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黄帝内经养生经典的现实意义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27 18:42:04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探析《黄帝内经》养生经典的现实意义

《黄帝内经》中所传承的养生经典是现代养生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其中论述了一种近乎理想化的境界,在现代生活中离年轻化、现实化还存在一定差距。文章从科学的饮食、适量的运动、规律的作息、合理的目标以及豁达的心态等5个方面将《黄帝内经》养生经典融入到现代生活中。强调养生要注重未病先防,要贯穿人的一生。深入研究《黄帝内经》养生经典,对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医药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是 中国 医学 发展 史上影响最大的鸿篇巨制。《内经》中所传承的养生经典是现代养生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也是各个民族崇尚养生者学习的法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其中《素问·上古天真论》《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等主要讲述的是养生的主要法则及其与健康长寿的关系。养生的意义在于通过各种调摄保养,增强自身的体质,提高正气,从而增强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和抗病能力,减少或避免疾病的发生;或通过调摄保养,使体内自身阴阳平衡,身心处于一个最佳状态,从而延缓衰老。

《素问·上古天真论》是古人对养生法则的 总结 。古代懂得养生之道的人,通晓“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等养生总则,也就是说,他们能按照天地间的阴阳变化规律来调整自身的阴阳,适应寒暑往来的四季气候改变,适当地运用伸展运动活动肢体以及气功等方法来调养精神,锻炼身体,做到饮食有节制,作息有规律,不过度操劳,思想上保持清净安闲,而不产生过多的欲望,不患得患失。由于这样,没有邪气侵犯,体内没有情绪的干扰,人体和外界环境协调统一,体内的真气调和而不受损伤,精神充足而不外散,从而达到“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的效果。这是《内经》中传承的古代养生经典近乎理想化的境界,在现代生活中离年轻化、现实化还存在一定差距。本文试从以下5个方面将养生经典融入到我们当今生活。 1 饮食有节,营养均衡——科学的饮食

明代医家李时珍曾说过:“饮食者,人之命脉也”,这句话足以体现饮食对于人体的重要性。《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出“饮食有节”的观点。清代医家石成金也指出,人们要想长寿,就必须“以食半饱法定自辅”。美国德克萨斯大学教授阿鲁恩·鲁伊在一次学术会议上提出,如果人类采取“少吃”的饮食模式,便能使概率寿命增加20%~30%。节食能使人健康长寿的事实,还引起老年医学和老年生物学家们的重视。前苏联通过对4000名长寿老人的调查,发现寿星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少食,每餐只吃半饱。墨西哥科学家研究发现,在暴饮暴食的2 h内,会使血管梗塞的危险性提高4 倍[1]。

饮食品种要多,营养要均衡,结构要合理,粗细粮搭配、荤素搭配,多吃蔬菜、水果,常吃适量的鱼、蛋、瘦肉,少吃肥肉和动物脂肪。《素问·藏气法时论》提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和而服之,以补益精气”;《素问·五常政大论》中讲到“谷肉果菜, 食养尽之”。“五谷”是指黍、秫、菽、麦,稻

等谷物和豆类;“五果”指枣、李、杏、栗、桃等水果、坚果;“五畜”指牛、犬、羊、猪、鸡等禽畜肉食;“五菜”则指葵、韭、薤、藿、葱等蔬菜。这种以“谷养、果助、畜益、菜充”的平衡膳食模式, 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可行的指导意义。在整体观的指导下,五味和五脏有对应关系。五谷、五畜、五果、五菜具有不同的五味 ,其对五脏的营养各有其相应的作用:“肝色青,宜食甘……心色赤,宜食酸……肺色白,宜食苦……脾色黄,宜食咸……肾色黑,宜食辛”。重庆市提出“一捆蔬菜一把豆,一个鸡蛋加点肉,五谷杂粮要吃够”的口号,就很好地体现了膳食平衡的思想。

另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多偏爱一些抗癌的食物。英国营养学家怕克里特·霍尔德在《营养圣经》中写道:“ 的癌症是可以预防的,但是只有在年轻的时候开始贯彻科学饮食这种理念,才能避免癌症的发生”。美国癌症研究中心公布的具有抗癌效果的一些食物有:白菜、白萝卜、莴苣、芥兰、油菜、花椰菜、大蒜、黄豆、葱、姜、蒜、红萝卜、芹菜、蕃茄、茄子、马铃薯、橘子、柳丁、葡萄柚、柠檬、全麦、燕麦、糙米等。

