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8 植物激素调节
一、单选题
1.(【全国百强校】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考试生物试题)如图所示,a、b、c为对胚芽鞘做不同处理的实验,d为一植株被纸盒罩住,纸盒的一侧开口,有单侧光照。下列对实验结果的描述,其中正确的是
A. 图a中植物向光弯曲生长 B. 图b中植物直立生长 C. 图c中植物向光弯曲
D. 图d中如果将植物固定不动,仅纸盒旋转,则植株向光弯曲生长 【答案】D
2.(【全国百强校】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考试生物试题)图甲是一盆栽植物,图乙表示该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若图甲植物①处的生长素浓度为图乙中的B,则图甲植物②处的生长素浓度大于D
B. 将图甲中植物置于右侧光照射下,③侧生长素浓度用图乙中C表示,则④侧生长素浓度小于C C. 若将图甲中植物向左侧水平放置,则⑤处的生长素浓度大于⑥处,植物的根向地生长,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D. 经浓度大于10-6
mol.L-1
的生长素溶液处理的某植物器官,因受到抑制而不再生长 【答案】D
水平放置,由于重力作用,生长素向近地端运输,使⑤处的生长素浓度大于⑥处,⑤处由于生长素浓度高抑制生长,⑥处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能体现生长素两重性,C正确;大于10-6
mol.L-1
的生长素对根和芽起抑制作用,并对茎可能是促进作用,D错误。
3.(【全国百强校】山西省山西大学附属中学2017届高三5月(总第十五次)模块诊断理综生物试题)植物学家温特利用切去尖端的幼苗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在黑暗条件下进行实验是为了避免光的干扰
B. ①与④的结果证明琼脂块不含促进幼苗生长的化学物质 C. ②与③的结果证明苗尖端含有促进幼苗生长的化学物质
D. 该实验的成功之处在于将苗尖端的化学物质扩散到琼脂块中再去影响切去尖端的幼苗 【答案】C
【解析】在黑暗条件下进行实验是为了避免光的干扰,A正确;①与④的结果证明琼脂块不含促进幼苗生长的化学物质,B正确;①②⑤的结果证明苗尖端含有促进幼苗生长的化学物质,②③④⑥的结果证明幼苗弯曲生长是由于化学物质分布不均匀导致的,C错误;该实验的成功之处在于将苗尖端的化学物质扩散到琼脂
块中再去影响切去尖端的幼苗,D正确。
4.(【全国百强校】2018届山东省淄博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理科综合生物试卷)将一片明胶或云母插在苗尖端和其下部之间,用于研究幼苗的向光运动,结果如图所示。由此证明
A. 苗尖端是感光部位
B. 在弯曲部位,背光面细胞数目多于向光面 C. 化学物质从苗尖端向下传递 D. 生长素通过主动转运进入明胶中 【答案】C
5.(【全国百强校】湖北省襄阳市第五中学2017届高三第二次适应性考试(5月)理综生物)色氨酸在植物体内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吲哚乙酸。某研究小组研究了Zn对玉米幼苗中色氨酸和吲哚乙酸含量的影响,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据实验结果可推测Zn能促进色氨酸和吲哚乙酸合成 B. 培养幼苗的培养液中应该定时通入空气 C. 实验组在加Zn的前后也形成了对照 D. 色氨酸转变成吲哚乙酸的过程发生在核糖体 【答案】D
【解析】据图1可知,与对照组相比,无Zn组在加入Zn之前色氨酸含量逐渐减少,在加入Zn之后色氨酸含量逐渐增加,说明Zn能促进色氨酸合成。据图2可知,与对照组相比,无Zn组在加入Zn之前吲哚乙酸
含量逐渐减少,在加入Zn之后吲哚乙酸含量逐渐增加,说明Zn能促进吲哚乙酸的合成。因此,A、C项正确;由于玉米幼苗从培养液在吸收Zn2+
需要消耗细胞呼吸产生的能量,所以培养幼苗的培养液中应该定时通入空气,以促进有氧呼吸的进行,C项正确;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吲哚乙酸不是蛋白质,所以色氨酸转变成吲哚乙酸的过程不会发生在核糖体,D项错误。
6.(【全国百强校】2018届山东省淄博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理科综合生物试卷)下列与植物激素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植物激素是由内分泌器官产生具有调节作用的有机物 B. 幼苗中激素的合成受基因的调控并受光照等因素的影响 C.顶端优势现象表明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存在差异 D. 胚芽鞘的向光性表明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下端运输 【答案】B
7.(【全国百强校】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17届高三第三套高考模拟卷理科综合生物试题)为探究除草剂2,4-D对水稻田间鸭跖草防治的合适浓度,进行相关实验,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除草剂的作用主要使植株平均株高下降),下列对实验的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2,4-D浓度(mg/ml) 0 0.01 0.02 0.04 0.08 0.12 鸭跖草植株高度(cm) 36 36.5 37 38 41 44 水稻植株高度(cm) 16 16 16.5 16.6 17 17.8 A. 本实验结果体现了2,4-D对植物生长作用具有两重性
B. 本实验需做预实验,且每组2,4-D处理时间一致,每组栽培条件相同且适宜 C. 本实验原理是利用鸭跖草和水稻对2,4-D的敏感程度不同 D. 为达实验目的应提高2,4-D浓度再继续进行实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