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惧惧,无为欣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和减少这类疾病的发生,使人达到养生长寿的效果。
6 总结和展望——未病先防,贯穿一生
现代街头琳琅满目的饮食文化、风风火火的 网络 世界、优胜劣汰的竞争社会,都成为现代人与《内经》养生法则之间难以逾越的鸿沟。随着社会物质生活的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运动量日渐减少,饮食结构比例失调,作息时间缺乏 规律 ,这些都给人们的健康埋下了隐患。出门坐的士,以车代步;植物性蛋白、淀粉、纤维摄入越来越少,动物性蛋白,脂肪、辛辣刺激及煎炸熏烤之类的食物摄入越来越多;睡眠时间的削减及生物钟的紊乱……让肥胖、高血压病、脑血栓、糖尿病、痔疮、失眠等“现代文明疾病”的隐患逐渐在人群中蔓延。等到人们到了一定年纪,觉得身体不再好使,真正知道节制饮食、规律生活等的重要并逐渐付诸于实践的时候,大半人生已经过去,而年轻时挥霍身体所积累起来的亚健康,终将在中年以后落下病根。亚健康是界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生理机能低下的状态 ,也是很多疾病的前期征兆。《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所言:“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养生中“治未病”的思想观念十分重要,《内经》中指出养生之举应从年少时开始,贯穿人的一生,而不能待衰老之象出现后才重视。
现代和远古时代毕竟不同,我们无法回到从前去考究远古时代的生活方式,也无法一五一十地按照古人所述的养生法则去保养身体,那不必要、也不现实。但是,我们在享受现代生活丰富多彩的同时必须要兼顾健康,在《内经》养生和现代生活中寻求到融合点,在这瞬息万变的花花世界给年轻的自己圈出一个相对规律的空间,划出一条相对健康的底线,才可以让我们渴望的健康长寿的未来有基本的保障。
从《内经》养生经典,折射出现代人相对健康的生活方式,也就是本文所述的融入现代生活的五大契合点——科学的饮食、适量的运动、规律的作息、合理的目标及豁达的心态。养生者养性、养神、养精、养气。只有性善者,精、气、神三而合一,运化通畅,通天共地,固阴护阳, 则可享受天年。深入研究《内经》养生经典,对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医药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 参考 文献 】 [1]许 磊.《黄帝内经》的饮食养生观——季节与五味的调和[J]. 中国 食物与营养,2007,10:54.
[2]顾英奇.提倡科学的饮食营养观[J].药物与人,2008,2:46.
[3]陈瑞芳,刘树林.从《上古天真论》看《内经》的养生观探讨[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7,13(22):72.
[4]徐代红,樊小兵.浅谈 体育 锻炼和科学运动时间的研究[J]. 体育世界,2007,3:16.
[5]徐月英,王喜涛.《黄帝内经》中的运动养生思想及方法[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25(2):23.
[6]张国玺.四大中国传统养生法之运动养生法[J].养生之道,2004,4:56.
[7]肖蒲鲜.中医的情绪养生[J].暨南大学学报(医学版),1999,20(6):271
《黄帝内经》养生思想初探
[摘要]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百科全书,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养生的理论和方法。本文从法于阴阳,顺应四时;节制饮食,谨和五味;劳逸结合,起居有常;静养心神,调节七情等四个方面探讨了《内经》中的养生理论和方法。 关键词:《黄帝内经》 养生学 中图分类号:R221.3 文献标示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07)1-0114-02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百科全书,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养生的理论和方法。从人体固有的精、气、神立论到人与自然的整体运动观,指出养生应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调于四时,内外安和,恬淡虚无,合同于道。同时强调道德性格涵养,动静结合,防正饮食劳倦,六淫外侵,七情内伤,七损八益,做到形神统一,内外统一,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本文就《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思想,浅谈自己学习体会如下: 1 法于阴阳,顺应四时 《素问·四气调神》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阴阳是宇宙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规律和法则。“法于阴阳”,依照阴阳变化养生这是纲领,只有阴阳平衡,方能“阴平阳密,精神乃治”。但其贵在阳密,阳气卫外,或偏亢或逆乱,或郁积或消烁,均可发病。故“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与自然息息相关。养生应随春夏秋冬四时之气,调肝心脾肺肾五脏的神志,起居有常。提出春时之气宜“夜卧早起,广步于庭,使肝志内生”;夏时之气宜“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气得泄”,心志平和,气得以疏泄;秋时之气宜“早卧早起,…使秋气平,…使肺气清”;冬时之气宜“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温,无泄皮肤”。所以“圣人春夏养阳,使少阳之气生,太阳之气长;秋冬养阴,使太阴之气收,少阴之气藏”。 人体生命的根本在于阴阳二气的协调,而且人体阴阳之气与自然界阴阳是相互通应的,也要达到协调统一。人体内的阳气运行,随着昼夜阴阳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养生法于阴阳、顺应四时,还要顺应一日之内体内阳气的运行规律,调节机体活动及作息时间。如《素问·生气通天》云:“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
