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学生在实行自主的萃取实验操作时,身为老师应该指导什么?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实物导入
【实物展示】展示球型分液漏斗和梨型分液漏斗。
【提出问题】球型分液漏斗我们在初中的时候经常使用,另外这个也叫分液漏斗,大家看它和球型分液漏斗有什么区别? 【学生回答】颈短,斗体更大。
【教师引导】这个叫做梨型分液漏斗,我们今天就用它来做个实验。
环节二:探究新知
【教师引导】梨型分液漏斗在参与实验过程之前需要检漏,以便确定是否能够使用。
【演示实验】梨型分液漏斗的检漏讲解操作。
(关闭分液漏斗颈部旋塞,向分液漏斗内注入适量的蒸馏水,观察旋塞的两端以及漏斗的下口处是否漏水,若不漏水,关闭上磨口塞,左手握住旋塞,右手食指摁住上磨口塞,倒立,检查是否漏水;若不漏水,正立,将上磨口塞旋转180度,倒立,检查是否漏水,若不漏水,则此分液漏斗能够使用。)
【学生实验】梨型分液漏斗的检漏操作。
【教师引导】用梨型分液漏斗来做一个新的液液分离的实验操作,分离碘水中的碘单质。
【提出问题】思考萃取的原理是什么?
【学生回答】利用物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物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里提取出来。
【提出问题】为什么要把碘水中的碘提取出来要选择四氯化碳做萃取剂呢?
【学生回答】因为碘在四氯化碳中的溶解度较大,且四氯化碳与水不互溶也不发生反应,可用做萃取剂。
【提出问题】结合视频中的演示实验,总结萃取实验的操作步骤。 【学生回答】(1)用量筒量取10mL碘的饱和水溶液,倒入分液漏斗,然后再注入4mL四氯化碳,盖好玻璃塞。
(2)用右手压住分液漏斗口部,左手握住活塞部分,把分液漏斗倒转过来振荡,使两种液体充分接触;震荡后打开活塞,使漏斗内气体放出。
(3)将分液漏斗放在铁架台上,静置。
【提出问题】萃取前后,分液漏斗中颜色是如何变化的,萃取后,上下层溶液分别含有什么?
【学生回答】萃取前漏斗中是碘水呈黄褐色,萃取后液体分为两层,上层颜色变淡,下层紫红色,为碘的四氯化碳溶液。
【提出问题】思考萃取后溶液上下层如何分离,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下层溶液从下口流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目的是能使得到的目标产物更纯净。(可设错,教师再纠正) 【演示实验】分液。
待液体分层后,将分液漏斗颈上的玻璃塞打开,或使塞上的凹槽(或小孔)对准漏斗上的小孔,再将分液漏斗下面的活塞拧开,使下层液体慢慢沿烧杯壁流下。上层液体应从分液漏斗上口倒出。
【教师总结】装液→震荡→静置→分液。 环节三:拓展提升
【学生实验】萃取碘水中的碘,教师巡视指导。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
作业:请学生课下总结学过的物质分离和提纯的方法和适用范围。 【答辩题目解析】 1.萃取的原理是什么? 【参考答案】
萃取是利用系统中组分在溶剂中有不同的溶解度来分离混合物的单元操作。即利用物质在两种互不相溶(或微溶)的溶剂中溶解度的不同,使溶质物质从一种溶剂内转移到另外一种溶剂中的方法。 2.学生在实行自主的萃取实验操作时,身为老师应该指导什么? 【参考答案】
学生在实行自主的实验操作时,老师巡视指导过程中,针对实验过程中存有的安全隐患、不规范的操作、仪器存有的问题(如梨形漏斗漏液)等实行指导并协助实行解决,还要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实验过程中的实验现象。 版本三 一、考题回顾
高中化学《自然界中氮的循环》 试讲题目
1.题目:自然界中氮的循环
2.内容:
氮是动物、植物和原生生物体(如真菌、细菌)的重要组成元素,也是维持高等动植物生命体活动的必需元素,所以氮的循环涉及到地球上生物圈的方方面面。
在自然界中,大豆、蚕豆等豆科植物根部的根瘤菌把空气中的氮气转变为硝酸盐等含氮的化合物。植物的根从土壤中吸收的铵根离子(NH4+)和硝酸盐,经过复杂的生物转化形成各种氨基酸,氨基酸最后转化为蛋白质。动物以植物为食物而获得植物蛋白,并将其转化为动物蛋白。动植物遗体中的蛋白质被微生物分解为NH4+、NO3-、NH3,又回到土壤和水体中,被植物再次吸收利用。另外,在放电条件下,空气中少量的氮气与氧气化合生成氮的氧化物,这些氮的氧化物随水进入土壤和水体。
影响氮在自然界中循环的另一个方面是人类的活动。人们通过化学方法把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氨,再根据需要把氨转化成各种含氮化合物(如氮肥、硝酸)。某些含氮化合物进入土壤、大气和水体中实行转化。化石燃料的燃烧、森林和农作物的枝叶燃烧所产生的氮氧化合物通过大气进入陆地和海洋,参与氮的循环。 3.基本要求:
(1)要求配合教学内容有简单的板书设计。 (2)教学过程中要有课堂互动环节。 (3)请在十分钟内完成试讲。 答辩题目
1.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都有哪些? 2.本节课你都采用了哪些教学方法?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情境导入
【播放视频】教师课前播放一段闪电的视频。
【教师引导】闪电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自然现象。俗话说“一场雷雨一场肥”,雷雨过后,人们发现庄稼的长势非常好,叶子绿油油的,就像刚施了氮肥一样。那么雷雨生成了什么肥料?又是怎样生成的呢?本节课共同学习氮的循环。 环节二:新课教学
【读书指导】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中关于“氮的循环涉及到地球上生物圈的方方面面”的材料。
【提出问题】请仔细观察课本图3-2-2,说一说自然界中氮的循环有哪几种方式?
【学生回答】预设学生从动植物体、雷雨放电、人类活动三个方面实行分析。
【教师提问】结合氮循环的三种方式,请找出氮循环过程中的几种含氮的物质,写出它们的化学式,标出氮元素的化合价并指出它们的物质类别。
【学生回答】结合氮循环的方式寻找含氮的物质,写化学式、标化合价、指出类别、然后小组代表汇报展示。
【教师指导】对不完善的地方予以指导,实行完善。
【教师提问】人类活动会对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产生什么影响呢? 【学生回答】人们通过化学方法把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氨,再根据需要把氨转化成各种含氮化合物(如氮肥、硝酸)。某些含氮化合物进入土壤、大气和水体中实行转化。化石燃料的燃烧、森林和农作物
的枝叶燃烧所产生的氮氧化合物通过大气进入陆地和海洋,参与氮的循环。
环节三:巩固提升
【教师提问】用图示的方式表示氮在生物圈中的循环? 【小组讨论】 【答辩题目解析】
1.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都有哪些? 【参考答案】
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主要有氮气、一氧化氮、二氧化氮、氨和硝酸等。
2.本节课你都采用了哪些教学方法? 【参考答案】
本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谈话法、讨论法和读书指导法。首先谈话法贯彻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学中,我提出了多个引导性问题,如“说一说自然界中氮的循环有哪几种方式、人类活动会对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产生什么影响呢?”等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其次,因为本节课的内容比较简单,所以就让学生自主的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并且分成小组去绘制氮在生物圈中的循环的流程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