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大学生新生适应问题与对策
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数量也在迅速的增加,据资料显示,2000年以来,全国少数民族在校大学生占全国大学生比例一直维持在5.7%~5.9%之间。因为来自少数民族的大学生的民族身份的特点及其相应的心理与文化特征,所以他们成为高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也因为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他们在大学生活、学习、交往出现许多不适应现象,许多研究结果都表明少数民族大学新生整体适应水平较汉族学生适应水平差[1]。因此,高校应重视少数民族大学生新生适应问题,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一、少数民族大学新生适应不良问题 (一)生活上的适应不良
首先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生活受到本民族文化的强烈熏陶,具有自己民族独特的生活习惯,来到大学后,与以汉族文化为主的同学共同生活,二者就会形成强烈的撞击;其次,国内有研究指出[2],少数民族学生多来自于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刚来到汉族学生为主的大城市的学校,经济方面会承受很大的压力,服饰、生活习惯等与其他同学的差别,尤其是生活水平上的相对拮据,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二)学习方面的适应不良
师资不足学校教育受到很大的限制,由于民族地区的贫困,
教学质量低下,教学水平不高等都导致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基础较差,也更难适应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中途退学、休学的情况严重,即使在四年以后进一步深造的人数也较少。少数民族学生考入大学后,进入“理想”重新构建期,由于少数民族学大学生在他们独特的家庭教育洗礼下形成的观念在学习和人生目标的确立上表现得缺乏方向和动力。同时少数民族学生多生活在偏远地区:偏僻、交通不便、信息不畅通、接触的新鲜事物较少,导致一些少数民族学生兴趣窄,无专长,而大学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很多,于是,焦虑、茫然充溢着他们的心理。 (三)人际交往方面的适应不良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性格、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与汉族学生存在较大差异,容易产生矛盾,一旦矛盾产生,人际关系就紧张且不易和解。其次,许多少数民族大学生十分自尊,热爱自己的民族,也希望得到同学的理解和尊重,但在中学多是学生干部或尖子学生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进入高校后便失去了这种优越感,失落感及自卑心理便随之产生,这样自尊和自卑的矛盾心理就容易让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交往过程中,对别人的言谈举止特别的敏感,甚至把自己与人交往活动限制在一个很小的圈子里,妨碍正常的人际交往。同时缺乏人际交往的技能和民族特殊的生活习惯也是导致人际交往方面适应不良的重要原因。 二、少数民族大学新生适应不良的主要原因
少数民族大学新生表现出的较汉族学生更严重的种种适应
不良问题,根源于民族地区经济、民族地区思想文化的影响。 (一)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因素
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生产力水平也相对落后。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基础的落后制约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也制约了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民族地区的教育投入有限,教学设施不齐全,教师素质不高,教育结构和办学模式都相对单一,限制着学生多种能力的发展和培养,特别是民族地区受经济条件限制,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欠缺,也影响了民族地区学生进入新环境的适应能力。
(二)民族地区思想、文化因素
少数民族生存的特殊地理、人文环境构成了各个民族特殊的民族文化,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民族个性,而且有很深刻宗教烙印。在一些民族家庭中,由于父母文化层次低,对子女的学习期望不高,教养方式也不理想,甚至民族地区整体环境对教育的重视不够,不像汉族学生那样有非常强烈的高考竞争意识,所以掌握的有效学习方法较少。特别是民族地区较多的宗教性质活动,使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觉不自觉的在行动上、心理上把自己与宗教联系在一起,具有很强烈的宗教意识,这种宗教意识表现出的是民族亲和感和闭锁心理,即:对同宗、同族、同乡在心理上有一种天然联系,而对于外族存在着戒备心理,思想狭隘,自我封闭的心态。同时,在我们的文化中,同时存在着少数民族文化和汉族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