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者,形乃困薄。”此外,善于养生之人,需外应天地阴阳,内守天元真气,并注意防御外邪。 2 节制饮食,谨和五味 饮食是后天来源的根本,是化生精液气血的物质,无论治病防身均要做到“食尽养之”。正如《素问·藏气法时论》云:“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治病一方面用药,另一方面要加强营养调摄,“病随五味所宜也”。如“肝色青,宜食甘,梗米牛肉枣葵皆甘”,“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脾色黄,宜食咸,大豆豕肉栗藿皆咸”,“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慎防五味偏嗜,偏嗜日久,脏气就会出现偏盛,许多疾病由此而生。养生要如《生气通天论》所云:“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平素要注重胃气保养,防止暴饮暴食,过饥过饱,高粱厚味,乱服补剂,药石杂投等中伤胃气的行为,以免“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3 劳逸结合,起居有常 《黄帝内经》认为一切病邪皆由过用引起,如饱甚、夺精、远行、恐惧、劳苦等,“起于过用”,才出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平素做到劳逸有度,方能防止五劳所伤,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此外,若过度安逸,也可导致脏腑功能衰退、气血运行不畅、筋骨不利等,从而加速衰老、死亡。 《黄帝内经》认为起居有常,坚持良好的作息制度,劳逸结合,生活规律,才能神气安顺,健康长寿。主张“起居有常,不妄作劳”,使“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并提出应根据一年四季阴阳的变化,在作息时间上要做相应的调整,春夏宜“夜卧早起”,秋季宜“早卧早起”,冬季宜“早卧晚起”。 4 静养心神,调节七情 神是指人体的一系列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为心所主。心为人体的最高司令官,神则居其首要地位。心健则神气充足,神气充足则身强,神气涣散则身弱,故《黄帝内经》云:“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因此,清心寡欲以养神,人体就能保持健康、益寿延年。 喜怒忧思悲惊恐,在正常情绪变化不一定致病,但是突然的或剧烈的或长期的精神刺激,使七情反应过于强烈而持久,就会导致阴阳失调而发病。七情之变,最能伤人精神。故“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此七情内伤。所以精神活动忌拘滞而不开通,宜节烦恼以养神,忌情志偏激而不稳重,宜节愤怒以养肝。要做到含蓄,幽默,安然恬静,胸怀开朗,能够自诉自克,自悟自理,方能避免内伤,精神畅达。 综上所述,《黄帝内经》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形成了系统丰富的养生理论,为后世发展养生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黄帝内经》提出的养生理论和方法,是祖国医学宝贵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并将继续为指导今天人类进一步探求健康长寿发挥深远的现实指导作用。 《黄帝内经》养生思想初探 孟凡红
浅谈《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智慧
《黄帝内经》是一部伟大的医学著作,更是一本智慧之书,是一本可以让我们怀着巨大的热情,反反复复去阅读的智慧之书。读《黄帝内经》既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又能使我们更好的认识自己。文章从四季养生、饮食养生、情志养生、养生先养内几个方面谈《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智慧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它不仅是一部伟大的医学巨著,而且是一重要的养生学著作。然而,它却不像西医书籍那样总是以解剖、生理、病理为基础的专业的现代西方医学;它谈的恰恰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耳熟能详的事物,比如:东西南北、春夏秋冬、金木水火土等等。于是,我们学习《黄帝内经》的过程就成了一次捕捉天地自然光影流转的美丽旅程。
《黄帝内经》全面地反映吸取了秦汉以前的养生学成就,奠定了中医养生学的理论基础,包含了丰富的养生智慧,如四季养生、饮食养生、情志养生……现就谈一谈《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智慧。
1、四季养生智慧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论》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云:“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人生活在自然界中,与自然息息相关,自然界的变化必将直接或间接、或多或少地影响着人体,正所谓的“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黄帝内经?灵枢?岁露论》)《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亦明确提出因天之序,顺应四时,顺应东西南北,顺应自然规律,顺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养生原则:“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实寒变,奉长者少。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勿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极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由此可见顺应四时气候的变化规律,是养生保健的重要原则。正所谓的“阴阳四时者,万物这终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病不起”。进一步说明人只有顺应四时养生,才能保持身心健康,才能长年益寿,才能“年过百而动作不衰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