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 2006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部分 一、(15分)利用线形生产函数(Y=αL,其中Y是产出,L是就业,α是常数)、菲利普斯曲线和产品加成定价原来来推导总供给曲线(10分),并以图形绘出长期和短期总供给曲线的形状(5分)。 二、(15分)假定一个经济体由以下等式所刻画, C=100+0.8(Y-T) I=900-50i G=100,T=100 问(1)均衡的产出和利率水平是多少?(5分) 现在假定如果政府支出增加到200,则 (2)消费和投资各变动多少。(5分) (3)挤出效应是多少?(5分) 三、(15分)假定美国和日本的生产函数并基于表1中的数据,回答下面的问题 Yi=AiKL(i=1,2,分别代表日本和美国),13i23i (1)请推导人均产出增长核算表达式。(7分) (2)二战后,日本逐渐追赶上美国,原因是什么?结合相关理论以及表1论证。(8分) 四、(15分)一个经济的总需求和总供给分别为: AD:m+v=p+y eAS:p=p+λ(y—y*) e其中,p代表对价格水平的预期,y*为充分就业产出水平,m为货币总量。y和λ常数。 (1)若预期为完美预见(Perfect Foresight),求出均衡的价格与产出水平。(8分) (2)若货币当局实行了一次意料外的并且是永久性的货币扩张,图解这次政策操作的短期和长期效应。(7分) 五、(15分)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宏观经济的基本背景是:人民币盯住美元;采用结售汇制,即贸易收支外汇统一由国家购进和卖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周边国家货币普遍贬值,人民币汇率不变。之后,我国出现了长达40余月的通货紧缩。 (1)假定总供给对价格为完全弹性(即在P-Y平面上,AS曲线为一水平直线),论证我国这次通货紧缩的机制。(5分)
(2)通货紧缩之后,我国经济逐渐回暖,其原因如何?(5分) (3)以上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对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有何含义?对于宏观经济分析有何启示?(5分) 微观经济学部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将正确答案的代号写在答题纸上,并注明题号。) 1.就商品X、Y的偏好次序来讲,下列效用函数中哪一个与效用函数U(X,Y)=XY相等? A.U(X,Y)=(X-1)(Y-1) B.U(X,Y)=(X/2)(Y/2) C.U(X,Y)=(X+3)(Y+3) D.以上三者都正确 2.已知X的价格为8元,Y的价格为4元。若消费者购买5个单位X和3个单位Y,此时X和Y的边际效用分别为20和14,那么,假设消费者的总花费不变,为获得效用最大化,该消费者应该( )。 A.停止购买两种商品 B.增加X的购买,减少Y的购买 C.增加Y的购买,减少X的购买 D.同时增加对两种商品购买 3.规模报酬递增是在下述哪一种情况下发生的?( )。 A.按比例连续增加各种生产要素 B.不按比例连续增加各种生产要素 C.连续投入某种生产要素而保持其它生产要素不变 D.上述都正确 4.当边际成本低于平均成本时,( )。 A.平均成本上升 B.平均可变成本可能上升也可能下降 C.总成本下降 D.平均可变成本上升 5.若一个完全竞争市场位于长期均衡状态中,则所有厂商( )。 A.有相等的最低平均固定成本 B.有相等的边际成本 C.有相等的最低平均成本 D.以上都正确 6.完全竞争市场的厂商短期供给曲线是指( )。 A.AVC>MC中的那部分AVC曲线 B.AC>MC中的那部分AC曲线 C.MC≥AVC中的那部分MC曲线 D.MC≥AC中的那部分MC曲线 7.完全竞争产品市场与不完全竞争产品市场两种条件下的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相比( ) A.前者与后者重合 B.前者比后者平坦 C.前者比后者陡峭
