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自强不息的性格特点,使得兄弟俩都很招思想深刻女子的喜欢。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使得理想与现实相差甚远,使得他们不得不在理想与现实的泥潭中挣扎。
先说少安和润叶,原本青梅竹马,彼此对对方的感情可谓是情深之至。少安在心里把润叶当妹妹一样呵护着,润叶顶着父亲、二妈、向前的连环攻击,固守前方。可是,由于城乡的差别、家庭环境的制约、少安性格的压抑以及他的小农思想的制约,硬是导致明明相爱的两个人却不能到一起。以他带回一个不要彩礼的贺秀莲,以润叶的大病一场来结束这一段令人惋惜的爱情。当看到少安带着秀莲去看望生病的润叶,润叶情难自控偷偷躲在病床上哭泣时,听着润叶的一句“我在前方的战壕里拼死抵挡,但她为之而战的后方,却自己烧成一片火海”时,我们能想见少安的内心是如何的心如刀绞,是如何的挣扎。
还有少平与田晓霞,一个生活在最底层的工人与一个省委书记的女儿。两人志趣相投,情投意合,本可成就一段美好的爱情,可是就当爱情刚刚对他们露出一线曙光时,作者偏偏安排一个如此凄美的结局,留孙少平一个人在对爱人的思念中悲痛万分、辗转挣扎。同时,孙少平还有身居农村的现实与一心走向更远的地方的理想之间的挣扎。为了这一份理想,他宁可做揽工、当煤黑子。身体是痛苦的,但精神却是充实的。
(三)挣脱不了的悲剧结局
孙少安,不能与青梅竹马的润叶结合,他是不幸的;但是他又遇上了贺秀连,他也是幸运的。秀莲勤俭、体贴,给了他爱的温暖和力量,也给予了他母亲般的体贴和慰藉。正是因为秀莲亦妻亦母的体贴和关爱,才使得孙少安的事业一步步摆脱困境,走向成功。但是就在他们的日子刚刚走上富裕道路的时候,秀莲却又被确诊为癌症。在捐资建学校的剪裁仪式上,秀莲最终吐血而死,令人唏嘘不已。我们说,有付出才有回报,当你得到什么的时候,你必定要失去什么。更何况像少安家里的那种境况,更是要付出别人几倍的努力。贺秀连,这个无私的女子正是在长年累月的积劳成疾中,富裕了家庭的生活,却付出了自己生命的代价。路遥曾说:“在这里,我才清楚地认识到我将要进行的是一次命运的‘赌博’,而赌注则是自己的青春抑或生命。”他书中的人物又何曾不是如此!
孙少平,不屈的灵魂和超凡的见识使得他和晓霞一见如故,在一起排戏的日子里,彼此了解更深,渐渐发展为爱情。他和晓霞的爱情也是建立在志趣相投、相互理解的基础上的,他们一起悄悄地传抄阅读《天安门诗抄》,为自己的政治观点进行唇枪舌战。正当我们为他们的感情日趋笃厚而欣慰之时,晓霞却在一次抗洪抢险的报道过程中为了救一名落水的小女孩而英勇献身了。我们在埋怨路遥文笔的残酷时,我们不能不看到现实的残酷。如果要怪,只能怪孙少平追求的爱情太高尚。田晓霞,一个省委书记的女儿,省报的记者;孙少平,一个普通农民
- 3 -
的当煤矿工人的儿子。在世俗的眼光看来,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他们的结合无异于天方夜谭,难以让人从理性上认同。让田晓霞破除世俗的偏见,与少平结合,会使他们的婚姻缺乏现实生活的依据而显得虚空;而从田晓霞的个性来看,她是不可能半途抛下少平去寻找新的幸福,她也不可能委曲求全接受高朗这个高干子弟的求婚,否则的话人物将丧失其自身的光彩;再者,路遥作为一位忠实于生活的作家,也不愿违背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所以迫于无奈,作者使她在陕南抗洪前线采访时,为抢救落水儿童英勇献身,从而让这个晶莹剔透的城市姑娘在读者心中也留下了永久的魅力,她和孙少平的玫瑰色的爱情更增添了一份震撼人心的悲壮美,无不让人惋惜。
二、 两人性格中的不同之处
(一) 自我追求的目标和方式不同
少平、少安两兄弟相比较,哥哥少安的形象刻画的是扎根农村的奋斗者开拓者而又安于农村生活的形象,弟弟少平则是以进取和挑战的姿态面对生活。两兄弟从不同的人生选择和生活哲学上看:他们一个求实,一个幻想;一个重物质,一个重精神;一个封闭,一个开放;一个源自传统,一个指向未来;一个深植农村,一个却被远行的梦想所召唤!
