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跟踪:每天关心患病学生的身体状况,并主动对学生进行补课。
5、家访:积极对患病学生进行家访,做好学生及家长的思想工作,经常保持联系。
6、消毒:根据有关规定做好消毒工作(包括发病及相关班级、食堂、厕所、公共场所、共用教室等),学校负责人要听从卫生部门的专业指导,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停止一切集体性活动。
7、新生报到,学校必须要求其监护人如实填写学生健康状况登记表,并分类建立在校学生健康档案。
第三节 师生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预案
第一条 可能引发师生食物中毒的原因
由于学校向师生提供食品的进货渠道、质量以及气温、消毒、加工、存放和操作人员的健康等原因,稍有不慎极易发生食物中毒事件。
第二条 预防措施
1、学校要始终坚持“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制订制度,落实措施,加强教育检查,责任到人。
2、按规定对从业人员进行体检,无健康证的人员一律不准上岗。
3、严格把好食品进货关,杜绝不洁、变质或“三无”食品流入,做好进货记录。
4、规范食品加工、操作程序,做到煮熟烧透,加工好的食物要及时进入熟食间冷却。
5、严格熟食间的管理,防止熟食再污染。实行熟、生食物分开保管、使用不同制作器皿。
6、做好饭菜留样的记录并签名,留样食品做好标记须在冷藏柜内保留24小时以上。
7、严格各操作环节中的消毒工作,消毒方法要正确,消毒时间要保证。
第三条 处理程序
一旦发生师生食物中毒事件,应按下列程序处理:
1、立即报教育局突发事件处理小组办公室和相关科室,同时报当地卫生监督部门。学校应立即把患者送往镇街驻地以上医院救治。
2、学校主要负责人要召开突发事件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研究情况,制订有效措施,具体落实人员分工。
3、学校保健老师要做好食物中毒事件的专册登记,统计好患病师生的具体情况(包括:班级、人数、发病日期、主要症状、就医情况等),积极主动配合当地卫生监督部门进行调查。
4、将可能引起食物中毒的食品留样并加以封存。
5、积极认真做好学生家长的工作,争取家长的谅解。
第四节学校防范暴力事件应急处理预案
第一条 可能引发学校暴力事件的主要原因
由于种种因素对社会不满和因矛盾激化而铤而走险、因严重利益冲突而报复、精神病人发病以及极少数歹徒行凶犯罪等情形是引发学校暴力事件的主要原因。
第二条 预防措施
1、加强对师生的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增强师生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2、健全安全保卫工作机构,按标准配备学校安全保卫干部和专职保安,加强培训管理,配齐安防器械,确保及时有效地控制突发事件。
3、加强门卫管理,认真落实登记和验证制度,严格控制外来人员及其车辆进入校园。
4、加强对校内有精神病症状人员的监控;加强对精神病人的关心,劝其在家休养治疗,经济待遇上给予照顾帮助。
5、对可能引起矛盾激化事件的当事人要逐一排摸登记,耐心接待,尽力做好化解工作。
第三条 处理程序
一旦发生学校暴力事件,一般应按下列程序处理:
1、拨打“110”报警电话或者按紧急报警按钮。
2、以最快的速度把伤员送往就近医院抢救,并通知家长或家属。
3、立即报中心校(学校)突发事件处理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心校(学校)立即报教育局突发事件处理小组办公室和相关科室,中心校还须同时报当地镇政府(街道办事处)。
4、如发生劫持人质事件,校方要派应变能力强、口才较好的老师与歹徒周旋,尽力规劝其终止犯罪;同时学校要全力保护好在现场或附近的其他学生,并迅速疏散至安全的地方。
5、保护现场,配合警方调查。
6、在警方的指导下维持秩序,并做好相关处理事宜。
第五节 校内学生意外伤害事故应急处理预案
第一条 可能引发校内学生意外伤害事故的原因很多,主要原因有:
课间学生追逐、打闹、楼道拥挤;学生间打架斗殴;学生自行到校活动或者放学后滞留学校活动;学校使用的教育教学和生活设施、设备不符合国家安全标准;学校的场
地、房屋和设备等维护、管理不当;学校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未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或未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实验操作不当;极个别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等。
第二条 预防办法
1、运用各种形式,加强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教育、安全教育,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2、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增强法律意识,做到遵纪守法,不打架斗殴。
3、加强对教师进行师德规范教育,增强责任意识和法制意识。
4、加强对学校教育、教学和生活设施、设备以及场地、房屋和设备的安全检查,发现隐患立即整改。
5、学校按照安全工作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要求,确定安全责任包干区,明确责任人,确保在校学生人身安全。
第三条 处理程序
1、事发阶段的有关工作和注意事项
(1)以最快的速度把受伤学生送往当地医院救治。
(2)发生事故应立即通知家长。
(3)一般事故24小时内书面报教育局突发事件处理小组办公室和相关科室;重大事故立即报教育局突发事件处理小组办公室和相关科室,同时向投保的保险公司报告。
(4)事故发生后,学校应当对照教育部颁布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有关规定,分清校方有责任事故或者无责任事故。
2、事故处理阶段的原则和注意事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