D.无法确定 8.假设对于苹果和橘子,甲更喜欢苹果,乙更喜欢橘子,水果的价格对两人相同,在效用最大化时( )。 A.甲的苹果对橘子的边际替代率大于乙的 B.甲将消费比他拥有的更多的橘子 C.两人的边际替代率相等 D.只有B和C正确 9.一个寻租行为发生的例子是( )。 A.一家公司设法增加在自己所有的财产上收取租金 B.政府设法剥夺一家公司垄断租金的大小 C.政府设法找出一家公司垄断租金的大小 D.公司投入资源去劝说政府阻止新公司进入它的行业 10.按照古诺模型,下列哪种说法不正确?( )。 A.双头垄断者同时做出产量的决策 B.古诺均衡是一个纳什均衡 C.每个双头垄断者都假定对方保持产量不变 D.每个双头垄断者都假定对方价格保持不变 二、画图说明题(15分) 1.假设一个消费者可通过两个途径来获取收入:接受遗赠和提供劳动。我们把通过前一种途径获得的收入称为非劳动收入,把通过后一种途径获得的收入称为劳动收入。请在一张横轴表示闲暇时间、纵轴表示非劳动收入的图上说明:非劳动收入的增加对该消费者劳动供给(提供劳动的时间)的影响。(7分) 2.设某企业有两个生产车间,车间1使用的年限已经比较长,规模小,设备陈旧,但比较灵活,适合于小规模生产。车间2建成不久,规模大,设备现代化,适合于大规模生产。请根据题意,粗略地画出两个车间的边际生产成本。假设现在企业接到一笔定单任务,要生产Q单位的产出,请画图说明企业如何在这两个车间分配生产任务才能使使生产成本达到最小。(8分) 三、分析简答题(20分) 1.请结合图形,简要地说明国际贸易中的Heckscher-Ohlin理论,并说明国际贸易如何导致生产专业化和福利提高。(10分) 2.什么是零利润定理?企业一旦利润为零,它就会退出市场吗?请说明原因。(10分) 四、计算题:(共2题,20分) 1.若某企业仅生产一种商品,并且唯一可变要素是劳动,也有固定成本,其短期生产32函数Q=-0.1L+3L+8L。其中,Q是每月的产量,单位为吨,L是雇佣工人数。 试问(a)欲使劳动的平均产量达到最大,该企业需要雇佣多少工人?(3分) (b)欲使劳动的边际产量达到最大,该企业需要雇佣多少工人?(3分) (c)在其平均可变成本最小时,生产多少产量?(2分) 2.一垄断厂商以常数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AC=MC=3生产。该垄断者面临以下市场需求曲线:Q=30-P。 (a)计算该垄断者的利润最大化价格和产量,并计算出其利润为多少。(3分) (b)假设第二个厂商加入该市场,两厂商形成古诺(Cournot)竞争。记Q1为第一个厂商的产量,Q2为第二个厂商的产量。现在市场需求函数为Q1+Q2=30-P。设第一个厂商的边际成本仍为3,第二个厂商的边际成本为6。试求各厂商的反应曲线。(3分) (c)计算古诺均衡。求出市场价格和各厂商的利润。(3分)
(d)为什么古诺竞争中两厂商的总产量比第一个厂商作为垄断者时的产量要高?(3分) 中山大学 2006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部分 一、(15分)利用线形生产函数(Y=αL,其中Y是产出,L是就业,α是常数)、菲利普斯曲线和产品加成定价原来来推导总供给曲线(10分),并以图形绘出长期和短期总供给曲线的形状(5分)。 答:(1)总供给曲线的推导 经济中的生产函数为Y=aL,则劳动的边际产出为a。 (+1z)Wt ① aW其中每单位劳动的边际成本为:a。厂商在劳动成本上附加加成比例为z。 产品加成定价为:Pt=Wt+1-WtL?-L=-(?) ② ?经济中的菲利普斯曲线为:WtLL?其中表示充分就业下的就业水平。 (+1z)Wt+1(+1z)Wt-aL?-aLaat=-(?)②式可以变为: ?(+1z)WtaLaPt+1-PtY?-Y=-(?)即: PtYY-Y?1+(?)] 化简为:Pt+1=Pt[?Y??=?Y,则可得总供给曲线为: 最后定义Pt+1=Pt[1+?(Y-Y?)](2)长期总供给曲线和短期总供给曲线如图1所示。
图1 长期总供给曲线和短期总供给曲线 二、(15分)假定一个经济体由以下等式所刻画, C=100+0.8(Y-T) I=900-50i G=100,T=100 问(1)均衡的产出和利率水平是多少?(5分) 现在假定如果政府支出增加到200,则 (2)消费和投资各变动多少。(5分) (3)挤出效应是多少?(5分) 答:(1)产品市场实现一般均衡时,Y=C+I+G 即:100+0.8(Y-100)+900-50i+100=Y,整理可得IS曲线为: 0.2Y+50i=1020 ① 由题可得LM曲线为: 0.2Y-50i=500 ② 求解①、②两式,可得: 均衡的产出水平为:Y=3800,均衡的利率水平为:i=5.2。 消费为C=100+0.8(Y-T)=3060 投资为:I=900-50i=640 (2)如果政府指出增加到200,则IS曲线变为: 0.2Y+50i=1120 ③ 求解②、③两式,可得: 均衡的产出水平为:Y=4050,均衡的利率水平为:i=6.2。 ??C???I??-消费为=100+0.8(Y-)=3260 ?C=CTC=3260-3060=200投资为:=900-50i=590 所以消费变动为:
