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归经理论,就是根据经络学说而来的。每一个药专属入哪经,把这个药物,叫“引经报使”药。
第五章:体质
40 体质:基本概念
本章目的要求:
一:掌握体质的概念,和正常体质的分类。
二:掌握体质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三:了解体质的形成因素。
第一节:体质的概念:01.44
①:体质的含义:03.09,
体质是人体生命过程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调养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体质是固有特性)(体质是禀赋于先天,调养于后天,在个体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相适应的,人体的个性特征。)(具体形式表现为人的形态、功能、心理状态,反映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心理状态,几个方面。)集中体现了中医学的“形神合一”的生命观。“形神合一”就是中医学的体质观。【“形与神俱”“有形才有神,形去则神灭”《内经》。】“形质神用”(范缜),正确处理了形神关系。(“形神合一”不能与“形与神俱”等同。)【“形神俱备,乃为全体”。(张景岳)仍然没有正确处理形神关系。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形神合一”】12.50
②:体质、素质、气质、性格15.17
素质:15.28,
含义有三个。(1):是指人和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2):是指人们在实践当中不断增长的修养,如政治素质,文化素质等。(3):在现代生理学、生理学,在生理学上,是指人的先天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运动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生理学认为,这个特点是人的能力发展的自然基础,和前提。)(生理学强调人的身体素质,包括了人的各种基本活动能力,是指人的各个器官、系统的功能活动,在生命活动中的反映。)(是通过人的形体,在运动
中反映出来的,力量、速度、耐久力、灵敏性、柔韧性、协调性、平衡性。)在体质学里面,素质是指人在体质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20.16,在体质学中,身体素质,仅
仅是体质的构成部分之一,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两者综合起来,构成体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身体的素质与人的体型、
体格、功能、神经、心理,有密切关系。)【强调先天的作用。】
气质:23.33,
是指个体出生后,随着身体的发育、生理的成熟,而发展起来的人格心理特征,包括性格、态度、智慧等。【强调后天的作用。】古代把气质又常常称为,气禀、禀性、气性。
性格:27.43,
是指个体在现实中,习惯了的稳定态度,和行为方式,
所必须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比如:骄傲、谦虚、勇敢、怯懦,等等。
体质与形态,体格和体型的关系:30.53,
(1)形态:31.26,是指躯体的形态,包括人体各部分的
大小、重量、特征、骨骼、体型、和身体的姿势,等。是体质的基础。(2)体型:32.26,是指人体各部位大小比例的形态特征。是以躯体形态为基础的。并且和人的内脏有一定关系。 (3)体格:33.49,是人体生长发育水平、营养锻炼程度的状态。
【(“形体壮实”、“面色红润”——营养状态良好。)(“呼吸微徐”呼吸顺畅——气机升降正常——各种生理功能正常——健康)(“须发荣润”须发有光泽——营养良好)(“双耳聪敏、牙齿紧固、腰腿灵便、步履轻盈”——肾气旺盛。)(“二便正常”:六腑正常)(“脉象调匀”:脉有神有胃神根)(“精神饱满”:精神状态)(情绪:“情绪和调”,对外界刺激的反映不过强烈,也不是无欲)(性格:“性格随和”,善于与人共
处。)(“记忆良好”:心理和生理。)】
41 体质:形成(一)
判定健康的十个标准:(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一: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二:处世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任务而不挑剔。三:善于休息,睡眠良好。四: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各种环境。五:对一般感冒和传染
病,有一定的抵抗能力。六:体重适当,体态匀称,头、臂、臀比例协调。七: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发炎。八:牙齿清洁,无缺损,无疼痛,齿龈颜色正常,无出血。九:头发光泽,无屑。十:肌肉、皮肤有弹性,走路轻松。
第二节 体质的形成:06.55,
(1)先天因素。先天因素是指个体出生前,在母体内所禀受的一切特征。(哲学上,把观念和理性的认识称之为先天。后天等同于经验的认识。)11.40,一:禀赋(遗传因素)。二:营养状态。三:社会生活行为方式。