孙少安是一个心底善良,情操高洁,善思考,敢奋斗的农村青年,他只想通过自己拼命的劳动来改变自身贫困的“世事”,无论他的“搞分担包产”,还是后来的办砖厂,无一不是为了摆脱贫困,脱离苦难,一家人能填饱肚皮,过上安适的生活。面对“他父亲在他面前抱住头痛哭流涕。他第一次看见刚强的父亲在他面前流泪。他自己也哭了。是的,他将要和学校的大门永远地告别了。他多么不情愿啊!他理解父亲的痛苦——爸爸也不愿意断送他的前程??就这样,他参加了全县升初中的统一考试。在全县几千名考生中,他名列第三被录取了。他的学生生涯随着这张录取通知书的到来,也就完全终结了!”少安为了弟弟妹妹、为了那个家毅然牺牲自己的前程,心甘情愿回到双水村当一个农民。他没日没夜的忙碌着,但是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那个家,似乎从来都没有为自己“自私”一下。但是在他质朴的农民思想中却渗透出了发展才是出路的意识。一方面他靠勤耕勤作来改变生活,同时他又能积极大胆地进行尝试,“搞分担包产”、 办砖厂,十足一个农村开拓者的形象。他敢吃螃蟹、敢为人先,依靠自己的新观点新理念来改变农村的生活。
而孙少平则是在小农意识的海洋里挣扎逃出,到城市主动挑战各种苦难来磨练自己的形象。他在对自我思想的不断剖析中逐渐画出生活的蓝图,挖掘人生价值,体现自我。还有他的身上有着强烈的现代叛逆意识,对传统的生活方式与乡土观念提出质疑和否定,试图以个人奋斗的形式摆脱土地的束缚,力求改变自己,
- 4 -
改变自己“农民”的历史地位和传统性质。他们的思想发展还透出时代的情绪与奋斗精神,敢于在改革的浪潮中乘风破浪。这些主人公一个特点就是在对人的自我发现与自我觉醒中追求人生价值,显出强烈的个性意识,要求社会承认并领略他们自身所具有的价值和尊严。
孙少平是以进取和挑战的姿态面对生活!他是一个“新人”。他的追求是“梦”,是理想,是未来,他不仅仅满足于物质的充足,更向往精神的充实。他跻身于现代文化的城市,不仅是追求物质生活,更是追求精神价值的实现——自我价值的实现!为了这一切,他离开了宁静和谐的家去外做了“揽工汉”。这令孙玉厚不解,也令孙少安迷惑。(他曾多次见孙少年的生活劳苦而劝他回去。)他们都想不到孙少平为什么要出去“受罪”。他们不明白孙少平就是在这样与困境的搏击中实现自我的!
可以这样说,从少平的身上就折射出了中国农村青年的不幸就在于“出身农门,不甘于农门”,不屈从于不平衡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分配和不公正性的农村政策禁锢了农村青年的发展。这实质是国家制度的悲哀。但孙少平没有割弃传统文化的滋养,更多地接受了外面的世界,现代意识和文化观念!他充满梦想和冒险地走向现代文明。在他身上处处洋溢着新的时代精神!
(二) 对待爱情观念和方式的不同
少安少平兄弟俩因为具备淳朴善良的品格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所以他们两人身边从来不缺优秀的女子。她们家庭条件优越、受教育程度较高、对待爱情坚贞执著,这样的女子肯定令人垂爱。兄弟两人同样地获得了爱神的光顾,可是他们对待面前的爱情的观念和方法却有所不同。少安爱着润叶,这种爱不掺杂一丝杂念,但在润叶父亲的阻挠下他毅然选择放弃,并且用残酷的伤害来给予润叶幸福生活的成全,他怕自己给予不了她幸福,他怕他阻挡了润叶追求幸福的脚步。
而少平的爱却大胆而高尚。他清楚晓霞的家境和地位,在爱情面前他也有自卑,但是这些都阻挡不了他追求幸福的脚步。他们的爱大胆而炽热,令人荡气回肠。
三、产生二人性格异同的根源
少安少平兄弟二人都生于双水村、长于双水村,淳朴的黄土高原、贫穷的家境给了兄弟二人自强不息地面对磨难的勇气和信心。兄弟二人都早于同龄人地成熟,过早地品尝到了生活的艰辛,过早地背负起生活的重担。他们在贫穷与落后的边缘挣扎,期望通过自身的奋斗拼搏来改变自身的窘迫和生活的贫困,他们都是自强不息的真英雄。
但是由于二人在家庭中的位置不同、受教育程度的不同、人生价值的定位和追逐理想的方式不同,导致兄弟二人一个钟情于生养自己的土地,一个却极力地
- 5 -
想要挣脱黄土地的束缚,在大城市中来找寻自己生命的意义。少安是家庭的长子,面对家庭一贫如洗的窘况,他必然要牺牲自己的追求,来缓解家庭的压力,来创造弟弟妹妹读书的机会。仅仅小学毕业的他,就将改变命运的期望寄托在生养自己的黄土地上,向黄土地要发展,带领黄土地上的人一起脱贫致富,让村子里的娃娃能有更好的学习读书的条件??这些,就是他的追求,就是他生命的意义。与哥哥的扎根黄土地不同,弟弟少平肩上少了那一份家庭的压力,读书过程中见识的开阔,还有开明的父亲、哥哥的极力支持,他义无反顾地走向了大城市。做揽工汉、当煤黑子都不能阻挡他追逐大城市的脚步,他不愿与哥哥一起经营砖厂,他宁愿放弃家庭生活的舒适和安定,只为能在理想的天地里奋斗。
至于两人对待爱情的态度,也是因为二人生活经历和性格倾向的不同。扎根黄土地的少安身上演绎的是传统的美德,有一种爱叫成全,我不能给你幸福,只能选择放手。而少平接触的是新的事物,新的观点,在他的身上展现出的完全是新时期知识分子的大胆追求爱情和幸福的特征。
- 6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