在1973-1992年中,日本人均资本对产出增长的贡献为:1?k1=2.01,技术进步对3k1经济增长的贡献为:?A1=3.03-2.01=1.02。 A1表1 美国和日本增长因素差异比较 (单位%) 人均资本对增长的贡献 美国 日本 2.65 2.01 技术进步对增长的贡献 美国 1.59 0.42 日本 5.36 1.02 年份 1950-1973 1973-1992 0.83 0.96 如表1所示,造成美国和日本增长率差异,从而使日本赶上美国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①日本的人均资本存量比美国高。其原因可能在于日本人的储蓄偏好形成了日本的高储蓄,美国发达的金融市场和福利保障形成了美国的较低的储蓄率。 ②日本的技术进步率比美国高。原因在于日本具有后发优势,可以利用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缩短研发时间和减轻研发成本,同时日本也特别重视国民教育,注重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 四、(15分)一个经济的总需求和总供给分别为: AD:m+v=p+y eAS:p=p+λ(y—y*) e其中,p代表对价格水平的预期,y*为充分就业产出水平,m为货币总量。y和λ常数。 (1)若预期为完美预见(Perfect Foresight),求出均衡的价格与产出水平。(8分) (2)若货币当局实行了一次意料外的并且是永久性的货币扩张,图解这次政策操作的短期和长期效应。(7分) 答:(1)如果预期为完美预见,则p=pe,由总供给AS:p=pe+λ(y—y*)可得, 均衡时的产出水平为:y=y*,即产出实现充分就业水平。 此时,由总需求曲线AD:m+v=p+y,可得均衡的价格水平为:p=m+v—y*。 (2)若货币当局实行了一次意料外的并且是永久性的货币扩张,在短期内,人们可能没有意识到货币政策的改变,因此,人们将不会调整其对价格的预期产出将增加。如图2所示,由于预期pe,因此,经济中的pe没有发生改变,短期总供给曲线为AS0,货币扩张使总需求曲线从AD0右移至AD1,产出从初始充分就业的产出y*增至y1,价格水平由p0增至p1。 图2 一次意料外的并且是永久性的货币扩张的短期和长期影响
但是,在下一期人们就会意识到发生了永久性的货币扩张,因此,人们将修正其对价格的预期,如图2所示,总供给曲线将由AS0上移至AS,产出重新回复到充分就业水平y*,价格上升为p2。 因此货币扩张在短期内提高了产出,但是在长期,人们调整价格预期后,产出维持在充分就业水平不变,货币扩张只会引起价格水平的上升。 五、(15分)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宏观经济的基本背景是:人民币盯住美元;采用结售汇制,即贸易收支外汇统一由国家购进和卖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周边国家货币普遍贬值,人民币汇率不变。之后,我国出现了长达40余月的通货紧缩。 (1)假定总供给对价格为完全弹性(即在P-Y平面上,AS曲线为一水平直线),论证我国这次通货紧缩的机制。(5分) (2)通货紧缩之后,我国经济逐渐回暖,其原因如何?(5分) (3)以上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对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有何含义?对于宏观经济分析有何启示?(5分) 答:(1)通货紧缩是指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下降的情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下降必然是总需求小于总给的结果。在总供给方面,成熟的现代市场经济中一般不会产生盲目的、不顾市场需求的、持续大量的过度供给。但是不成熟的市场经济有可能出现因信息、激励和决策等方面的问题而导致的过度供给。在总需求方面,总需求是由消费支出、投资支出和净出口构成的。如果货币和信贷供应量与社会的消费和投资支出之间存在顺畅的传导通道,那么通货紧缩的最终原因是货币和信贷供应量的不足。