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讲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考点一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
1.原因: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阻碍农业的发展。 2.过程
(1)开端:1978年12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自发实行包产到户。
(2)推广:1980年中共中央发出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文件,“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责任制迅速推广,人民公社体制随之在全国逐步废除。到1983年初,全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生产队已达93%。 3.主要内容
(1)形式:包产到户、包干到户。 (2)不变:土地所有制形式(公有制)。
(3)变:经营方式和分配方式(交够国家,留足集体,剩下是自己的)。 (4)实质: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4.意义: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二、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及特点——(b) 1.初步形成
(1)设立经济特区: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1988年海南省的海南岛。
(2)设立沿海开放城市:1984年,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3)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从1985年起,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
(4)浦东的开发和开放:1990年4月开辟上海浦东为经济开放区,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
2.特点:20世纪90年代初,初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经济特区的“特”是说实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和经济政策。特别行政区的“特”在享有特殊法律地位、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生活方式。
探究点一 经济体制改革 【史料研读】
史料 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只要生产发展了,农村的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了,低水平的集体化就会发展到高水平的集体化……关键是发展生产力……现在有些干部,对于怎样适合本地情况,多搞一些经济收益大、
群众得实惠的东西,还是考虑不多,仍然是按老框框办事,思想很不解放。
——邓小平《关于农村政策问题》(1980年5月31日),选自《邓小平文选》第2卷
探究:史料中邓小平对“包产到户”这种生产模式持怎样的态度?这对农村改革有什么意义?
[提示] 态度:邓小平对农村的生产责任制改革给予了积极的肯定,为包产到户责任制叫好,同时呼吁各级干部消除疑虑,解放思想,以是否带来生产力的发展作为标准来看待农村生产经营形式的改革。意义:推动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此后,农村改革进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大发展阶段,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全面分析经济体制改革
(1)必要性:计划经济体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曾起过积极作用。但存在严重弊端,阻碍了生产力的继续发展。 (2)前提:社会主义制度。
(3)本质: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4)内容
①在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 ②在城市主要是把单一的公有制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变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
(5)意义:大大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城乡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国民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 探究点二 对外开放 【史料研读】
史料 1980年建立第一批经济特区。1988年设置海南经济特区。1984年进一步开放大连等14个港口城市。从1985年起,相继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