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语文)专业 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在思想素质方面,培养硕士生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问题,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术规范,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的意识,具有学术对话的能力和科研合作的精神。
在专业素养方面,培养硕士生专门的教育理论素养和解决语文教育现实问题的能力。拓宽硕士生的学术视野,构建其适应新课程理念的语文教育知识结构。
硕士生毕业后,能够胜任语文教育研究机构的课程设计、开发与研究工作,能够胜任师范院校的本科教学工作,能够从事语文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工作。能够成为中小学骨干语文教师。
二、研究方向
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方向:旨在培养解决中小学语文教育与教学实际问题的研究型专门人才。重点研修课程为课程理论、教学设计、学业评价、教育心理学等与中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密切相关的课程,主要研究中小学语文教育与教学的现象与规律。分别针对语文教师、语文教材、语文教学、语文学业评价几个方面展开专门探讨。揭示语文教育应然与实然状态之间的原因,探讨解决语文教育现实问题的对策。
文学审美教育研究方向:旨在培养能够从事文学审美教育的专门人才。文学审美教育突出语言文字符号在审美能力建构中的价值。强化了语文教育中的人文要素,同时也有益于语文工具性实现。文学审美教育方向在突出文学价值功能的同时,也将联系到其他艺术门类(例如音乐、美术、戏剧、影视)等同文学价值的联系。培养对象的人格健全也有赖于文艺审美教育。
三、学习年限
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特别优秀硕士生可提前毕业,但在校学习年限不少于2年。最长学习年限(含休学等中断时间)不超过4年。
四、培养方式
硕士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同时要充分发挥所在学科导师集体指导的优势,拓宽硕士生的学术视野。采取课程学习与学位论文工作相结合的方式。
1.导师应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因材施教,要定期了解硕士生的思想状况、
学习和科研状况,严格要求,全面关心硕士生的成长。
2.硕士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制订课程学习与研究计划,包括选课计划、文献阅读、文献综述、学术活动、教学实践、社会实践、实验研究、论文撰写等内容。课程学习与研究计划应在硕士生入学后三个月内完成。
3.硕士生的理论课学习,采取课堂讲授和自学、seminar(学术研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程学习环节应注重硕士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注重案例分析、方案设计、分析报告、研讨等多种方式学习。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攻读本学科硕士学位研究生需获得学位课学分23学分,选修课学分不少于7学分,必修环节3学分,总学分为33学分。
课程类别 公 共 必 修 课 学 位 课 学 科 必 修 课 语文教材分析 语文学业评价 专业外语 公 共 选 修 课 非 学 位 课 学 科 选 修 课 心理学 第二外语(日语、俄语) 语文教育前沿问题研究 语文教育发展史 语文教学设计 语文教师教学智慧 语言学与中学语文教学 课例研究 语文教育哲学 文艺审美教育研究 文学经典与语文教学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必选) 补 修 课 程 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史(任选) 外国文学史(任选) 90 126 考试 考试 3.4 3、4 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任选) 20 40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36 108 1 1 1 1 1 1 1 1 1 1 1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试 考试 3 3 1 2 3 4 3 4 3 4 2 1 1、2 同等学力/跨学科考入的研究生,必须补修2/3门本学科的本科生主干课程,需列入个人培养计划,只记录成绩,不计学分。 1.研究生需选修不少于7门7学分的非学位课程。 2.研究生可跨学科选课。 3.选修课程需列入个人培养计划。 教育学 54 54 36 20 3 3 1 1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查 1 2 1 3 研究生选修教师教育课程和第二外语,需列入个人培养计划 当代教学心理学发展研究 教育科研方法 54 54 3 3 考试 考试 1 1 1.共计16学分。 2.一级学科各专业研究生学习4门相同课程。 3.二级学科各方向研究生学习2门相同课程。 自然辩证法概论(理科) 外语 教育基本理论专题研究 36 144 54 2 4 3 考试 考试 考试 2 1-2 1 课程名称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文科) 学 时 18 36 学 分 1 2 考核 方式 考试 考试 开课 学期 1 2 备注
六、必修环节 1.开题报告和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是硕士生进入学位论文工作的第一步,是做好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必要准备。要求每位硕士生在开题前提交一份与论文选题有关的不少于4000字的书面文献综述报告,由导师组评定成绩,文献综述不合格或未完成者,不得进行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是硕士生培养的重要环节。硕士生在阅读大量专业文献的基础上,初步确定学位论文选题,并就论文选题的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研究方案等向导师组进行汇报,通过后方可进入论文撰写阶段。开题报告和文献综述为必修环节,计1学分。
2.教学实践或专业实践
教学实践:在导师指导下参加教学第一线工作,其工作量约折合讲课学时16个学时,其中讲课至少6学时,时间一般安排在第二学年。教学实践以“合格”为通过,计1学分。
不适合教学实践的专业,导师可根据本专业实际情况安排硕士生参加专业实践(实习)。
3.社会实践
硕士生应结合专业特长,充分利用节假日积极参加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了解国情,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校集中组织的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由研究生处会同校团委统一安排,结合专业学习和论文写作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由各学院安排。社会实践不计学分。
4.学术创新活动
硕士生在学期间必须参加学术活动10次以上,未完成学术活动者不准参加论文答辩。学术创新活动内容包括:发表学术论文以及参与学科举办的学术研讨(SEMINAR),参与导师科研项目工作,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有明确任务的学术性野外调查、社会调查等。学术创新活动由硕士生所在学院(学科)负责考核,“合格”者计1学分。
七、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是以硕士生的培养计划为依据,在课程学习基本结束和论文开题后,对硕士生的学习成绩、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科研能力等方面进行的一次综合考核,经过考核合格者方可进入学位论文撰写阶段。具体操作按照《重庆师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