先天因素和体质的关系:19.40,
先天因素是体质形成的基础。(父母之精的盛衰决定了子代的,刚柔之分、强弱之别、肥瘦之异、长短之差,决定了体质属阴属阳。)
后天因素和体质的关系:23.57,
人出生之后赖以生存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包括:机体内在因素:是指个体的性别、年龄、心理因素,等。外界环境因素: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现代意义理解自然环境29.17,包括了生存环境、生活环境、生产环境、也包括所摄取食物的状态,即食物链的环境。社会环境是指:32.06,政治、经济、文化、艺术、人们的生活行为方式、伦理道德。)
体质的形成决定于禀赋,但后天在一定条件下,对体质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在一定条件下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先天因素是体质的稳定性,后天因素是体质的可变性。
体质是个动态概念,具有可变性。
42 体质:形成(二)、分类;体质学说的应用
中医强调:体质的不同,表现为生理功能有差异,特别是表现在病理变化的证候上有差异。因此治疗因人而异。
后天因素对体质形成的作用:
(1):05.53,饮食营养对体质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2):08.36,劳动和运动对体质的影响。“劳而不倦”有助于体质的发育。
(3)10.04,年龄对体质的关系:
(4)11.43,性别对体质的关系:女子以血为先,男子以气为先。女子以肝为先天,男子以肾为先天。
(5)12.38,地理环境对体质的关系:
(6)14.46,心理因素对体质的关系:心理是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性格、能力,等的总称。属于神的范畴。“形神合一”、“形质神用”。心理因素对体质的影响,是指神在后天发育过程中,在体质的形成过程中,对体质的影响。情感要
做到“贵乎中节”、“致中和”、“无过无不及——和”。
总结:17.12——18.32
第三节 体质的分类:18.32 第一:体质的分类方法:
①:阴阳分类法。②:五行分类法。③:脏腑分类法,气血分类法。④:肥瘦分类法。⑤:勇怯分类法。本教材采用的是阴阳分类法。这些分类指标只是定性的,不是定量的。
阴阳平和质 偏阳质 偏阴质 形体 身体强壮,胖瘦形体偏瘦,形体偏胖,容适度 但结实 易疲劳 面色 面色明润含蓄 面色偏红 面色偏白 消化 食量适中,运化食量较大,食量较小,运正常 运化旺盛 化一般 心理 性格随和开朗 性格外向 性格内向 自我自身调节和适自制力差 自调节适应调节 应能力强 力一般 易患不易感邪,易于易感风、暑、易感寒、湿之疾病 自(治)愈 热邪,易生邪,易从寒热证、实证,化、从湿化,且易化燥伤而生阴盛、阳阴 虚之证 第二:体质学说的应用:31.52 ①:在病因学里面的应用:
(1):用体质来说明对某些病因和疾病的易感性。 偏阴质:易感寒、湿之邪。偏阳质:易感风、暑、热邪,易生热证、实证。
“瘦人多火(虚火)(两颧午后发红,作为虚火的一个判定指标),易生痨(痨瘵)、嗽;肥人多痰(痰湿之证)”。
(2)体质与发病的关系:37.13
体质与发病的关系、体质的强弱是通过机体的正气体现出来的,能否发病决定于邪正之间的斗争关系。体质强就正气实,(一):不受邪。(二):通过自身的调节可以驱邪外出。不易发病。体质弱就正气虚,抵抗力差,易发病。
43 体质学说的应用 第三:体质在病机学当中的应用:01.46,
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机制,过去中医常常把机制称为机理。分析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机制,最常用的就是,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病机学里的“阴阳”,是指机体在病邪的作用下,所反映出的病理现象,按照阴阳属性分析它属阴,还是属阳。看证候的属性是属阴属阳。病理和证候的属性是通过寒、热两个指征体现出来的。“表里”是指疾病的部位相对而言的。“虚实”体现了正邪交争的结果,疾病表现的趋势,是亢进,还是低下。
①:体质与病机从化:04.28,
“从化”就是顺从、变化,顺从体质的属性而变化。疾病演变过程中,表现为病理变化的寒性和热性,表现为虚、实,常常与体质相关。把它称之为“病机从体质而化”。最重要的是寒和热。寒、热顺从体质的属性而化。
和体质的具体关系:05.29
偏阳质:病变的性质常常顺从阳而化,表现的病变的性质为热性。“从阳化热”(阳盛则热,阴虚则热。)
偏阴质:07.05,易感寒湿之邪。不是阴盛,就是阳虚,一旦得病以后,发展方向多表现为,病理变化属于寒性。叫“从阴化寒”。
②:体质与病机传变之间的关系:08.40,
从动态来考察向何种方向发展。病机的变化动态和趋势。传变规律也和体质的属性相符。偏阳质:无论原来它的病变的性质,属寒还是属热,最后都易于转化为热。偏阴质:在从化上易于从阴化寒,一旦有病,病的演变规律,如果病变本来就是寒,体质的属性和病变的性质一致,(1)它可以沿着这个方向向下传变,(2)寒性体质,即使得了热性病变,它在传变过程中,也易于转化为寒性病变。
就病机传变而言,11.56,偏阴质易于从阴化寒,偏阳质易于从阳化热。
第四:体质与辩证:12.55
两者的关系:体质是辨证的基础,体质常常决定证候的
属性,不管病因如何,最终证候的属性,与体质密切相关。体质是决定辨证的一个重要因素。