如果货币和信贷供应量并非不足,消费和投资行为也没有发生变化而是融资体制、投资体制或者消费体制发生了紧缩性变化,总需求水平也同样会下降。这时,通货紧缩的最终原因就是总需求体制方面的原因。另外,对于一个对外依存度比较高的经济而言,净出口的下降也可能传导到全社会,引起全面的通货紧缩。这时通货紧缩的最终原因就是国外部门的需求相对下降。 图3 国外需求的下降引发了通货紧缩 我国1997年发生的通货紧缩主要原因是: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一方面直接导致了我国出口量锐减,出口需求对社会总需求和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急剧下降;另一方面,大量生产企业的出口商品转而内销,加大了国内市场商品的供给,进一步促使国内物价水平下跌和买方市场的形成,使得原来受多种因素制约的内需的扩大又增加了难度,于是整个社会表现为社会总需求不足。其次,亚洲金融危机中,日、韩及东盟四国货币大幅贬值,使我国进口商品价格下跌,以致我国国内同类行业企业的效益下滑,竞争加剧。加之,我国目前的对外贸易对外依赖性太强,加工贸易所占比重过大,贸易的大部分利润流到国外。如果外需比重过大,经济发展过分依赖国际市场,就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国际市场波动的重大影响,会增加经济发展的不稳定因素。 如图3?所示,出口需求的下降,使总需求曲线AD0左移到AD1,经济中的需求与潜在产出出现了Y-Y1的缺口,总需求的减少引发了通货紧缩。
(2)通货紧缩之后,我国经济逐渐回暖,其原因在于:我国政府逐渐加大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扩大内需,刺激经济的发展。国家不断下调利率,刺激居民消费和投资需求。 如图3所示,总需求曲线从AD1逐渐回复到AD0,经济中的产出又重新回复到潜在产出水平。 (3)以上宏观经济状况说明我国的金融体制在抵御冲击方面还很脆弱,不完善的金融的体制又极大的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造成了经济发展的波动。因此必须改革我国的金融体制。具体而言,要放松利率管制,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为治理通货紧缩,下调利率是必要的,但同时更应加快利率体制的改革。连续七次下调利率后,我国目前的利率水平已落在较低位线上,如果再继续下凋,很可能落入“流动性陷阱”,并可能加大对人民币汇率的贬值预期。在存贷款利率受到严格管制的条件下,利率的作用受到抑制,利率下调对治理通货紧缩的有效作用也下降。目前我国经济运行的突出矛盾是结构矛盾,根本出路在于完善市场机制,而利率市场化是完善市场机制的重要环节。目前,我国通货膨胀负增长,利率水平较低,商业银行自我约束加强,国有企业的总需求下降,利率扩张机制受到抑制,是利率改革的有利时机。要在扩大银行贷款利率浮动幅度的基础上,放开贷款的利率管制,让商业银行根据贷款对象的资信状况和贷款的风险大小,灵活确定贷款利率。 改进人民币汇率机制,实施“一揽子货币”的汇率制度。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固定汇率制度容易导致通货紧缩的发生,使出口面临下降的困难。我国现行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存在两个缺陷:一是有管理而无浮动,成为实际上的固定汇率,中央银行承担全部的汇率风险;二是钉住美元,汇率机制不灵活,使我国外汇受制于美元汇率走势。使我国的汇率政策容易处于被动局面,增加了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的难度。在目前的汇率制度下,一是可能导致资本流入规模的减少及资本外逃倾向,使我国资本与金融账户出现赤字;二是随着本外币利差加大,可能引起企业负债币种转换;三是可能诱导社会持续外汇的偏好。因此,要持续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从中长期来看,要建立灵活的汇率形成机制,并且汇率稳定的指标应确定为一揽子货币,而不是某单一货币如美元。增加汇率制度的灵活性,可以减轻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促使国内价格回升,降低实际利率预期,有利于摆脱通货紧缩的陷阱。 