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20171215《药》教学设计(公开课)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10 22:08:19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药》教学设计

成都市武侯高级中学 于进兰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小说明、暗两条线索相互连接、交织、融合的特点,初步了解小说主旨; 2、理解华老栓、夏瑜及人物群象,深入把握小说主旨; 3、理解环境描写对表达主旨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 小说主题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 夏瑜等人物形象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研究法

五、教学时数

3课时:情节、人物、环境各一课时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资料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理解小说明、暗两条线索相互连接、交织、融合的特点,初步了解小说主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检查预习作业(完成情节梳理表,解答阅读中遇到的疑惑) (PPT出示老师答案,点明小说两条线索交织的特点)

情 节 一(开端) 二(发展) 三(高潮) 四(结局) 时 间 秋天的下半夜 当天清晨 当天上午 第二年清明

地 点 刑场(连接) 华家(连接) 茶馆(交织) 坟场(融合) 华 家 (正面描写)

买药 吃药 谈药 药效(无)

夏 家 (侧面描写)

人被杀 血被吃 事被讥 影响(无)

二、作者对夏瑜多用的是侧面描写,小说中还出现了哪些人,这是些什么样的人,他们是怎么对夏瑜的?

人物 形象特征 态度 1、康大叔 杀、卖 2、 红眼睛阿义 欺压 3、夏三爷 出卖 4、华老栓一家 买、吃 5、看客 赏鉴 6、茶客 嘲讽 7、夏四奶奶 羞愧 8、其它 夏瑜

1、找出文中描写夏瑜的句子作上记号,说明其描写方法,理解人物性格; 2、归纳夏瑜的形象特征; 3、说明形象的意义。

——明确:

1、 描写方法:

行动描写:参加反清革命,狱中英勇斗争,宣传革命思想,牺牲个人生命。 语言描写:“可怜”、“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

2、人物形象:通过描写人物的行为、语言等来表现这位民主革命者的英勇无畏、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和为革命献身的精神。

3、形象的意义:

作者通过群众对他的态度来表现这位民主革命者的孤寂和悲哀:他讲革命道理,人们感到“气愤”;他在狱中挨打,人们“高兴”;他说阿义“可怜”,人们说他“疯了”;他被杀时,人们扯着脖子看热闹;他的血,被老栓当作为儿子治病的“药”;连他的母亲,也为他的行为感到“羞愧”。

夏瑜的牺牲,只是给母亲带来了悲哀和羞愧,给华老栓提供了一味假药,给刽子手一份诈骗钱财的资本,给看客们一次鉴赏杀人的盛举,给茶客们增添了无聊的谈资。这一惨痛事实,一方面极其深刻地揭露封建统治者对广大人民思想毒害的严重程度,一方面也显出辛亥革命的失败,是与资产阶级革命者脱离群众分不开的。 华老栓

1、找出文中描写华老栓的句子作上记号,说明其描写方法,理解人物性格; 2、归纳华老栓的形象特征; 3、说明形象的意义。 ——明确:

1、描写方法: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

2、人物形象:旧中国一个生活拮据、勤劳俭朴、胆小善良而又愚昧无知、麻木不仁的贫苦劳动者。

老弱贫病的三口之家依靠一间小茶馆维持贫困的生活。满幅补丁的夹被,如豆一灯便足以弥满全屋的两间房,足见贫困;熬夜归来,又一趟趟地给客人冲茶可见其勤劳;他不敢看杀人,不敢接人血馒头,又说明他的善良。但他又迷信人血馒头,最令人痛心的是,他不问杀的是谁就买其血,知道了是谁的血后还麻木不仁地、笑嘻嘻地为刽子手冲茶。

3、形象的意义:华老栓不是一个人而是当时社会“众生相”典型,他代表着当时的落后民众,他和不理解儿子的夏四奶奶是当时病态社会人物中最令人忧心、痛心的一部分。 康大叔

文中重点写到康大叔的地方有几处?主要使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了他什么性格? ——明确: 描写方法:

肖像描写——康大叔的肖像描写最为精彩。“浑身黑色的人”,“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满脸横肉”,“披一件玄色布衫,散着纽扣,用很宽的玄色腰带,胡乱捆在腰间”。只这几笔,就勾勒出一个凶残、蛮横的刽子手形象。