我们所说的科学的饮食,除了饮食有节制、营养均衡外,还需要根据不同的季节“谨和五味”。许磊认为春天应“省酸增甘”[1],即少吃酸食,多增加些甘味的食物;初夏应“少苦适辣”,即少食苦味食物,适当添加些辣味;长夏应“免甘加咸”,即不应食用甘味食物,除补充大量的水分外,还需补充人体必需盐。秋天应“省辣补酸”,即少食辣味食物,适当补充些酸味;冬天应“清淡添苦”,即少吃盐,饮食偏向清淡,辅以些许苦味。

在饮食方式上,我们提倡一日三餐定时定量,兼顾早吃饱,午吃好,晚吃少的原则。清代马齐在《陆地仙经》中提到“早饭淡而早,午饭厚而饱,晚饭须要少,若能常如此,无病直到老”。营养学家李瑞芬教授主张“羊吃草”的方式:“一日多餐,餐餐不饱,饿了就吃,吃的很少”。其次,进食要慢,经研究发现,吃饭的速度和人的寿命有关系,一口饭嚼30 次,一顿饭吃半个小时,可以防癌、健脑[2]。此外,常喝点粥,古代陆游就有“养人最是粥”之说。食粥养生自古延续至今,兴盛不衰;而且进食油、盐和糖要有度。我国居民平均每天摄入食盐13.5 g,而WHO 提出为预防高血压、冠心病每天应摄入食盐6 g以下[2]。最后,进食量与体力活动要平衡,保持大便通畅。

2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适当的运动

《素问·四气调神》曰:“夫四时阴阳者, 万物之根本也”。阴阳是宇宙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规律和法则,只有阴阳平衡, 才能“阴平阳秘, 精神乃治”。 “和于术数”是说人的生活起居需遵循天地间潜在的一些 自然 法则,尤其是五行之生克,在平时饮食、声色、情志方面都需注意。即酸苦甘辛咸五味的调配,怒喜思悲恐五志的节制,角徵宫商羽五音的修养等,失和则百病由生,遵之则万疾不起[3]。养生还应随春夏秋冬四时之气,调肝心脾肺肾五脏的神志。《素问·宝命全形论》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与自然息息相关,“圣人春夏养阳,使少阳之气生,太阳之气长;秋冬养阴,使太阴之气收,少阴之气藏”“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等。

生命在于运动,正常的劳动和 体育 活动,有助于气血流通,增强体质、提高效率。以学校课间操为例:日本学者对500 名中学生实验发现[4]:以坐着背书的成绩为零点,站着背书为- 5.5;反复跳40 cm高的台阶1 min,背书成绩上升到+5.5;跑2 min休息2 min也是+5.5;跑3 min休息3 min为+9.1;休息10 min后为+9.8。这就是课间操鲜为人知的神奇作用。《内经》中也有“散步以逸情、导引以通经、按跷以宣络、吐纳以祛疾、存想以避疫”一说[5]。除散步外,导引、按跷、吐纳、存想均属于后世气功的修炼方法。我国传统运动项目有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五禽戏等,经常练习可以增强身体素质,修养身心。运动养生讲究意守(意念专注)、调息(调节呼吸)、动形(形体的运动)的统一[6],坚持合理的运动,保持合适的体重。从整体上说,《内经》的养生观强调动以养形 ,静以养神 ,动静相宜 ,形神共养。

3 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规律的作息

起居有常、保持生活规律是实现长寿的一个重要环节。《素问·生气通天论》有平旦、日中、日西将暮三时劳作歇息之分;《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有四季卧起早晚之宜,提出:春夏宜“夜卧早起”,秋季宜“早卧早起”,冬季宜“早卧晚起”;《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篇》指出“夫有百病者, 多在旦慧、昼安、夕加、夜甚”。《内经》强调“因时制宜”的观点,这实际就是现代科学所说的“生物钟”。

研究表明,人们顺应生物钟,一切活动与生物钟的运转合拍同步,各器官的机能时而亢奋,时而平和,交替张弛,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联系得以固定,形成了一种连锁式的自动连接过程。这个过程,生 理学 上谓之“动力定型”。规律的生活会带来良性循环,比如,黄仁发在《生物钟符合天人合一——养生观》一文中写道:“按时起居,按时工作,能使人整天精力充沛;每天定时定量进餐,届时消化腺就会自动分泌消化液,食物容易消化吸收等。”另外,根据人体各个时间段的功能状态,可以有效安排作息,例如,《政工学刊》2008年第5期,《切莫扰乱生物钟》中记载:“晚上9~11 时,是人体淋巴器官排毒的时间, 宜心境恬静, 如听听 音乐 、散散步, 用热水泡泡脚, 然后入睡; 晚上11 时~凌晨3 时, 是肝胆排毒的时间,肝胆排毒需要在熟睡中进行等等”。按照规律的生活作息,人体生理代谢最平稳,并且耗能最少,心理、生理都处于和谐状态,体内代谢不易被干扰, 可使人体节律良性化。保持人体节律相对正常的周期,对人的心理和生理健康有很大帮助。