以上宏观经济运行状况说明宏观经济分析要同时考虑到内部平衡和外部平衡,要充分认识到开放经济下来自国外的冲击对国内经济的深刻影响,及时预测潜在的影响,采取必要的措施,尽可能减轻外部冲击对国内经济波动的影响。政府也应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化解外部冲击的不利影响。 微观经济学部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将正确答案的代号写在答题纸上,并注明题号。) 1.就商品X、Y的偏好次序来讲,下列效用函数中哪一个与效用函数U(X,Y)=XY相等?( B ) A.U(X,Y)=(X-1)(Y-1) B.U(X,Y)=(X/2)(Y/2) C.U(X,Y)=(X+3)(Y+3) D.以上三者都正确 2.已知X的价格为8元,Y的价格为4元。若消费者购买5个单位X和3个单位Y,此时X和Y的边际效用分别为20和14,那么,假设消费者的总花费不变,为获得效用最大化,该消费者应该( C )。 A.停止购买两种商品 B.增加X的购买,减少Y的购买
C.增加Y的购买,减少X的购买 D.同时增加对两种商品购买 3.规模报酬递增是在下述哪一种情况下发生的?( A )。 .按比例连续增加各种生产要素 B.不按比例连续增加各种生产要素 C.连续投入某种生产要素而保持其它生产要素不变 D.上述都正确 4.当边际成本低于平均成本时,( B )。 A.平均成本上升 B.平均可变成本可能上升也可能下降 C.总成本下降 D.平均可变成本上升 5.若一个完全竞争市场位于长期均衡状态中,则所有厂商( D )。 A.有相等的最低平均固定成本 B.有相等的边际成本 C.有相等的最低平均成本 D.以上都正确 6.完全竞争市场的厂商短期供给曲线是指( C )。 A.AVC>MC中的那部分AVC曲线 B.AC>MC中的那部分AC曲线 C.MC≥AVC中的那部分MC曲线 D.MC≥AC中的那部分MC曲线 7.完全竞争产品市场与不完全竞争产品市场两种条件下的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相比( B ) A.前者与后者重合 B.前者比后者平坦 C.前者比后者陡峭 D.无法确定 8.假设对于苹果和橘子,甲更喜欢苹果,乙更喜欢橘子,水果的价格对两人相同,在效用最大化时( C )。 A.甲的苹果对橘子的边际替代率大于乙的 B.甲将消费比他拥有的更多的橘子 C.两人的边际替代率相等 D.只有B和C正确 9.一个寻租行为发生的例子是( D )。 A.一家公司设法增加在自己所有的财产上收取租金 B.政府设法剥夺一家公司垄断租金的大小 C.政府设法找出一家公司垄断租金的大小 D.公司投入资源去劝说政府阻止新公司进入它的行业 10.按照古诺模型,下列哪种说法不正确?( D )。 A.双头垄断者同时做出产量的决策 B.古诺均衡是一个纳什均衡 C.每个双头垄断者都假定对方保持产量不变 D.每个双头垄断者都假定对方价格保持不变
二、画图说明题(15分) 1.假设一个消费者可通过两个途径来获取收入:接受遗赠和提供劳动。我们把通过前一种途径获得的收入称为非劳动收入,把通过后一种途径获得的收入称为劳动收入。请在一张横轴表示闲暇时间、纵轴表示非劳动收入的图上说明:非劳动收入的增加对该消费者劳动供给(提供劳动的时间)的影响。(7分) 答:非劳动收入的增加对该消费者闲暇的影响如图4所示。在起初,消费者没有非劳动收入时,消费者也会享受一定的闲暇。由于一般认为闲暇是一种正常品,因此,随着非劳动收入的增加,消费者的收入也会增加,因此消费者对闲暇的需求也会增加,因此,图中的曲线具有正的斜率,但是随着非劳动收入的增加,闲暇带来的边际效用会递减,因此,曲线的斜率会逐渐减小。 由图4可见,随着非劳动收入的增加,消费者的闲暇时间也增加,因此其劳动供给会减少,但是减少的幅度会减慢。 图4 非劳动收入与闲暇之间的关系 2.设某企业有两个生产车间,车间1使用的年限已经比较长,规模小,设备陈旧,但比较灵活,适合于小规模生产。车间2建成不久,规模大,设备现代化,适合于大规模生产。请根据题意,粗略地画出两个车间的边际生产成本。假设现在企业接到一笔定单任务,要生产Q单位的产出,请画图说明企业如何在这两个车间分配生产任务才能使使生产成本达到最小。(8分) 答:由题可得在产量较小时,车间1的边际成本较小,而车间2的边际成本较大;产量较高时,车间1的边际成本较大,而车间2的边际成本较小。为了简化分析,假设厂商的边际收益等于市场价格MR=P,即厂商在产品市场上是价格接受者。 如图5所示,MC1为车间1的边际成本曲线,MC2为车间2的边际收益曲线,MC1和MC2相交时的产量为Q1。企业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成本最小化,将根据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决定产量。当市场价格为P=MR2时,企业将只在车间1进行生产,因为此时产量较小,MC1