行动描写——小说写康大叔把馒头交给华老栓,一连用了六个动词“抢”“扯”“裹”“塞”“抓”“捏”,生动地刻画了刽子手的贪婪、凶恶。

康大叔──封建统治阶级的爪牙 还有语言描写等。

人物形象:人物形象:凶残、暴虐、贪婪无耻的刽子手,封建统治阶级的爪牙 。 形象的意义:

他是一个刽子手,替主子杀害革命者,公开宣扬革命有罪,告密有功,殴打革命者有理。诈骗群众,出卖革命者的鲜血,宣传人血馒头是治病的良药。总之,从外貌、行动、语言中显示了他的野蛮和凶残的本相、卑鄙的灵魂。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封建统治者及其走狗的可憎面目。

阿义──封建统治阶级的帮凶。凶残、贪婪、顽固,为了榨取夏瑜的油水去盘问夏瑜,听到夏瑜的宣传,竟打夏瑜的嘴巴,等夏瑜牺牲后,拿走夏瑜身上的衣服。

夏三爷──出卖灵魂的势利之徒。卑鄙自私,为了独得赏银,丧心病狂告发侄儿,显示了他维护封建统治的反动立场。

死者的家属和茶客(华大妈、华小栓、夏四奶奶、驼背五少爷、花白胡子、二十多岁的人) ——他们精神麻木、愚昧落后,是封建统治者施行愚民政策的结果。借麻木的民众唤醒民众的麻木,借凶残的刽子手控诉刽子手的凶残,借失败的革命者剖析革命者的失败,正是这几个形象在体现主题上的深远意义。

三、勾画文中描写环境的语句,思考它们的作用。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让学生通过分析小说人物、情节和环境描写 ,理解小说的主题。

教学过程

一、老师提问:小说的主题是什么?通过什么来表现的? 二、学生讨论,老师提示引导

1、文题《药》有着揭示主题的作用,可以有三种理解:

A、人血馒头绝不是医治病人的良药——蘸着革命者鲜血的馒头决不是愚昧的群众所想象的医治病者的良药; B 、辛亥革命也不是医治中国的良药——群众愚昧麻木,革命者难以发动群众,资产阶级的改良主义决不是疗救中国社会的良药;

C 、彻底革命才是拯救中国的良药——只有唤醒群众,动员群众起来革命,才能取得革命胜利。

2、情节分析:明线突出群众的愚昧,暗线揭示革命者的悲哀。两条线从并行到融合,突出因群众的冷漠而带来的

革命者的悲哀。这样安排明暗线索,使小说主题的内涵更丰富、更深刻,使读者在体会到明线所揭示的明显的主题思想之外,还能进一步思索其深层的寓意。 3、人物形象刻画

(1)讨论: 下面对小说主旨的说法是否正确

A、表现亲子之爱和革命者的悲哀。

B、反映革命者脱离群众的弱点,批判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C、表现群众的愚昧落后,暴露国民性的弱点。

D、歌颂革命先烈的牺牲精神,号召人们不要让烈士的鲜血白流。 ——明确:

A、第一种说法,“表现亲子之爱”,是错的。这是只看表面现象,没看问题的本质。表现“革命者的悲哀”,是对的。

B、第二种说法,可以说在客观上“揭露革命者脱离群众的弱点”。至于“批判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不合作品实际和作者当时的思想状况。

C、第三种说法,对。但只讲了一个方面。 D、第四种说法,也对。但只讲了次要方面。 (2)《药》通过夏瑜被反动统治阶级杀害及华老栓们对他牺牲的反映,揭示了旧民主主义革命脱离群众的致命弱点,

显示出唤醒民众,使其摆脱封建精神毒害的重要性,启示人们去探求疗救中国病态社会的良药。 4、环境描写

(一)、社会环境

1、“几个人从他面前过去了,样子不甚分明,但很像久饿的人见了食物一般,眼里闪出一种攫取的光。” 2、“那三三两两的人,也忽然合作一堆,潮一般向前赶。” 3、“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 4、茶馆里茶客们的谈话…… ——明确:

“久饿的人见了食物一般”,多么渴望!“潮一般向前赶”,何等嗜血!“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何其认真!七嘴八舌的谈论,如此愚昧!

