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沉积,土层堆积,水土汇集,从而引起水土垂直分异,导致植被类型的垂直分异。
解析:第(1)题,我国东南丹霞地貌区的气候类型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对应的地带性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气候特点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第(2)题,依据图示信息可知,丹霞地貌山顶植被类型由常绿阔叶林变为常绿硬叶矮林或灌丛,说明山顶水分条件差,原因是山顶面积小,保存水分条件差,土层较薄,保水能力差;风力较大,阳光充足,蒸发量大,导致山顶较干旱,发育耐旱的硬叶植被。第(3)题,丹霞地貌区山顶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沟谷以流水堆积作用为主,不同的流水作用形成了不同的水土条件,从而引起植被类型的垂直分异。
13.答案:(1)该地暖季草类茂盛,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多;海拔高,食草动物较少,对草原破坏小;冷季漫长,气温低,土壤微生物活动较弱,有机质分解缓慢;降水较少,淋溶作用弱,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与保存。
(2)特征:CO2释放速率从6:00开始逐渐增加,14:00后逐渐下降;最大值出现在14:00,最小值出现在6:00。
原理:日出后随太阳辐射增加,地表温度升高,地面辐射增强,气温逐渐升高,土壤微生物活性增强,CO2释放速率增大;太阳辐射减弱后,地温、气温均降低,土壤微生物活性减弱,CO2释放速率降低。
(3)过度放牧造成草地退化,地表植物生物量和地下根系生物量减少(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种类下降,导致土壤中CO2释放速率降低。
解析:第(1)题,海北站冷季漫长而寒冷,暖季草类植被茂盛。高山灌丛草甸土肥沃的原因从有机质的来源、分解方面分析即可。第(2)题,图a中横轴表示时间,左纵轴表示CO2释放速率。海北站高山灌丛草甸土CO2释放速率的日变化特征分析曲线变化即可得出,从变化趋势和极值两方面描述即可。由图中三条曲线变化特征可知CO2释放速率与温度有关,而土壤CO2的释放是土壤微生物分解有机质的结果,说明温度会影响土壤微生物的分解速率,从而影响CO2释放速率的日变化。第(3)题,由图b可知,草盛期CO2释放速率大,牧草返青期、
草枯黄期释放速率小,说明产草量与高山灌丛草甸土CO2释放速率呈正相关。过度放牧造成草地退化,地表植物生物量和地下根系生物量减少,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种类下降,导致土壤中CO2释放速率降低。 创新探究卷
1~2.答案:1.C 2.D
解析:第1题,根据图甲信息可知,坡度越大,相同深度土壤含水量越小。土壤水分大多来自于地表径流的下渗。因此,图甲表明随坡度增加,地表径流下渗补给的能力降低。第2题,黄土高原植被生长条件与水分条件息息相关。根据图乙可知,总体上,同一深度阴坡的含水量较高;根据图甲可知,总体上,同一深度坡度缓的地方含水量较高。
3~4.答案:3.B 4.D
解析:第3题,图中显示,①自然带以下为山地针叶林带,以上为高寒荒漠带,则该自然带植被最可能是草原。第4题,阿尔卑斯山南坡为向阳坡、背风坡,坡度较大,故南坡雪线高于北坡。因主要受西风影响,对阿尔卑斯山这座大致呈东西走向的山体而言,距海远近与雪线高低无关,选D。
5~7.答案:5.A 6.C 7.D
解析:第5题,根据同一自然带的延伸方向,再结合指向标可知,该山地的走向为东北—西南走向。第6题,甲地位于山地的西北部,乙地位于山地的东南部,该山地位于我国东部,因此甲地位于夏季风的背风坡,乙地位于夏季风的迎风坡,甲地年降水量小于乙地。甲地降水少,晴天多,年日照时数多;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山地北坡是阴坡,南坡是阳坡,甲地年均气温可能较低;影响积温的因素有地势、纬度、气温、降水量、云层厚度等,因此甲地积温不一定比乙地低。第7题,该山地山麓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因此该地应位于秦岭—淮河以南地区,农田里可能大面积种植水稻;春小麦和大豆主要分布于我国北方地区,青稞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