同病异治,异病同治:20.43
体质受,年龄、性别、生活条件、地理环境,的影响。24.43
第五:体质在治疗学的应用:26.03,
(1)同病异治,异病同治。(2)用药宜忌。辛味药物、发散药物的副作用,能够损伤人体的阳气,还能损伤人体的阴液。苦寒药物,能够损伤人体的阳气,也能损伤人体的阴液。忌:31.09,是慎用。
体质与药物剂量的关系:31.25,
体质强,用量大。体质弱,用量小。
第六:善后调理:32.34,
是指治疗以后,逐渐恢复健康的时候,或者是在选用合理的膳食结构的时候,也要考虑体质的关系。
偏阳质的基本原则:34.40,慎食辛温、辛辣之味。
偏阴质的基本原则:36.20,慎用滋腻、酸收的食品。偏阴质不是阴盛,就是阳虚,滋腻、酸收的药物和食品,能够伤人的阳气;会加重阴性体质更加突出。
本章(体质)总结:39.40,
第六章 病因
44 病因:概说,外感病因概说
本章目的要求:
一:掌握病因的概念、分类,和病因学的特点。
二:掌握六淫和疠气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
三:掌握七情、劳逸、饮食失宜的致病特点。
四:掌握痰饮、瘀血的致病特点。
五:熟悉胎传、毒邪的致病特点。 六:了解环境因素、外伤、寄生虫的致病特点。
概说:01.55,病因学里的几个基本概念,以及中医病因学的方法论。(中医病因学与西医的病原学有本质的区别。)
第一:病因和病因学说的概念。02.19,
①:病因的概念。
病因又称作“致病因素”,又称作“病邪”,又称之为“邪气”,还叫“邪”。
病因是导致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病因包括:“六淫、疠气、七情、饮食、劳逸、外伤、痰饮、瘀血、结石、毒邪”,等等。
病因:有的是引起疾病的真正原因,大多是导致疾病发生的条件,更重要的是条件。
②:什么叫做病因学说:04.45,(必须记住的)
病因学说是研究致病因素的性质,致病特点,及其临床表现的系统理论。是从因果关系来探讨疾病发生发展的原因。
中医探求病因的方法:07.03,“由果导因”。(1):问诊求因:08.31,向患者询问发病原因,治疗经过、治疗的结果如何,现在的异常表现。主要是患者自身的感觉。根据临床表现反推回来,他具有什么特征,它属于那一种邪气。(2):辨证求因:14.52,也常常叫“审症求因”。根据四诊,收集临床表现,按照中医学病因学理论,来分析这些症状和体征,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属性,根据特点、属性推及属于那一种原因。确定是什么疾病、证候。最重要的是判定寒热。再进一步思考进行定位,属何脏腑,属何经络。这个过程就叫“辨证求因”。(一因多果,一果多因)。
病因学分类:大致分为四类:(1)外感。(2)内伤。(3)病理产物。(4)其他。
第一节:外感病因:31.04
①:六淫:
【(六气,又叫六元,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自然界气候。这种气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六气的运动变化,称之为六化。)】(1)六淫的基本概念:33.39,就是六种正常气候的变化结果,表现为非正常,
是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非其时而有其气”六气就转化为六淫。(2)38.05,从邪和正两方面分析六气转化为六淫的条件。
致病的六气就叫六淫,不论六气是否变化正常。“正确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不虚”。正确理解六淫概念的最
基本条件。
45 外感病因——六淫致病的一般特点,(风邪、寒邪)
六淫致病的共同属性和特点:是一般规律。
(一):外感性。01.50,就是风、寒、暑、湿、燥、火,侵袭机体的途径,是由表入里,从肌表口鼻侵入人体。因此,将六淫所致的疾病,称之为外感疾病。
(二):季节性。03.10,是指六淫致病所表现出来的病理变化,形成的疾病,具有鲜明的季节的时尚性。一般规律: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长夏多湿;秋季多燥;冬季多寒。
(三):地域性。04.59地理环境;(南方多湿,北方多寒。)
生活、工作环境,(炼钢工人、铸造工人等高温环境下工作的人,容易感受火邪和暑邪。)
(四):相兼性。06.45是指六淫致病常常是几种因,互相结合起来,同时侵袭机体,很少有仅仅是一种邪气侵袭机体,多是两个、或多个同时侵袭机体。(痹证、关节炎07.47,渔民易得,常常是风、寒、湿三者同时侵袭机体,导致痹证的发生。“风、寒、湿三气杂合而为痹”。)
(五):转化性。08.36,不论哪种邪气,单一的、相兼的,一旦侵袭机体以后,在机体的病变发展过程中,它们的性质常常互相转化,其中以寒邪和热邪的转化,表现最为突出。(本质上,六淫的相互转化性,是指六淫侵袭机体以后,反映出来的病理变化,是属性的变化。即阴阳的转化,但这种转化
是要有条件的。)
上述是指六淫致病的一般规律。不是绝对的。
六淫:11.20,从现代环境科学来看,除了气候因素之外,
还包括生物学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等多种因素在内。
逐一讲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3.11,学习方法:一个性质,体现出来什么致病特点,临床表现有什么特征,三者联系起来学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