图5 企业的生产决策 三、分析简答题(20分) 1.请结合图形,简要地说明国际贸易中的Heckscher-Ohlin理论,并说明国际贸易如何导致生产专业化和福利提高。(10分) 答:(1)Heckscher-Ohlin理论,又称“生产要素禀赋理论”,是由瑞典著名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共同从资源禀赋的角度对国际贸易中生产成本和价格的差异提出的一种新解释。其主要内容是:国际贸易源于不同国家之间商品的价格存在差异,而价格差异的原因在于不同国家生产成本有高有低,生产成本的高低又是因为各国生产要素价格有差别,生产要素价格的差别又与各国生产要素丰裕程度密切相关。生产要素丰裕,其商品价格必然就相对低一些;生产要素稀缺,其商品价格自然相对要高一些。因此,生产要素丰裕程度的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根本原因。不同的国家拥有的生产要素的丰裕程度是不一样的,各国在生产那些能较密集地使用其较丰裕的生产要素的商品时,必然会有比较利益产生。建议各国生产并出口那些能够充分利用其丰裕的生产要素的商品,同时进口那些需要较密集地使用其稀缺的生产要素的商品。由于该理论强调了不同生产要素在各国资源中所占比例和它们在不同产品的投入中所占比例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故又称为“要素比例理论”。 (2)贸易得益指一国从对外贸易中所获得的利益。它又可被分为来自交换的得益和来自专业化的得益两个部分。如图6所示。 图6 贸易得益 图中A点为一国的自给自足均衡,此时该国的福利水平为CIC0。贸易后该国的生产点在 B,消费点在C,达到更高的一条社会无差异曲线CIC1。通过贸易,该国的福利水平从CIC0上C?升到CIC1,这就是贸易得益。假设该国仍在A点生产,即生产没有变动,但其消费不再按自给自足价格PA,而是按国际贸易条件TOT来进行,就能使消费点由A变为,相应使社会无差异曲线由CIC0提高到CIC1?。这部分贸易得益是在生产没有变化而仅仅按照
一个更有利的交换价格来进行消费所得到的,所以被称之为来自交换的得益,又称为消C?变为C,相应地社会无差异曲线由CIC1?上升到CIC1,仅仅是由于生费得益。而消费从产点在PPF上由A移动到B,生产更趋专业化所至,因此这部分得益于来自专业化的得益,又称为生产得益。 2.什么是零利润定理?企业一旦利润为零,它就会退出市场吗?请说明原因。(10分) 答:(1)零利润定理是用于描述竞争市场企业长期利润变化趋势的一个定理,其具体内容是指在完全竞争市场上,由于企业可以完全自由进入和退出,因此,长期均衡时,不可能有企业获得超额利润,也不可能有企业亏损,即长期均衡时,每个企业都只能获得零利润。 形成零利润的原因是:在完全竞争市场上,进退壁垒为零,企业可以自由进入或退出。当典型企业存在超额利润时大量企业就会进入市场,导致价格下降和成本提高,利润降低;反之,企业则会退出,导致价格上升和成本下降,利润提高。只有当每个企业都获得零利润时,进入和退出行为才会停止,市场达到均衡。 (2)企业一旦利润为零,它不会推出市场。其原因在于,此处的利润是指经济利润,而不是会计利润。在企业长期,竞争使得企业的经济利润为零时,此时,企业只能够获得正常利润,即企业家的报酬。此时行业进入了成熟阶段。 四、计算题:(共2题,20分) 1.若某企业仅生产一种商品,并且唯一可变要素是劳动,也有固定成本,其短期生产32函数Q=-0.1L+3L+8L。其中,Q是每月的产量,单位为吨,L是雇佣工人数。 试问(a)欲使劳动的平均产量达到最大,该企业需要雇佣多少工人?(3分) (b)欲使劳动的边际产量达到最大,该企业需要雇佣多少工人?(3分) (c)在其平均可变成本最小时,生产多少产量?(2分) Q=-0.1L2+3L+8答:(a)劳动的平均产量为:L 对其求一阶导数可得: Qd()L=-0.2L+3=0 dL=-0.3L+3L+8解得:L=15,即欲使劳动的平均产量达到最大,该企业需要雇佣15个工人。 dQ2(b)劳动的边际产量为:dL对其对其求一阶导数可得: dQd()dL=-0.6L+3=0 dL 解得:L=5,即欲使劳动的边际产量达到最大,该企业需要雇佣5个工人。 (c)显然当企业的产量为0时,即不生产时可变成本为0,平均可变成本也为0。 2.一垄断厂商以常数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AC=MC=3生产。该垄断者面临以下市场需求曲线:Q=30-P。 (a)计算该垄断者的利润最大化价格和产量,并计算出其利润为多少。(3分) (b)假设第二个厂商加入该市场,两厂商形成古诺(Cournot)竞争。记Q1为第一个厂商的产量,Q2为第二个厂商的产量。现在市场需求函数为Q1+Q2=30-P。设第一个厂商的边际成本仍为3,第二个厂商的边际成本为6。试求各厂商的反应曲线。(3分)