8~9.答案:8.C 9.B
解析:第8题,由图可知,该山海拔1 600~2 000 m西北坡常绿阔叶林所占比重明显高于东南坡。我国东部季风区山地东南坡地处阳坡和夏季风的迎风坡,热量条件较好,降水较丰富,如果这两个条件是主要因素,东南坡常绿阔叶林所占比重应高于西北坡,明显与图示信息不符。故A、B两项错误。西北坡地处阴坡,蒸发相对较弱,土壤水分条件要优于东南坡,这是两坡常绿阔叶林比重出现差异的直接原因。故C项正确。通过材料无法判断两坡的地势起伏状况。故D项错误。第9题,读图可知,西北坡海拔1 600 m处,三种乔木类型均有分布,且三种乔木胸高断面积之和所占比重相差不大,所以乔木物种最丰富。而东南坡海拔1 400 m处,西北坡海拔1 200 m处,东南坡海拔1 900 m处,三种乔木胸高断面积之和所占比重相差较大,故B项正确,A、C、D三项错误。
10~11.答案:10.A 11.D
解析:第10题,加拿大东南部与墨西哥米却肯州之间的气候类型由北向南依次为温带大陆性气候、亚热带湿润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草原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依次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荒漠带、热带草原带。北美洲常绿硬叶林带位于美国30°~40°N大陆西海岸,不在迁徙路线上。第11题,根据材料分析可知,美洲王蝶停留于米却肯州的季节应是寒潮多发的季节,每年的秋冬季节美洲大陆受北冰洋附近强冷空气的影响,加上中央大平原的地形因素,强冷空气长驱直下,加拿大东南部和美国大部分地区降温明显,气候寒冷,致使美洲王蝶迁移到纬度更低的墨西哥米却肯州。综合考虑各个选项,11月至次年3月为寒潮活动最为频繁的季节,故答案为D项。
12.答案:(1)长白山纬度位置高,冬季寒冷漫长;海拔高,夏季凉爽,常年气温低;降水丰沛,全年湿度大;成土时间短,土壤发育程度低,土壤较为贫瘠。
(2)植株矮小,贴地生长;植物根系浅而发达;植物花期短。 (3)长白山面积大,物种丰富;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山地海拔高,水热条件垂直变化显著;长白山开发较晚,植被受人类
破坏程度小。
解析:第(1)题,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个自然带的形成,要从气候、地形、土壤等基本要素分析。由“苔原主要分布在环北冰洋的大陆沿岸及岛屿上”可知,长白山苔原带的形成需要有低温、湿润的气候环境和贫瘠的土壤。从气候看,要在长白山形成苔原带必须要温度低;从纬度看,纬度相对较高,冬季寒冷漫长;从地形看,海拔高,常年气温低;从降水看,温带季风气候区,受长白山地形抬升的影响,降水丰富,全年湿度大;从土壤看,土壤发育程度低,土壤贫瘠。第(2)题,本题考查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需要考虑生物外观、形态等对环境某一个要素的适应程度。长白山区山顶风大,植株表现是矮小、贴地生长、根系发达;纬度高、海拔高,气温低,生长季节短,植物花期短。第(3)题,垂直自然带保存完整,一般与山体海拔高、水热组合变化多、受人类影响小有关。
13.答案:(1)高山冰雪融水。该区域深居内陆,降水量小;周边高大山脉有较多的冰雪融水汇入湖泊。
(2)适宜的湖水深度有利于芦苇生长;芦苇为鱼群提供饵料;芦苇地为飞鸟提供栖息地;鱼群为飞鸟提供食物;鸟类为芦苇提供肥料。
(3)博斯腾湖湖水通过含水层渗透(或地下径流输送)到盐池,盐池池水蒸发,盐分逐渐积累,形成盐层。
(4)发展多种经营,如渔业、旅游业等;延长产业链,对芦苇进行深加工;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解析:第(1)题,博斯腾湖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降水少,周围有高大山地,高山上部有永久积雪和冰川,所以高山上的冰雪融水成为其主要补给水源。第(2)题,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一个良性生态系统。第(3)题,水循环的环节包括蒸发、降水、径流、下渗、水汽输送等。博斯腾湖含盐量低,为淡水湖,该湖水通过含水层渗透(地下径流输送)到盐池后,由于内陆地区降水少,蒸发强烈,水分蒸发后,盐分大量积累,逐渐形成盐层。第(4)题,可从发展多种经营、进行产品深加工、保护环境等方面分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