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真正的风控?
一、落袋为安还是赌一把
我们经常会看到有这样的问题:
如果有两个选择
A、有100%的机会得到100万;
B、有30%的机会得到1000万,70%的机会什么也得不到。
你会选择哪一个?
如果我们用期望值来计算,第二个选项要比第一个大,理性一点应该选择B,但是仍有不少人会选择A,为什么?
因为不同金额对不同人的意义是不同的,举个例子,如果让一个家境窘迫,甚至是债务缠身的人来选,他可能会不假思索的选择A,因为100万足可以让他摆脱当前困境。
当如果你问一个亿万富翁,他可能会毫不犹豫的选择“赌一把”。
面对这种情境,不同人会做出不同的决策,因为个体的差异,不同结果对不同人的效用函数并不相同。
所以,预期的不同,或者说目标的不同,也会影响我们对于风险的判断。
二、损失类风险也有目标
以往我们对风险的认识,风险的结果仅仅是导致损失的情景,如下图所示,很多人说风险就是损失的可能性,跟什么目标不目标没关系。
其实,传统的风险认识虽然没有提目标,但是都是默认“不损失”就是目标。
像安全风险就是属于这样的情况,一旦发生,绝无收益可能。我们谈到的自然灾害也是一样,都是含有默认目标的,那就是影响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这是一种最原始的风险表述,如果我们可以用今天的风险理论再将其细化一下。对于“不损失”的预期目标,其实是不现实的,或者说成本上也不一定经济,没有绝对安全,从海因里希法则中我们知道事故的发生是有一定的累积规律。
风险中的确定性在于今天对于某些风险我们通过历史损失概率可以相对精确的量化风险的发生概率和影响,比如保险公司的定价模型就很好的体现这种确定性。
所以,如果我们能客观的看待这种“不损失”,其实应该确定一个最优损失目标A,b是其奋斗目标,c是其底线目标,红色区域就是其损失波动的风险容忍度区间。
有人说,那把b都设为0不好吗,没有损失不是最好的吗?
理论上是可以的,但需要衡量成本与收益,如果一味追求零风险,边际成本会越来越高,需要找到平衡点。
图2 损失类示意图
三、风险收益的波动
如果我们从收益上来讲,也是一样,我们同样可以定一个最优收益目标A,b是最高收益奋斗目标,c是最低收益底线目标,而绿色区域就是其可接受的收益率波动区间。
我们讨论的风险定义中比较难理解的正面效应(positive effect)和负面效应(negative effect)其实指的分别是向预期目标的聚集力和离散力。
图3 收益类示意图
这里有一个问题,如果一个企业的年投资收益率预期目标是10%,可接受波动区间是8-12%,那么如果企业选择的年化收益率仅仅3-6%的较低风险投资,是不是风险?
很多人回答肯定是风险,这就要回到我们对于风险的定义:影响目标实现的不确定性。
这种情况下的收益率如何波动都不会影响到是否实现目标的结果,也就是说这种情况下根本就没有实现目标的可能性,是确定的。
所以,这种情形不能归为风险范畴,而是企业现实的问题,是决策和选择的问题。风险可以管理,问题是确定的,不需要管理,只需要解决。
就像一个喜欢追逐风险的期货投资者去买了国债,他不可能实现期望的高收益,他面临的不是风险,而是现实问题。
同样,一个非常保守只喜欢存定期存款的人,被人怂恿去买了期货,他面临的也不是收益的风险,而是生命不可承受之重,心态崩掉的问题。
没有对错,只有适不适合;没有好坏,只求满足就好!
之所以我们对风险理解各异,是因为我们每个组织和每个人画的那条预期目标的线都是不同的,而那条线,对风险有决定性作用。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强调目标和风险的关系。
用预期目标和风险的关系,可以解释我们对于风险的多种理解,尽管我们的目标是如此种类繁多。
四、风险收益匹配视角
我们之前谈的损失率风险,有人说和收益没有关系,没有任何正向意义,是不对的。这些风险既体现为成本,又可以增厚利润,单独看损失和收益是没有意义的,就像我们开头那句话:
“没有人会承受莫名的风险,也没有人应该不承担风险而获益!”
我们需要从更整体的视角看待风险的承担和收益的兑现,一个组织的想获得高收益是需要三个能力支撑的,就是其判断能力、管理能力及承受能力。但无论如何,想获得收益,必须把风险驮上才可以。
因此,不要拒绝风险、逃避风险,而是要接受风险、利用风险、拥抱风险。
如今,开头的那个题有人还想出了别的解法来更好的利用选择的风险,比如:
1、风险贴现,以200万的价格把这个选择权卖掉;
2、风险分担,以100万把选择权给别人,但商定如果命中1000万两人平分;
3、风险众筹,将B选项印成500万张2元彩票,这样你可以轻松将1000万拿到手。
你还能想出更好的利用方法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