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大一统国家的兴盛与农耕经济的繁荣
第一课时 明清帝国的兴替
1、明朝建立的背景
2.明朝兴盛表现在哪些方面?
3.明朝衰亡、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的原因有哪些?
4.为什么明末农民起义能够迅速发展,并得到农民的支持?
5.清初的统治为什么激起民众强烈的反抗?统治者是如何解决的呢? 从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学习目标】
1.知道明清帝国的更替。
2.了解和归纳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的主要措施。 【教学重点】 了解明清两朝的兴替。
【教学难点】 分析明清时期由盛而衰的历程。 【课前导读】
1.1368年,____ _(明太祖)建立明朝,定都_ _,即现在的__ __。
2.明末先后发生了__ __等人领导的农民起义。1644年,_ ___(称\李闯王\在西安称帝,建立大顺政权,并于同年攻入北京,推翻_ __朝。
3.17世纪初,_ ___统一女真各部并脱明独立,建立“__ ”,史称 ___。 __改女真族民为 ___ __,1636年在_ __称帝,改国号__ ___。 4.明朝_ __在位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强盛时期;清朝___ ___在位时期,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强盛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新的高峰。 【自主探究】
1、明朝的兴盛表现在那些方面? (1)政治上:
(2)经济上:
(3)对外交往密切:
(4)市镇经济繁荣 :
2.明朝衰亡、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的原因有哪些? (1)根本原因
(2)直接原因
3.为什么明末农民起义能够迅速发展,并得到农民的支持?
4.清初的统治为什么激起民众强烈的反抗?统治者是如何解决的呢?从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当堂检测】
1.如果你是明朝一地方官员,有事上京参见 朱元璋皇帝,应去( ) A.长安 B.东京 C.北京 D.南京 2.明朝设立东厂特务机构的是( )
A.明成祖 B.明太祖 C.明英宗 D.明景帝
3.2000年10月,在江苏苏州出现了一家以 “锦衣卫”命名的国有企业。很多人对这种命名 提出尖锐批评。“锦衣卫”一词所反映 的实质是 ( ) A.经济的高度发展 B.专制制度的强化 C.国家监督机构的完善 D.思想文化的繁荣 4.明朝科举考试的命题范围是( )
A.《诗经》 B.四书五经 C.《二十四史》 D.八股文 5.明军攻占大都,元朝灭亡是在( )
A.1351年 B.1368年 C.1636年 D.1644年
6.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及中国的国家版图奠定了基础的朝代是( ) A.唐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7.明朝君权进一步加强的表现是设置了( )
A.丞相 B.内阁 C.行中书省 D.厂卫特务机构
8.“盼闯王,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被百姓呼之为闯王的是( ) A.张献忠 B.李自成 C.高迎祥 D.努尔哈赤 9.女真族建立的政权是( )
A.西夏 B.后金 C.契丹 D.清朝
10.“康乾盛世”,是中国清王朝前期统治下的盛世。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回光返照,同时也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后一次盛世。这时期的在位皇帝不包括( ) A.康熙帝 B.雍正帝 C.乾隆帝 D.道光帝 11.下列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明朝建立 ②元朝统治结束 ③明前完成统一 ④靖难之役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 ①③④② D.①④②③
12.阅读下列材料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六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司等衙门分理天下。庶方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细太祖实录》
自秦以来设置的宰相一职,被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阅读这则材料,请分析,朱元璋除宰相的理由,这一举措所起的作用。
【参考答案】 课前导读
1. 朱元璋;应天;江苏南京
2.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李自成;明 3.努尔哈赤;大金,后金;满洲;盛京;清 4.朱棣;康熙、雍正、乾隆 自主探究
1、 政治上:废除丞相、创内阁、设厂卫特务机构和迁都北京,强化皇权,奠定了明代政治体制的基本格局。经济上:奖励垦荒、轻徭薄赋和提高手工匠身份等政策,使社会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发展。对外交往密切:明代前期,郑和下西洋开辟亚非了海上通道。市镇经济敏荣:明朝中后期进一步改革赋役制度,刺激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市镇经济高度繁荣。 2.根本原因:历经三百年的时间,明朝日趋败,官府多次增加赋税和各种杂税,土地兼并恶性发展,大量农民破产逃亡。直接原因:明末对后金用兵以及连年天灾,1627年陕西北部连续发生旱灾,灾民只能吃蓬草、树皮充饥。在这种情况下官吏却向农民催逼赋税,激起了农民的反抗。
3.明末农民生活困苦,赋税繁重,民不聊生。而起义军“平买平卖”的宣传,“均田”“免粮”的口号,把豪绅富户的财物粮食分给农民的做法,满足了农民的诉求。
4.清初二三十年间,政府推行大规模圈占土地、强制东南沿海居民内迁和威迫汉人剃发梳辫等弊政;统治者调整野蛮落后的政策,制止了社会经济的倒退逆转;启示:统治者制定政策时应该顺明心合民意。发现问题时应该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调整。 当堂检测
1、D 2、A 3、B 4、B 5、B 6、D 7、D 8、B 9、B 10、D 11、A
12、理由:小人利用宰相这一权力专制乱政,导致王朝灭亡。作用:高度集权于帝王一人之身,君权空前强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