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语文高考总复习第五章专题三核心突破五文言文阅读精准翻译句子(二)(含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含答案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2 15:03:48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规律和特点:“而”字前或后的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因为“而”字不能连接名词与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一般连接的是动词与动词(或动词性短语)。

(二)动词活用为名词

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这就使它具有了名词的特点。

试找出下列句中动词活用为名词的词,并试着找出活用的规律和特点。 (1)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畜 (2)臣之进退,实为狼狈:进退

(3)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传 (4)去国怀乡,忧谗畏讥:谗、讥 (5)而其见愈奇:见

(6)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生、死

规律和特点:一是两个动词连用,如构不成连动式,则后一个动词一般活用为名词;二是动词前若有“其”“之”等代词修饰,则该动词活用为名词。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文言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翻译时应补出中心词(名词),以形容词作宾语。

试找出下列句中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的词,并试着找出活用的规律和特点。 (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少、长,年少年长之人 (2)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贤,贤能 (3)此其志不在小:小,小的方面 (4)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正,正道 (5)宾主尽东南之美:美,才俊

(6)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前一个“圣”,圣人;前一个“愚”,愚人

规律和特点: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该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如(1)(6);当形容词用在“其”“之”后面充当中心语时,活用为名词。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文言文中,当形容词直接带宾语,或者前面受能愿动词或副词修饰时,它不再表示事物性质,而是表示相应的动作行为或变化发展。

语文高考

试找出下列句中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词,并试着找出活用的规律和特点。 (1)则秦未可亲也:亲,亲近 (2)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穷,走到头 (3)不知东方之既白:白,变白,显出白色 (4)素善留侯张良:善,同……交好

(5)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小,变小;弱,变得弱小 (6)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宽,宽容

规律和特点:当形容词后面带了宾语,它活用为动词,如(4)(6);当形容词放在了能愿动词后,它活用为动词,如(1)(2);当形容词放在了副词(时间副词或否定副词)后,它活用为动词,如(3)(5)。

(四)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是比较容易混淆的两种词类活用现象,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加以区分:

(1)看动作的施动者。如果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不是由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发出,而是在主语的影响下使宾语发出的,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干什么(怎么样)”的意思,那就是使动用法;如果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或者“把宾语当作什么”的意思,总之,动作是主语意念上发出的,这就是意动用法。

(2)看动作与事实的关系。当动作已成为事实或即将成为事实时,便构成使动用法;当其为内心感受、规划想法等主观认识,并没有形成客观事实时,便为意动用法。如《鸿门宴》“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是已成为事实的动作,所以它是使动用法;《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庸人尚羞之”中的“羞”是一种心理活动,所以它是意动用法。

(1)试找出下列句中活用为使动用法的动词,并试着找出活用的规律和特点。 ①毕礼而归之:归

②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却 ③外连衡而斗诸侯:斗 ④窜梁鸿于海曲:窜

⑤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

规律和特点:当不及物动词后面带了宾语,该动词一般活用为使动用法。 (2)试找出下列句中活用为使动用法的形容词,并试着找出活用的规律和特点。 ①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愚 ②大王必欲急臣:急

语文高考

③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终 ④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苦

规律和特点:当形容词后面带了宾语,且该形容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时,该形容词活用为使动用法。

(3)试找出下列句中活用为使动用法的名词,并试着找出活用的规律和特点。 ①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第一个“封” 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 ③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膏 ④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肉

规律和特点:当名词后面带了宾语,且该名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时,该名词活用为使动用法。

(4)试找出下列句中活用为意动用法的形容词、名词,并试着找出活用的规律和特点。 ①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襟、带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侣、友 ③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一、齐 ④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后

规律和特点:当形容词、名词后面带了宾语,且该形容词、名词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时,该形容词、名词活用为意动用法。

动词的为动用法 为动用词表示“主语为宾语怎么样”。例如: ①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哀:为……哀叹) ②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死:为……而死)

四、通假字

通假,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对于通假字,除靠平时的积累外,还要依据通假条件,判断该字是否通假。这两个条件是:①通假字自身特点,a.读音相通(有些字因语音演变今天已看不出相通了),b.字形相似;②语境条件,在具体句子中,当某个字用它的本义、引申义等义项都讲不通时,就可以考虑通假。 边练边悟2

阅读下面的文段,试找出其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义。

建元六年,安国(指传主韩安国)为御史大夫。匈奴来请和亲,天子下议。大行王恢议曰:“汉与匈奴和亲,率不过数岁即复倍约。”安国曰:“今匈奴负戎马之足,怀禽兽之心,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得其地不足以为广,有其众不足以为强,自上古不属为人。汉数千里

语文高考

争利,则人马罢,虏以全制其敝。且强弩之末,矢不能穿鲁缟,击之不便,不如和亲。”于是上许和亲。

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③__________

答案 ①“倍”通“背”,违背。②“罢”通“疲”,疲劳。③“敝”通“弊”,害处。

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是区别于文言实词的一个相对概念。这里的“相对”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是相对于文言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的范畴,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二是具体到某一个词,会有虚词的义项,也会有实词的义项,所以不能说哪一个词一定是虚词,它在特定语境中也会作实词的。

一、18个虚词

《考试说明》规定的常见文言虚词有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因为这18个虚词是考试的重点,所以必须逐个掌握。掌握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依据位置处理好用法和意义的关系

虚词学习的重点是意义,难点是用法。考生复习时不应忽视“用法”。所谓“用法”主要指词性,尤其是在句中所起的作用。“用法”决定“意义”,“用法”不同,则“意义”也不同。而决定“用法”和“意义”的往往是该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例如“焉”“与”两词,放在句首、句中、句尾,其用法和意义是不大同的。因此,位置是判断虚词词性和用法的最重要依据。

2.重点掌握6个高频虚词

所谓高频虚词,就是指在高考试卷中反复考到的虚词。根据近五年的统计,高频虚词主要指:以、而、之、其、于、为。

(1)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以”的意义和用法。

①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介词,“因为” .

②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鸿门宴》)连词,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以便”“用.来”

③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荆轲刺秦王》)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方法或方式,可译.为“按照”

④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五人墓碑记》)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可译为“用(凭)……身份”

⑤木欣欣以向荣(《归去来兮辞》)连词,相当于“而”,表示修饰 .

语文高考

语文高考总复习第五章专题三核心突破五文言文阅读精准翻译句子(二)(含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含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8cvdy0j6263gzju6vsv034ka295j7z00cy5_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