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环境温度:在高的环境温度中工作的连接器,如发动机附近的连接器,肯定比在低的环境
温度中工作的连接器最大电流能力低。因为高的环境温度会导致接触件更容易应力释放,并且会导致镀层性能降低,从而降低了接触件的最大电流能力(同样接触件和同样导线)。
注: 为了获得准确的测试结果,要求在无风的环境中试验。
1.1.1.2 设备
数显外用表(DMM)、直流电源(可调节0-20 VDC,0-400 A)、分流器(若需要)、热电偶(”J”、“K型或“T”型)、数据记录器(若需要) 1.1.1.3 要求
接触件通最大电流时:
? 接触件连接界面的温升不超过55℃; ? 接触件总连接电阻不超过表3所允许的数值。
1.1.1.4 试验方法
a) 按照5.1.4项要求准备20只接触件样品(至少10只阳接触件和10只阴接触件)。要求用
公差范围的导线压接接触件;
b) 按照5.1.5项连接器和/或接触件插拔循环进行预处理;
c) 根据接触件和导线预期的最大电流能力,在电路中通电流。测量和记录150mm长导线的电
压降。对于Header连接器参考5.1.3,并且测量75mm长导线的电压降;
d) 选择测量方法。对于绞合(扭绞)线,测试点T1必须焊接好。按照图8连接成串联电路。
将热电偶附在所对配的接触件上;将整个电路放在不导电的平面上。每对接触件的间距至少50mm;
e) 将试验样品放在23℃(室温)。将温度计(测量环境温度)放在与试验样品同一平面上。
温度计与最近的样品距离为30cm~60cm;
f) 调整直流电源到0A,然后打开直流电源和数显外用表;
g) 逐渐增加电流大小,直到电流大小为50%预期接触件最大电流能力;
h) 等待至少15min使得电路温度达到稳定状态。记录试验环境温度和接触件接触界面温度。
测量接触件的电压降:V连接= V(T1-T2)-V导线(步骤c),见图5。然后计算接触件连接电阻;
i) 电流在原来基础上增加10%预期接触件最大电流能力,重复步骤h; j) 重复步骤i直到电流增大到80%预期接触件最大电流能力; k) 电流在原来基础上增加5%预期接触件最大电流能力,重复步骤h;
l) 如果样品还要用于随后的试验,则重复步骤k直到出现以下的情况中的任何一种: ? 接触件连接界面的温升超过55℃; ? 接触件总连接电阻超过表3所允许的数值。
m) 该接触件和导线所组成的样品的最大电流能力为:(第1次出现上述不合格现象的电流值)
-10%*(第1次出现上述不合格现象的电流值);
n) (可选步骤)如果样品不要用于随后的试验,继续按照5%预期接触件最大电流能力的增量
增大电流值直到任何或更多的接触件达不到热稳定为止。该数值用于统计分析或评估安全裕量是比较有帮助的;
o) 用所允许的另一型号导线(该产品可能适用几种型号导线)重复步骤a~步骤m或步骤n; p) 对接触件和所适用的导线组成的样品试验后以温度为Y轴,以电流为X轴做图形。
注: 该数据不能用作接触件实际应用指南。
图1 最大电流能力试验线路图
十二 1008h电流循环
1.1.1.1 目的
该项试验是模拟接触件在汽车实际应用中的功能。电流循环试验是一种加速老化试验。试验中接触件连接界面和压接处都会受热(电阻发热),并在无电流情况下冷却。这样的热胀冷缩会引起连接界面磨损、氧化、合金扩散和应力释放,从而可能导致连接电阻变化。 1.1.1.2 设备
数显外用表(DMM)、直流电源(可调节0-20 VDC,0-400 A;有时间控制器,能安规定时间电源自动开关)、分流器(若需要)、热电偶(“J”、“K型或“T”型)、数据记录器(若需要) 1.1.1.3 要求
以下两项要求需同时满足:
? 接触件连接界面的温升不超过55℃; ? 接触件总连接电阻不超过表3所允许的数值。
1.1.1.4 试验方法
a) 按照5.1.4项要求准备60只接触件样品(至少30只阳接触件和30只阴接触件)。要求用
公差范围的导线压接接触件;
b) 将毫伏表表笔放在T1和T2点,见图5。对于Header连接器,T2点在Header连接器的“tail”
上。仪器测试笔的线不能大于0.22mm2(24AWG); c) 按照5.1.5项连接器和/或接触件插拔循环进行预处理;
d) 测量和记录150mm长导线的电压降。对于Header连接器参考5.1.3,并且测量75mm长
导线的电压降,如果两个测试点间的距离超过150mm,对于额外的导线电阻应该测量出来并且在计算电阻时要减去;
e) 按照图8连接线路,但电源有时间控制器(自动控制开关的功能)。电源设置为45min时
间处于“打开”状态,15min时间处于“关闭”状态。将时间记录器连接到测电压降处和热电偶处(若需要);
f) 将试验样品放在23℃(室温)。将温度计(测量环境温度)放在与试验样品同一平面上。
温度计与最近的样品距离为30cm~60cm;
g) 打开电源,数显外用表(DMM)和数据记录器(若需要),使电路通该接触件的最大电流
(在最大电流能力试验中确定的值);
h) 在第1次“ON”循环30min后,测量和记录电压降和温升数值;
i) 在1008h电流循环试验中至少每一天进行1次电压降和温升测量,时间是在1次循环30min
后进行。在1008h电流循环的最后1次循环中,“ON”循环30min后要进行电压降测量(电路通该接触件的最大电流);
j) 对于每组数据要记录总连接电阻。总连接电阻=[T1和T2之间的电压降(步骤h)-导线电
压降(步骤d)]÷试验电流;
k) 允许样品在室温下冷却,然后记录电压降(按电压降试验)。
十三 线束拉脱力
1.1.1.1 目的
线束—端子拉胶力是为确保端子压后满足导电、接触电阻、温升之要求。 1.1.1.2 设备
测力计 1.1.1.3 要求
电线与端子压接后,拉脱力不应小于最小接脱力,其拉力值不小于下表所规定 表1
国标拉力表
端子公称截面积mm2 0.50 0.75 1.00 1.50 2.50 4.00 拉 力,N 50 80 100 150 200 270 端子公称截面积mm2 6.00 10.00 16.00 25.00 35.00 ≥50.00-120.00 拉 力,N 450 500 1500 1900 2200 2700
表2
法标拉力表
镶嵌导线芯线断面(mm2) 0.6 0.93 1 1.34 1.4 1.5 1.82 2 2.5 2.61 4 4.32 6 10 16 25 35 50 70 铜质芯线上的最小拉力(N) 100 150 160 210 220 240 290 320 400 430 620 660 840 1300 1650 2300 2800 3300 3900 注:
1. 接点或一个端子同时连接两根及两根以上电线时,选择截面积较大的电线测量拉
力。
2. 线缆截面积大于10mm2时,按法标拉力标准进行测试。
十四 连接器插入力/拔出力
1.1.1.1 目的
接触件—连接器插入力是确保将接触件装入连接器塑件(塑件(护套))中的力不大于与接触件相连的导线的抗弯强度。接触件—连接器插入力要求足够低便于装配和获得稳定的产品质量。接触件—连接器拔出力是确保连接器在实际应用中接触件从连接器塑件(塑件(护套))中拉出来或松动。 1.1.1.2 设备
测力计 1.1.1.3 要求
1.1.1.3.1 接触件—连接器插入力要求 ? 接触件:最大插入力为30N;
? 在测插入力试验:接触件和导线不能弯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