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中成长》教学设计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掌握亲社会行为的重要性,能够自觉培养自己的亲社会行为 养成亲社会的习惯;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发展变化,投身社会实践 树立“谦让”“分享”“助人”“合作”“同情”“安慰”等亲社会行为的意识;培养亲近社会、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自觉性 能力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我为社会作贡献。 教学难点:在社会课堂中成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展示图片)
想一想:这些行为有哪些共同点? 试一试:自己还能举出哪些类似的行为?
议一议:为了让社会生活更加快乐,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能做些什么? 学生回答:都是在社会交往中的亲社会行为,都是参与社会生活,积极为社会、为他人作贡献的行为,都是文明的行为。
教师过渡:那么我们今天就要探讨我们在社会中成长这个话题。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在社会课堂中成长 (一)人是不断社会化的
活动一:情景探究《狼孩的故事》
思考: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
提示:这个故事说明每个人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社会,都有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只有社会化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只有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人才能真正地成长和发展起来。
教师总结:在社会课堂中成长。
活动二:探究人的社会化过程(展示图片)
1.这几幅图片,分别表现了什么内容?
提示:这四幅图片表明了我们成长的社会化过程。图1是母亲抚育子女,教子女学习知识。图2是几名好友在一起玩乐,感受集体的温暖。图3是老师在教学。图4是学生在参加社会劳动。
2.这些活动对未成年人的成长有什么意义?
提示:这些活动是未成年人走向社会的开始,是未成年人了解、熟悉社会活动、社会规则的开始,是未成年人实现社会化的过程。从牙牙学语到参加劳动,是不断的社会化过程。这些活动,对未成年人的成长至关重要。它们有助于我们知识不断丰富,能力不断提高,规则意识不断增强,价值观念日渐养成,使我们逐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 活动三:探究社会生活(展示图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