(c)计算古诺均衡。求出市场价格和各厂商的利润。(3分) (d)为什么古诺竞争中两厂商的总产量比第一个厂商作为垄断者时的产量要高?(3分) 答:(a)垄断厂商利润最大化时满足条件:MC=MR。 TR=PQ=(30-Q)Q,所以MR=30-2Q=MC=3 所以利润最大化的产量为:Q=13.5,价格为:P=30-Q=16.5 利润为:?=PQ-TC=182.25。 (b)对于厂商1而言,其利润函数为: ?1=PQ1-TC1=(30-Q1-Q2)Q1-3Q1 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 ??1=27-Q2-2Q1=0 ?Q1解得厂商1的反应函数为:Q1=27-Q2 ① 2对于厂商2而言,其利润函数为: ?2=PQ2-TC2=(30-Q1-Q2)Q2-6Q2 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 ??2=24-Q1-2Q2=0 ?Q224-Q1Q2=2解得厂商2的反应函数为: ② (c)由(b)中的①、②两式可得: 厂商1的产量为:厂商2的产量为:市场价格为:P=Q1=10Q2=7 =13 (30-Q1-Q2)厂商1的利润为:厂商2的利润为:?1=PQ1-TC1=13?10-3?10=100?2=PQ2-TC2=13?7-6?7=49 (d)古诺竞争时的总产量比第一个厂商作为垄断者时的产量要高的原因在于:古诺竞争时,存在着两个厂商,每个厂商不仅要考虑自己的生产决策,还要考虑对手的决策对自己的影响,两者对产量进行竞争,两个厂商对市场的垄断势力都比单独一个厂商控制市场时要小,所以其产量比第一个厂商控制市场时产量要高。这其实是寡头垄断与完全垄断效率的区别。
李白写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看月亮,必须得抬头看,不然你看见的月只是水中月,而思故乡,必须得低头,看着脚下的土地,土地连结深情,传递的思念感应才会自然。可见,李白对抬头和低头,有看似经典的认识,只是李白的脖颈不听使唤,该低头时却抬头,该抬头时却低头,搞得李白一辈子光碰头,有时被摔的鼻青脸肿的,但这时的李白爱喝酒,喝了酒就疯疯癫癫的,于是,李白就借着痛感籍着癫意把一肚子的酒吐出来,成就了“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诗句。 元 萨都剌 《北人冢上》诗:“低头下拜襟尽血,行路人情为惨切。”可见,古人从心里是不喜欢低头的,喜欢的是抬头。 记得我以前在学校操场里喜欢低头,体育老师说我是一个没有自信的学生,还说我是一个没有阳光心态的人。记得体育老师说过这样的一句话:“瓜子之所以长的粒粒饱满,那是因为向日葵始终抬头向着太阳。” 记得我第一次去应聘工作,应聘的工作人员看我低着头,直接就叫我回去了。 那我就抬起头吧,进家门的时候,由于我抬起头,我的头一下子就被碰出了血来,搞得我在家里好几天就不想出门的。
我走下坡的时候,依然是抬起头,这样显得自己有自信,冷不防,我一连向下栽了好几个跟斗,摔的我头破血流的。 我的头招谁惹谁了?干嘛都跟我的头过不去呢? 我究竟是该抬头做人还是该低头做人呢? 有人说走下坡路就必须低头,言下之意就是人走背时运的时候要低着头,就像罪犯低着头接受审判一样。那当年毛泽东同志遭到王明等人的排挤时干嘛就不低头呢?那当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被迫长征干嘛就不低头举起手来呢?那赵一曼和江姐被敌人抓去明知只有无尽的酷刑干嘛就不低头屈服呢?那当年的灾荒岁月里全中国人民饿的吃粗糠啃树皮干嘛就不低头消沉下去呢?那有人第九次高考依然名落孙山干嘛就不低头认命了呢?有人写文章写了一百篇写了一千零一夜依然是没有读者依然是没有一个读者看好时干嘛就不低头呢?李嘉诚当初做生意是做一次亏一次时干嘛就不低头呢?你、我、他经过了这么多的困苦折磨干嘛还要坚强的活下去呢?