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秀丽
【背景与主题】 翻开初中语文教材,就会发现教材中选编了许多诗歌,其中有现代诗歌,也有古代诗词。随着各类考试对古典诗词考查力度的增强,语文教师对古典诗词教学重视程度相应也有了提高,教学内容从传统的背诵、默写延伸到赏析内容,分析作者遣词用语、作品风格及名句解析等各个方面。但对于现代诗歌的教学却是浮光掠影,一扫而过,学生能背诵许多古诗名句,却说不上几个现代诗人,更别说背上几首意境优美的现代诗了。这就是现代诗歌这种文学体裁教学现状的尴尬表现。那么如何进行现代诗歌的有效教学,让现代诗歌这棵文学奇葩浸染学生的灵魂呢?
近日,笔者在一本教学杂志上阅读了余映潮老师的一节现代诗《纸船》的教学实录,深有感触。余老师的课为我们怎样去上好一节现代诗歌课,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情景描述】
上课开始,余老师以亲切的话语直接引入课题我们今天学习一首抒情小诗《纸船一一一寄母亲》,学习任务是:深情的朗读、细腻的感受、诗意的仿写,然后进入知人论诗的前提,了解作者,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及作者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之后,余老师深情地范读了这首诗。
范读结束后,余老师指导学生朗读,并要求读出韵味,把握准基调,读出诗情。教师范读和学生朗读交插进行,以读的形式演绎对诗情的理解。在学生读出诗味的基础上,余老师出示了另一首同样以写船表达思念的小诗《驶去了,港口的船》,再次要求学生用前面的朗读要求模仿朗读。
接着进入教学的第二个环节,诗歌内容的具体理解。余老师首先用一个话题的形式引入到对内容的具体理解及感受:我从中感受到(前横线上的内容可以是一个词、一句诗或是一节诗,感受的内容可以是动作、心情、形态、景象、情景、声音、色彩、画面或是诗的结构、情感及写作手法。)余老师先举了一个例子“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从舟上抛下在海里”我从“抛”感受到船非常高,不然,为什么不放在水里呢?我又感受到抛的情景是动人的,我还感受到作者的心情:她一定在想,小船呀,你飘吧,快飘到我母亲的旁边,带去我的思念吧。学生模仿思考并在纸上写下各自的感受,然后学生交流并发言。余老师引导学生从“总希望”、“含着泪”、“留着”、“求他载去”、“每天的”等具体的词语深入感受作者浓浓的思念之情,并顺势归纳了这首诗的写作特点:写物抒情、变换人称、直接抒情。之后,余老师又出示了另一首写船的小诗《新月》,这首诗与《纸船》相近。老师范读,学生仿读,并顺利背诵,进一步感受写物抒情、展开想象、变换人称的抒情手法。
最后一个环节是诗意的仿写。仿写内容是诗的第三节。余老师先分析诗的形式明确仿写要求,第一二句要写出抒情对象和一个假设,在对人物的抒情之中要有一个“物”出现,第三四句要将这种“物”转化为情感的载体,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接着于老师出示一个仿写示例让学生揣摩。一番品评后,学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纷纷拿出笔仿写,老师巡视并作个别指导。然后学生到前面用深情的朗读展示自己的作品。最后,余老师用一首饱含哲理的仿写小诗作为结束语:朋友,假如你窗前飘过最后一片粉红的花瓣,请你切切不要叹息落花的无情,这是美丽的春姑娘向你告别的,笑语声声,是说每一个季节都值得热爱与珍惜。余老师深情的朗读,祝愿学生的生活,笑语声声,每一个季节,每一天都去热爱珍惜。 【反思与解析】
余老师的课以板块教学为主要特色, 《纸船》-课同样是以板块教学方式进行。教学环节安排三块:深情的朗读、细腻的感受、诗意的仿写。阅读《纸船》课例后,笔者以为本课作为诗歌教学典范可从以下几点学习借鉴:
一、以朗读吟诵引感知。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是节奏和韵律的艺术,其美感与音律分不
开。聪明的诗人往往在声律上做到情随另声,使音韵和意义情味携手并行。所以我们在诗歌教学中应该将朗读吟诵作为诗歌学习的敲门砖,读到深处情正浓。《纸船》这首现代诗具有丰富的情感美、语言美和音乐美,余老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各种形式的朗读,读出了音乐美,诗情美。学生在朗朗的读书声里体会出了《纸船》是一首母亲的赞歌,一首思念的歌,情感迸发在深情的声音里,舒缓的语调中。
二、以变形阅读细品味。诗歌的语言凝练而形象,含蓄而隽永,理解诗情诗意离不开对诗歌遣词用句的研究。在本案例中余老师运用一个话题形式将学生引入到诗的词句、景象、声音、画面的品悟中。教师举例抓住“抛”字品味并用流畅的语言进行描述。学生积极参与探讨,仔细品味。经过学生投入的品味,他们感悟到作者泪流满面的情景,小小的纸船代表着对母亲,深深的思念和淡淡的哀痛。在学生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师生顺势理清了诗歌的借物抒情、变换人称抒情和直抒胸臆的写作特点。
三、在类比联想中加深感悟。海明威说,一部优秀的作品应该像在海里移动的冰山,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而八分之七深藏水中。为探寻这首诗的八分之七,应将相同或不同风格的作品链接贯通起来,相互补充验证,以诗解诗,生成新的经验,获得美的感受。在《纸船》的教学中,余老师在每一个环节中都引入了一首诗去验证,补充所学内容。在深情的朗读后引入洪源的《驶去了,港口的船》,进一步体会借船抒发思念之情。在细腻的感受环节之后引入了沙鸥的《新月》来体会诗歌借物抒情、变换人称、直抒胸臆的写法,进一步验证纸船浓浓的思念之情。两首诗的引入补充验证了《纸船》抒发的情感和写作方法。
四、在感悟中创造。诗歌凝练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巧妙的表达方式对学生写作很有帮助。在教学诗歌时,学生在理解诗意诗情后,情感高度的膨胀,心中有无数的激情渴望抒发,此时引导仿写正是时机。仿写就像是一种宣泄。仿写既可以让学生的情感得以抒发又可以无形中训练语言组织能力和写作能力,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余老师在本课中安排了一个诗意的仿写,要求学生用诗意的语言说出自己的感悟。从学生展示的小诗看,诗意的语言、借物抒情的方法得到了体现,激情得到了抒发。
五、在模仿中培养语文能力。语文的学习就是一个不断模仿、再创造的过程。语文能力的提高就是由模仿启蒙,直至形成独立的创造体系的过程。在本教学案例中,余老师特别注重学生模仿生成能力的培养。在每一个环节中,余老师都是先示例再要求学生去完成学习任务。在深情的朗读环节中,余老师先范读,使学生明白轻重缓急,再指导学生模仿朗读;在细腻的感受中,对诗意的仿写,都坚持了这一做法。学生在模仿学习中有了明确的方向和方法,教师于悄然中培养了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
诗歌是心灵的絮语,教学是个性的创造。余老师处理教学内容的基本的规范不仅对同一文学体裁通用,而且对其他文体的教学也有许多启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