这里饱含着作者的嘲讽,更显现了作者深沉的悲哀:革命者为民众牺牲,民众不仅不理解他们的奋斗目的,反而将他们的死看作无聊生活的一种点缀,平淡生活的一点刺激。愚昧麻木如此,怎不让人痛心疾首! (二)、自然环境

1、“秋天的后半夜……什么都睡着”、“街上黑沉沉的一无所有……可是一只也没有叫” 2、“分明有一圈红白的花……”

3、“……那乌鸦也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 ——明确: 1、

A、这种异常单调和阴暗的环境、景物,与华老栓爽快和充满希望的心情,形成十分鲜明的对照,暗示华老栓希望破灭的必然性。

B、为夏瑜的牺牲制造孤寂肃杀的气氛,暗示了革命者脱离群众的悲哀。 C、暗示当时的社会现实的阴暗、凄凉和恐怖。

2、坟上的花,可能是夏瑜的战友或同情者前来献上以寄托哀思的。这表明,烈士为革命而牺牲,没有被所有的人遗忘,还有人纪念他们。在夏瑜的坟头(死)布置一个花环(生),就深刻地把绝望、虚无、悲观与希望、乐观、信念揉合在一起,用沉重的音符奏响着历史发展的乐章和生命演进的乐曲。花环的出现,为荒凉之气增添了一抹亮色。表现作者对先烈的悼念,也寄寓了对未来的希望。

3、制造了毫无生机的坟场的悲凉、阴冷氛围,令人窒息,既烘托了两位母亲极为凄惨的心情,又能激起读者对革命者的悼念,对受害者的同情。 (三)、学生自由赏析其它环境描写 可能的赏析有:

1、灯笼:开头,灯笼只是一个照明工具。买药时,刽子手康大叔的一“抢”、一“撕”、一“裹”、一“塞”,寥寥数笔,便把一个凶残、狠毒、诡诈的刽子手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后来,华老拴把馒头用荷叶包了,然后便连同破灯笼一起塞进灶里。一方面引火,废物利用;一方面销脏灭证,了却一桩心事,谨慎周密,不留破绽。一个小小的灯笼,在鲁迅的笔下写得反复迭宕,摇曳多姿,真是令人拍案叫绝,叹为观止。

2、“……右边是穷人的丛冢,两面都已埋到层层叠叠,宛然阔人家里祝寿时候的馒头。”在这里,作者把阔人家“吉礼”时的馒头和穷人丧嗣“凶礼”后的丛冢相比拟,吉凶互喻,是悲悯也是反讽,同时又和前文的“人血馒头”这味奇药的意象隐然呼应了。

花掉老栓一生心血和寄寓老栓全部期望的“人血馒头”终于没能挽救小栓的生命,“人血馒头”最终变成了“丛冢馒头”,这里的设喻又蕴含深沉的哲理和复杂的审美旨趣。“人血馒头”是生的希望,也是革命被愚昧扼杀的死的见证;“丛冢馒头”(坟墓)是死的见证,是个体生命终结的标志,而坟墓却又是人的生命、人的灵魂永恒不灭的外在形式。作者把一个革命者和一个小市民的双坟并列在一起,把“人血馒头”艳艳的鲜活色与“丛冢馒头”沉沉的死寂色重叠在一起,就正和主题“药”的双重意蕴相暗合。

3、华老栓“仿佛抱着一个十世单传的婴儿”,写出了老栓的小心翼翼和特别的幸福感。终于买到“药”了,这“药”一定能治好自己儿子的病,儿子一定从此好起来,老栓心中充溢着喜悦。但是,这份所谓的“药”到底是谁生命的奉献,老栓却毫不在意,漠不关心。老栓不是无聊的看客,可是他的迷信、麻木和自私的思想与看客没有本质区别。作者借这一比喻展现他的“幸福感”,揭示的内涵却是其愚昧、麻木和自私,表达出对国民素质深沉思索。

4、茶馆在文中的作用

A、连接作用: 连接明暗两条线索。

B、推动情节发展: 由华家引出夏家的故事。

C、展示人物性格: 通过语言、行动等表现人物。

D、揭示小说主旨,浓缩社会现实。通过来茶馆的形形色色的人的语言等,展现了群众的愚昧、落后、麻木,对革命的不理解甚至仇恨,既是群众的愚昧,更是革命者的悲哀,这些均表现了当时旧中国社会现实的真实现状。

搜索更多关于: 20171215《药》教学设计(公开课) 的文档
20171215《药》教学设计(公开课).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8de0f3nacy1wxgu8k8be9y6ym8c7oz00mw2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