我们的人类和整个社会经常就处在风雨飘摇里干嘛还要坚定不移向前进呢? 人的一生,几乎有过半的时候是在走下坡路,低着头走下坡路确实是不摔跟斗,但低着头只能看见脚下的一方寸路,却看不见天上的太阳和高空的明月,特别是最容易忽视身边的风景。 有人说走上坡路低着头最好,言下之意就是人走好运的时候要低调要谦虚谨慎。确实低着头走上坡路由于身体前倾走起路来更有劲而且更能看清脚下的路,但太阳会照在低头者的脸上吗?天上的神仙们真的就喜欢这些整天低着头的人吗?你看,孙悟空低着头只能做弼马温,但孙悟空抬起头来就成了齐天大圣;你看,刘邦把头低着,低了48年,只能是个混混,但刘邦把头一抬起来,三五年之后就开创了汉朝;你看,朱元璋低着头只能做乞丐,因为抬起头来是讨不到饭的,但朱元璋后来把头索性抬起来,结果就建立了明朝;当年美国有核武器,而中国没有,但毛泽东领导的中国人民就是不低头,中国人民就是要把头抬起来,抬起头的中国人民没有多久也有了属于自己的核武器…… 关于低头和抬头,各有各的哲学。 爱低头的人,看似是低调的人和谦虚谨慎的人,实则是只看着自己眼前的人,窃喜着眼前的平安和太阳慷慨的一点光辉。 爱抬头的人,看似昂扬向上心里充满了自信,实则是脸上洋溢着阳光脑后却是布满了阴暗,即是摔了跟斗手里依然抓着一抹明媚。 有人说该低头时就低头,该抬头时就抬头,那敢问,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才该低头或才该抬头呢?倘若天上真的掉下了冰炮,你抬头被砸着,你低头还是会被砸着,只不过抬头是冰炮砸在了脸上,低头是冰炮砸在了头顶而已。只有做缩头乌龟,冰炮才只能砸在护身的壳壳上。 有人信仰低头,这也不错,低头自有低头的妙处。自然,你的人生就是低头人生,所谓中庸哲学,大概就是这个道理。 有人信仰抬头,这也很好,抬头自有抬头的灿烂。自然,你的人生就是抬头人生,所谓“生当作人杰,死也为鬼雄”大概是这个意思。 有人信仰一会儿低头一会儿抬头,这也是一个妙。一会儿低头一会儿抬头,脖颈得到了锻炼,因之肌肉和心理机能就更加的发达,展现给别人的是一会儿方型的一会儿圆型的,所谓圆滑,大概就是如此。 没有谁对谁错,也不存在谁高尚和谁卑微的问题,各有各的哲学,这就是多样的人和人的多样性。其实,不是人世太复杂,而是你只顾着自己的低头或抬头而不懂别人为什么会低头和抬头? 人的脑袋瓜不过三斤半,由于低头和抬头的缘故,造成有的人头成了“巨头”,而有的人头却成了“狗头”,还要来一点狗血喷头……唉,看来抬头与低头之间的学问确实太高深了,像我这样的孺子是搞不明白的,只能是舔一舔皮毛而已
写作时,只与写作为伴,就能听到内心的声音,飘忽的灵感也能捕捉,笔下就有了属于自己的文字和思想。 就我为例,大学期间,常一个人钻在图书馆,早进晚出,看完一本书,常有感悟到笔尖,亦能有几篇散文杂评登报。毕业后,到西双版纳工作,与内心的对话少之又少,每日工作之余,与友聚餐、喝酒、烧烤,不到凌晨绝不不回家,回家即一头醉晕埋进被子,日复一日,丧失了与灵魂独处的时间,自然再无创作灵感。 写作的人,几乎都远离正常人生活,也不遵守惯常的生活秩序。安妮宝贝曾说,只有死去的繁华,能让我安静,所以,她常在黑暗中敲打键盘。太温馨的生活,亦会使写作者陷于温柔之乡,懒得思考,更懒得动笔,路遥在写《平凡的世界》时,因为忽略家,忽略妻女,造成与林达的婚姻不睦,这或许不能怨路遥,因为他是个真正的写作者,是写作对孤独的需要,离间了他们的感情。 张爱玲,荒原上的孤独者,以23岁的人生阅历对人性作出冷酷、深邃、老道的剖析,生逢苍凉时代的孤独,成就了她文坛奇女的地位。一代文学大师川端康成亦是孤独成就了他,出生不久,父母去世,7岁,祖母去世,10岁,姐姐去世,14岁,祖父去世,孤独是他500多篇小说永远的笔调,最终,他也选择在孤独中毁灭了自己。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说,在我少年时期,吃不饱、穿不暖,牵着一头牛或者羊,在四面看不到人的荒凉土地上孤独地生存。饥饿和孤独是我写作的源泉。 所以说,很多人不是写不出来东西,只是缺乏独处的机会,一旦自处,孤独,下笔,无需微言大义,只需直言生活,定会渐渐文思汹涌,像有神魔推动。这种深入骨髓的孤独,能让人打开灵感的黑匣子,在里面不能看到多少美好东西,却能自由的在一片完全属于自己内在精神空间翱翔,在孤独中煎熬自己、消耗自己的过程,亦生脱胎换骨升华自己的过程。孤独的写作,让文学变得更具魅力。 所以,从现在开始,告别与日同醉,除去浮华,静下心来,提起笔与自己谈心,与孤独相伴,这是个决绝的行动,但是伟大作品都来自于孤独的写作,出自于决绝的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