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青少年犯罪心理产生的原因
青少年犯罪问题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近年来,青少年犯罪呈现出犯罪年龄低龄化,犯罪手段成人化,犯罪工具现代化的趋势。青少年犯罪的类型多为暴力型案件、侵财型案件、性犯罪案件和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的案件等。青少年是社会未来的中坚力量,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未来,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其发展前途与国家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研究青少年犯罪心理以期有针对性地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
一、从青少年自身因素来说 (1)青少年具有以下心理特征 1、渴望独立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最大特点是自我意识的迅速发展,随着身体发育趋向成熟,他们要求改变自己的地位,希望受到成年人的尊重;他们常以成年人自居,模仿成年人的口吻谈话,愿意承担成年人才能完成的任务。青少年要求独立,不愿意事事处处受到家长和老师的控制和约束,是青春期心理特征的突出表现。 2、情感强烈,情绪化
易激动、情感强烈是少年时期的又一心理特点。青春期的青少年情绪起伏大、变化多是普遍现象。他们的情绪变化主要表现为:(1)两极性:或欢呼跳跃、或烦躁不安,或信心十足、或垂头丧气。(2)不一致性:外部表现与内心世界并非一致。特别是对异性,为了掩饰自己的内心世界,故意表现得冷漠、不在意或回避。 3、“闭锁性”
青年人的情感不太外露,开始带有文饰的、内隐的、曲折的性质,一般来说,少年儿童极为单纯、天真、率直,而青年的内心世界要复杂一些,他们不大乐意吐露真情,渴望有自己的一片天地,往往表现出不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情感心理。 (2)由心理特征向犯罪心理转化的原因
青少年的这些心理特征,如果没能正确得到引导,抑或是受到不良环境的熏陶,极易诱发犯罪心理的产生,走上一条不归路,原因在于 1、生理发育水平与心理发育的矛盾
人的生理发育迅速成熟,主要表现在身体外型巨变、生理机能增强和性成熟,他们由此而产生了成人感,希望别人把自己当成人看,能得到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但他们的心理发展则相对缓慢,正处在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的初期阶段,其认知能力、思想方式和人格特点比较幼稚,社会经验不足,对事的认识、评价和感悟不深刻、不全面、不透彻,还不能处理好周围的是是非非,缺乏合理调节和支配自己活动的能力,身心发展之间出现矛盾。这种身心发展的不平衡,使青少年抵抗外部世界的干扰能力显得相当脆弱,一旦遇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刺激,很容易作出越轨的举动,实施违法犯罪。
同时青少年模仿力强,有好胜心,易于冲动,爱感情用事,希望根据自己的想法 、兴趣去行事,但由于认识问题直观、片面,缺乏成年人具备的分析判断、辨别能力,使青少年抵抗外部世界的干扰能力显得相当脆弱,。他们的情绪容易外露,高兴时手舞足蹈,得意忘形;不高兴时则会恼羞成怒。同时他们的情感极不稳定,表现为情绪变化多端,如强烈的愤怒情绪、起伏波动的不稳定情绪、严重对立的敌对情绪、长期萎靡不振消沉悲观情绪等,都极易转化为犯罪心理;
2、心理诉求与客观满足的矛盾
青少年随着生理上的迅速发育成熟,产生了强烈的自我实现的需要。而由于年龄、生活阅历、知识水平及其他条件的限制,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自我实现的需要常常不能得到满足。
一方面,青少年独立性意识增强,他们不再轻信家长和老师等人的见解,开始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一切,尤其表现出叛逆和抗上的心理。但是,这种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很不成熟,由于认识肤浅,分析问题往往直观、片面,不能正确而全面地认识进入社会生活后遇到的各种问题。逐步减少了依赖性,克服困难的毅力也不断增加,但容易受到外来的诱惑,自制力较差,如果有不良的诱因,很容易使意志活动偏离社会性方向,在这种情况下,有可能误入歧途形成犯罪心理。
另一方面,未成年人的需要变得丰富多彩,但很多需要自己却无力满足必须依附于成年人才行,有时成年人也无法满足他们的需要,于是心理诉求与客观满足之间就出现了矛盾。因此由于未成年人由于缺少人生经验,在与外界广泛接触中,面对复杂的社会,尤其是对各种社会问题和消极因素往往是一知半解或者根本不能理解有时会陷入矛盾中,不能保持内在与外在的平衡,对自我与现实间的矛盾产生苦恼和不安,甚至把自己与外界对立起来,走向社会的反面。
最后,青少年处在精力旺盛时期,学习能力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极强,好奇心和表现欲是青少年这一群体共有的特性。他们一方面对某种事物着迷,另一方面而又急于表现自己的能力,但由于其他条件的束缚不可能独立,因此其行为具有相当的盲目性和跟从性,对事物的辨别也缺乏完整性和正确性。一旦他们受到不良因素的诱惑,由于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很容易导致犯罪。
二 、从外部因素来说 (1)家庭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那么,家庭就是青少年眼中的社会。家庭在青少年心目中的位置,是最为重要的。父母的家教箴言、格言及家训会影响子女的一生,甚至世代相传。调查与研究表明,青少年的身心能否健康发展,与家长对家庭的责任感,态度,对子女的教育引导,及其自身的言行举止有着密切的联系,若父母对家庭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子女的态度适当,教育、引导得法,自身性格,言行举止良好,家庭的内聚力,亲和力增强 ,正面影响加大 ,子女实施不道德行为,违法犯罪的可能性就很小。反之,子女受到的负面影响大,实施违法犯罪行为的可能性就大,甚至直接导致犯罪。影响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因素主要有:
1、疏于管教。一些家长对子女的管教缺乏应有的责任感,不自觉地放弃了对子女的管教义务 。对子女身上的错误和缺点, 或是不闻不问,放任自流;或是晴蜓点水,关心不够;或是一打一骂了事。更有甚者, 有的家长长年在外打工,甚至几年不回家,对子女仅仅是金钱上的满足,至于教育则不管不问,完全推向学校。生活在疏于管教家庭中的子女,因得不到父母及时管教,悉心指导,容易形成不健全的心理品格,导致违法犯罪。
2、家庭暴力。对生活在暴力家庭之中的青少年来说,因耳濡目染或亲身体验过暴力侵害,心理受损明显,心中阴影严重,致使子女养成仇恨,冷酷,撒谎,逆反等不良性格。家庭暴力往往还导致一些常遭暴力侵害的青少年离家出走,到社会上去寻找温暖与爱心,因而难免被坏人引诱利用;或者导致一些青少年直接向社会施暴,向弱者施暴。
3、单亲家庭。近年来,家庭离婚解体现象越来越严重,单亲家庭日益增多,这对青少年健康成长也极为不利。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单亲家庭的父母很容易走向极端,对子女的关心,体贴,爱护,管理和教育,也会走到极端,使得一些子女的身心造成了伤害,形成仇视社会,不相信他人的性格,一些子女变得孤僻、抑郁、自卑、冷漠、任性,仇恨父母,对学
习 、生活和家庭失去了信心。 这种心理很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导致违法犯罪。 4、不轨家庭。不轨家庭是指家庭成员中有不道德或违法犯罪行为的家庭。生活在不轨家庭中的青少年,易接受心理暗示,善模仿成人的不良举止,久而久之,逐渐同化、堕落,最终滑入违法犯罪的泥潭。
5、管教方式
一般来说,溺爱放任和粗暴打骂可能是我国父母管教子女的两种最普通的方式。在我国家庭中,父母单方面的要求子女的较多,却又未能以身作则;重视子女的物质生活,却未能顾及子女的心理需要;以打骂方式要求子女服从,却未能很好的与子女沟通;凡事要求子女循规蹈矩,却未能给予信任与支持;只懂施行权威式命令,却不给予自主的空间等。这种既溺爱放任又粗暴打骂的家庭环境,成为滋生青少年犯罪的温床。 (3)社会
不良的广告,庸俗的歌曲,浅薄的电视剧,低劣的文化作品,粗俗的电视节目,猎奇的花边新闻,肤浅的西化学习,都在潜移默化的引诱着没有正确价值观、理性人生观的青少年。他们心理品格的发展轨迹,一直是两种思想、两种文化冲撞的扭曲曲线。在自然人没有成为一个成熟的社会人的时候,人的本能脆弱的一面很容易展露出来。人的这种自然属性,在青少年不成熟的心理得到一定的诱惑时,实际上,为青少年的违法犯罪起到催化剂作用。 1、受社会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全面进步。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腐朽生活方式的偏激倾向。于是,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坑蒙拐骗、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贪污受贿等社会不良现象时有发生,对社会风气造成较大的不良影响。而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阶段,缺乏社会经验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受这种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青少年经受不住各种物质享乐的诱惑,在一定条件和某种因素的作用下,就有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
2、受社会不良文化影响。
我们知道,优秀的文化可以提高人的思想,促使人们奋发上进,低级、庸俗的文化会腐蚀人的灵魂,阻碍社会文明的进步。目前在文化市场上,图书报刊、音像制品、文化娱乐等中充斥着大量的封建迷信、凶杀暴力、淫秽色情以及其它有损人民群众健康的内容,对社会文化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这种受污染的社会文化生活环境对涉世不深的青少年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香港及国外流入的暴力恐怖片在一定程度上激起青少年好奇心和模仿的欲望,许多青少年正是由于剧情的指引从而完成与其年龄并不相称的违法犯罪行为从而走上犯罪。
3、大众传播方面的问题
大众传播事业是当今世界最发达并仍处于迅猛发展之中的事业之一,它与人们现代的生活方式联系愈来愈加地密切,充当了人们的向导,尤其是对涉世不深,社会经验不足的青少年来说,它更是扮演了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由于我国目前的社会主义法制还不甚健全,加之一些管理、宣传部门存在着思想性不强等原因在这些不利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使得一些迎合不健康口味、格调不高、趣味低下内容荒诞的作品乘机而入,对不少青少年已有的消极心理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助长了某些青少年的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刺激其犯罪心理的产生、发展。
对青少年犯罪心理有了深刻的剖析之后,对应问题,找准根源所在,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减少和防止青少年犯罪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没有健康发展的青少年,国家就没有未来。因此世界各国的犯罪学者、社会学家,教育家、教师、政府官员们都把青少年犯罪问题当成是头等大事,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以预防和解决,尽管效果还不能达到理想的程度,人们仍为
此努力不懈。相信随着人们工作力度的加大及其他一些社会学科在预防青少年犯罪领域的渗入,青少年犯罪预防领域将会出现一个新的面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