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C 7.D 8.D 9.A 10.A 11.A 12.C 13.A 14.C 15.D 三、 非选择题
16.(1)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是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社会实践中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同时,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2)大力推动文化创新有利于促进社会实践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第二框 文化创新的途径
一、判断题
1.T 2.T 3.F 4.F 5.F 二、 单项选择题
6.B 7.A 8.D 9.D 10.C 11.A 12.D 13.D 14.C 15.A 三、 非选择题
16、(1)立足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作品大胆改编体现了这一点。(2)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坚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作品在尊重汤显祖作品原意的基础上大胆改编体现了这一点。(3)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汲取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并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作品创作中尊重各国文化习惯,挖掘中西文化中共通的东西,将中国优秀民族文化通过西方古典芭蕾舞剧艺术形式表现出来体现了这一点。(4)坚持正确方向,反对错误倾向:既要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又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综合探究 建立学习型社会
一、判断题
1.T 2.F 3.T 4.T 5.F 一、 单项选择题
6.A 7.C 8.A 9.B 10.D 11.C 12.A 13.C 14.D 15.B 二、 非选择题
16、(1) “学不可以已”和“要学习、学习、再学习”就是说要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终身学习、永远学习,建立“学习型社会”
(2)特点:人人是学习之人,时时是学习之时,处处是学习之所,事事是学习之机。只有终身学习,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为学习创造了更好的条件,人们需要学会利用现代传播技术进行学习。
内涵: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是“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
(3)①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是“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每个公民都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时时学习,处处学习,将学习当成实际生活的“第一需要”; ②同时,国家要为人们的学习提供物质条件和手段,推动教育信息化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使每个公民随时随地地
5
接受教育。
第二单元综合练习
一、判断题
1.T 2.F 3.F 4.T 5.T 6.F 7.F 8.F 9.F 10.T 二、 单项选择题
11.C 12.B 13.B 14.A 15. A 16. D 17. A 18. B 19.A 20. B 21. C 22.A 23.D 24.D 25.A 26.D 27.A 28.D 29.A 30.C 31.A 32. C 33. A 34.B 35.B 三、 非选择题
36.(1)开设孔子学院能增进世界各国人民 对中国语言文化的了解,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教育文化交流合作,发展中国与外国的友好关系,促进世界文化多元发展;能让民族文化走向世界,提高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促进本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推动文化创新,构建和谐世界。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独特的魅力,对其他民族和国家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尊重文化多样性有利于世界文化的繁荣,也有利于本民族文化的发展。
37.(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的稳定性是相对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一些传统的民俗逐渐消逝是正常的,不必恢复,一味地恢复反而阻碍社会和人的发展。(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对传统民俗中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本特征的内容要保留。(3)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在继承中实现发展,在发展中实现继承。对传统民俗中的糟粕要剔除,精华要继承并推陈出新,从而做出正确的文化选择。
38.(1)文化发展的实质是文化创新,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本届艺术节的作品反映人们的生活实践,并在实践中得以创新。(2)着眼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做到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艺术节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并在创新中注入时代精神,使其焕发新的活力。(3)做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艺术节期间,中外文化彼此交流借鉴,取长补短,促进共同的发展。(4)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创作者只有关注人民群众的利益和需求,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汲取营养,才能创作出人民群众喜爱的作品,才能长期流传,历久弥新。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第一框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一、判断题
1.T 2.F 3.F 4.F 5.T
6
二、 单项选择题
6. C 7. C 8. D 9.C 10. B 11. C 12. C 13.D 14. A 15. C 三、 综合题
16. ①共同反映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②作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和史学典籍是很有说服力的。③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数千年来,汉字这种独具特色的“方块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甲骨文作为汉字的雏形,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强有力的见证。④史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我国历史上编撰的史书,其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中国古代档案珍藏特种邮票就是史学典籍的体现。
第二框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一、判断题
1.F 2.F 3.F 4.T 5.T 二、 单项选择题
6. A 7. A 8. C 9.B 10. B 11.C 12. C 13. B 14. B 15.D 三、综合题
16.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第七课 我们的民族精神 第一框 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
一、判断题
1.F 2.F 3.T 4.F 5.T 二、 单项选择题
6. C 7. C 8. A 9. B 10.D 11. C 12.A 13. A 14.D 15. D 三、综合题
16. ①材料一体现团结统一的精神。材料二体现了爱好和平的精神。材料三体现了勤劳勇敢的精神。材料四体现了自强不息的精神。②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体现在民族精神的力量; 中华文化精神永不泯灭。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根植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③这个观点是正确的;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无不体现着爱国主义这个主题;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
第二框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7
一、判断题
1.F 2.F 3.T 4.T 5.T 二、 单项选择题
6.C 7. D 8. B 9. C 10. C 11. C 12. C 13. A 14. C 15.B
三、综合题
16. (1)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 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实现中国梦需要中华民族精神来凝聚力量。
(2)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有利于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有利于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就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强基固本。
综合探究 肩负“强基固本”的文化使命
一、判断题
1.F 2.T 3.T 4.F 5.F 二、 单项选择题
6. C 7. C 8. D 9. A 10. D 11. C 12. A 13. C 14. A 15. C 三、综合题 16. 答:(1)“不屈的脊梁”指的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中国工人之所以要挺起“不屈的脊梁”是因为:①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2)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作用。 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③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第三单元综合练习
一、判断题
1.F 2.T 3.T 4.T 5.F 6.F 7.F 8.T 9.F 10.T 二、 单项选择题
11. D 12. A 13. A 14. B 15. A 16. A 17. D 18. B 19. C 20. B 21. D 22. B 23. B 24. A 25. A 26. D 27. C 28. C 29. A 30. A 三、综合题
31. (1)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
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