此外,平时要注意劳逸结合,不要消耗太多的体力,劳力过度不仅会损伤人体的气血,还会直接累及五脏六腑、皮肉筋骨等。《素问·举痛论》曰:“劳则气耗”,“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素问·宣明五气篇》曰:“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素问·经脉别论》曰:“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劳力过度伤气,劳神过度伤心脾,房劳过度伤肾.. 4 恬淡虚无,志闲少欲——合理的目标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恬淡虚无……志闲而少欲……”。“恬淡”乃道家之语, 意为心境安宁;“虚无” 即心无杂念之意;“志闲少欲”意为而不产生过多的欲望。“恬淡虚无、志闲少欲”的“度”需要我们去掌握。消极的“虚无少欲”,长久下去可能就会消磨人们积极创新的锐气,进而影响和滞后一个社会的进步和 发

展 ;或者会淡化士兵们对成为将军的渴望,在修身养性的理念中让人生过得平淡无奇且碌碌无为;而积极的“虚无少欲”,则提倡人们拥有正当的抱负、合理的追求, 不在世俗中随波逐流,不为争名夺利而苦恼,从而在有所为的同时充实健康、益寿延年。

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中写到:“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名言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 总结 ,更是对他儿子的要求。意思是:人只有过清淡无求的生活,才能砥砺显明自己的志向,只有处于宁静无欲之中,才能有大的作为。林则徐曾在自己的府衙写到:“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意思是:悬崖绝壁能够直立千丈,是因为它没有过分的欲望,不向其他地方倾倒。《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曰:“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当人体意念专注,心无杂念,宁静养神的时候,调整呼吸可以使呼吸均匀和缓,气道柔和畅通,调节身体可以使经络气血周流,脏腑和调,从而做到“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恬淡虚无、志闲少欲”要求我们积极追求,制定合理的目标,切忌好高骛远,更要脚踏实地,一个人的烦恼和思维成正比,和行动成反比。因此,我们不能总是空想,而是要去做,这样真气就会从之,生活就会过得相对健康和快乐。 科学 家认为,知足常乐、淡泊名利的人会健康长寿。因为他们个人欲望不高,精神轻松, 自然 化解了心理危机,机体的生理功能处于最佳状态,免疫力高,抗病力强,病邪不易侵袭。

5 精神内守,心安不惧——豁达的心态

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是人的精神活动状态。倘若七情紊乱,则会引起脏腑阴阳气血失调,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人的一生,路漫长而修远,凡事岂能事事顺心? 现代 人(尤其是女性)中由于情志异常而导致神经衰弱、胃肠神经功能紊乱、高血压病、冠心病及月经不调之类的病症不在少数,这都是不能心安而不惧所致。正所谓“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指出,“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

情志养生要控怒、戒躁、克悲、消愁[7]。研究证明,人体躁动时,心理失去平衡,体内大量释放激素并与白血球结合,削弱人体的免疫功能,由于精力及体能的消耗,各种感染性疾患也“乘虚而发”[7]。《灵枢·本脏》曰:“意志和,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

豁达的心态是良好情绪的保证。现代医学认为, 良好的情绪可使机体生理机能处于最佳状态, 使免疫抗病系统发挥最大效应, 抗拒疾病的袭击。在平常的生活中,我们要努力保持稳定的情绪,以豁达乐观的态度面对现实。

很多时候我们不妨“糊涂”一些,“糊涂”有很大的学问,诠释着人生的大智慧。它表现在:宠辱不惊,是非心外;得意淡然,失意泰然;宽容忍让,不计前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样,才能居闹市而有一颗平常心,才能正确的定位好人生的坐标,胜不骄、败不馁;才能从大处着眼,不拘泥于小事而无法自拔;才能宽容对待别人和自己,退一步海阔天空。丘吉尔有句名言:如果纠缠于过去和现在,我们将失去未来。拥有良好的为人处世的心态,保持精神情绪的稳定,“无

搜索更多关于: 黄帝内经养生经典的现实意义 的文档
黄帝内经养生经典的现实意义.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8cmix96t3b3gyk618444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