善良的人性美。多么富有天真和纯洁的人性之美,优美的自然环境养育了纯洁的心灵,小伙伴们的带着善意的偷豆的举动,以及对六一公公的近乎幼稚的看法中,透露出的淳朴的人性美。

情感美:在小说众多的人物中,还透露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之美,这种情感是不带任何杂念的,是纯正的是无私的,作者在外祖母的家乡——平桥村,就得到了优待。陪“我”一起掘蚯蚓,钓鱼虾,放牛,充满童真之趣,带着“我”月夜去看戏,桂生为“我”找豆浆、舀水,以及六一公公没有责骂我们偷了他家的豆还送豆给我们吃等一系列的描述中,此外如外祖母的慈蔼,母亲的关怀,也都让人倍觉亲切。在这临河的小村里,自然与人情融为一体,人情之质朴、淳厚如那里的山水一样令人沉醉、感动。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充满情感美的江南的乡村,在这个村里,人与人之间无不真情相待,人与人之间无不充满着一种温情和友爱。 9、“民风民俗” 折射历史文化,增长我们的文化情愫。试从导入、教学过程、开发利用资源、作业设计等角度体现“民风民俗”。6分

开发利用资源:在小说中对风俗画的描绘始于鲁迅先生(如《祝福》、《社戏》、《孔乙已》等),沈从文的《边城》则是风俗画的一个高峰。在汪曾祺的作品中随处可见,当然,又绝不是为写风俗而写风俗,文学毕竟不是民俗学。在他的作品中,这些土风习俗、陈年遗风,或是用于人物出场前的铺垫,或是用于故事的发展,或是用于整个作品情调的渲染,都又一定的用场。

作业设计:课外阅读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体会民间习俗和民族风情。 10、以下案例试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分析有点。(最少两点)指出案例中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12分

小鱼问大鱼道:“妈妈,我的朋友告诉我钓饵上的东西是最美的,可就是有一点危险。要怎样才能尝到这种没味而又保证安全?\

\我的孩子,”大鱼说,“这两者是不能并存的,最安全的办法就是绝对不去吃它。” “可它们说那是最便宜的因为它不负任何代价。”小鱼说。

“可这完全错了,最便宜得很有可能恰好是最昂贵的,因为它企图别人的代价是整个生命。你知道吗?它的里面过这只钓钩?”

“要判断里面有没有钓钩,必须掌握什么样的原则呢??小鱼又问。 “那原则其实你都说了。一种美味,又似乎不用付出任何代价,钓钩很有可能藏在里面。” 案例过程:故事写了 。学生回答(略) 故事好在(美在) 。学生回答(略) 读了故事,我 。学生回答(略) 教师的教:

学生的学:

改进建议:

三、专业知识40分

(一)、古诗文默写4分

1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1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3、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二)、选择题6分

14、诗意理解( )15、成语使用( )16、病句( ) (三)、文言文阅读。《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7、解释加点词4分

①阙:通“缺”,空缺 这里是中断。 ②溯:逆流而上 ③良:实在,很 ④旦:早晨 18、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即使骑着快马,驾着疾风,也没有坐船快。

19、一些优秀作品注重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 “一切景语皆情语”,郦道元的《三峡》渲染了秋天的悲凄气氛。结合《陋室铭》《爱莲说》《岳阳楼记》《小石潭记》等谈谈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20分(最少结合两文300字以上)

郦道元在写了三峡雄壮、险峻、秀美之后,他着力地表现秋的悲凄:水枯气寒,猿鸣凄凉,充满了凄清肃杀的气氛。更妙的、更美的就是那一声渔歌,就是那一句似乎顺手拈来同时又是巧妙点缀的渔者之歌。本来,“林寒涧肃”已经是够凄清的了,“空谷传响”的“高猿长啸”已经够凄异了,啼声的“哀转久绝”已经能够让闻者倍感寒意了。然而一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顿然将这凄寒之境进行升华,它唱出了哀婉的猿声中旅人的悲凉心境,更加烘托出秋景的凄凉,给人余音缭绕之感。

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并非单纯写景,写景是为了引出“迁客骚人”及他们的“悲喜”之情,而这又是为了引出后边的“古仁人”及他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高尚情操。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的思想倾向显而易见。最后自然得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主旨句,真正做到了“水到渠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观,是范仲淹的人格写照,更是对友人滕子京的劝勉。

搜索更多关于: 2012语文高级职称考试试题 的文档
2012语文高级职称考试试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8acmp4whef58u602wq52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