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表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3、基本医保面临“开源”和“节流”的双重困境
2015年,中国GDP增长率为6.9%,2016年呈下降趋势,“十三五规划”将未来五年的增长目标定在6.5%,经济增长的趋势可能是长期L型。财政收入增长随之放缓,国家对基本医保难以维持医改以来的高投入局面。
处于转型期的中国企业整体也面临收入和利润增长乏力的压力,企业社保负担较重、社保缴纳率面临下调等因素将使得基本医保“开源”面临困境。
而从节流的角度来看,随着老龄化和城镇化的加速,同样面临着困境。2014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首次突破10%大关,总数高达1.38亿人,占10.1%,是世界上唯一老年人口超亿的国家。到2020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5亿,约占总人口的17.5%。中国老龄化独有特点是“银发贫困”、“未富先老”、“未城先老”。老年人患病率高,医疗费用支出是其他人群6-7倍,给医疗卫生资源和服务供给带来巨大挑战。此外,到2020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将达到60%左右。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加快,农民的生活模式也开始向市民转变,大量农民在城市就医,医疗费用整体上涨。从社会平等的长视角来看,“三保”的分离状态终将会打破,“三保合一”在很多地方已经得以实现,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三种基本医疗保险合并成统一的一种基本医疗保险的过程给节流留下的空间很小。
4、疾病谱剧变,死亡率下降,慢性病成主要死因
随着老龄化和疾病谱变化,慢性非传染病给人口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慢性病起病隐匿、病程长且病情迁延不愈,给患者带来长期的疾病负担。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由2011年74.83岁提高到2015年76.34岁。慢性病成了中国居民最主要死因。目前,中国慢性病发病人群不断扩大。
观研天下旗下品牌
《2015中国居民营养和慢性病报告》表明,2012年全国18岁及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25.2%,糖尿病患病率为9.7%,与2002年相比,患病率呈上升趋势。2013年我国癌症发病率为235/10万,肺癌和乳腺癌分别位居男、女性发病首位,十年来我国癌症发病率呈上升趋势。2012年全国居民慢性病死亡率为533/10万,占总死亡人数的86.6%。心脑血管病、癌症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为主要死因,占总死亡的79.4%。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症、循环系统疾病成为各省患病率最高的主要慢性病。慢性病越来越成为中国居民患病、死亡的第一大因素,且患病人群日益扩大,呈年轻化趋势。
不仅降低了中国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也是医疗资源消耗过大、医疗费用增长过快的重要原因。
死亡疾病慢性化趋势更加明显。根据公共卫生科学数据中心数据(以下2010年数据均来源于此),就2010年的全国数据来看,死亡率前五位的包括脑血管病、缺血性心脏病、慢性下呼吸道疾病、恶性肿瘤及高血压,这些都属于慢性病,可见慢性病已逐渐成为中国居民死亡的主导病因(见图1)。疾病/慢性病分布具有显著地区差异。由于经济、环境、地理等因素,各省、市、自治区的主要慢病情况并不相同。其中,就前五种慢性病死亡率数据来看,天津、黑龙江、山东、北京、重庆的慢性病因死亡率最高,死亡率分别达到0.537‰、0.401‰、0.397‰、0.377‰和0.371‰,而西北地区、贵州、江西和海南慢病死因人数较低。
图表:全国平均死亡人数前10的疾病/慢性病病因
观研天下旗下品牌
图表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从死亡率排前三位的慢性病来看,脑血管病、缺血性心脏病、慢性下呼吸道疾病的地区分布也各有不同。脑血管病死亡率较高的区域为东北、华北和中部地区,其中死亡率最高的前3个省市依次为天津(0.216‰)、江苏(0.154‰)和辽宁(0.151‰)。就缺血性心脏病来看,死亡人数较高的区域为东北、华北和中部地区,其中死亡率最高的前3个省市依次为天津(0.225‰)、北京(0.143‰)和黑龙江(0.133‰)。西南、东南地区死亡率较低。
就慢性下呼吸道疾病来看,死亡人数较高的区域为除西藏外的西南和西北地区,其中死亡率最高的前3个省市依次为重庆(0.113‰)、云南(0.103‰)和四川(0.092‰)。东北、华北地区死亡率相对较低。死亡人数较高的疾病病因包括肺炎和呼吸道疾病。以肺炎为例,死亡人数较高的区域为西南地区,其中死亡率最高的前3个省市依次为云南(0.029‰)、广东(0.023‰)和天津(0.019‰)。华北、中部地区肺炎死亡率相对较低。
观研天下旗下品牌
5、医疗信息化智能化产品和服务市场快速增长
医疗信息管理包括医疗机构和公共卫生系统的信息管理。医疗信息化是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医院与公共卫生体系的管理系统和各项业务功能系统中,对医院、公共卫生系统进行流程化管理,实现特定的业务功能,提高医疗卫生机构的工作效率和医疗服务质量。狭义的医疗信息化包括医院信息化和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广义的医疗信息化还延伸到其他产业链,包括互联网医疗背景下的远程医疗、云医院、移动医疗和医疗大数据挖掘等。
我国医疗信息化建设产品和服务市场快速增长。据IDC统计,2012年我国医疗信息化总花费为170.76亿元,预计2017年我国医疗信息化总花费规模将达到336.53亿元。在“互联网+”的背景下,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可穿戴设备等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为医疗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目前,我国医院信息化已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深度和广度还不够。医院信息系统(HIS)以电子病历(EMR)为核心,对医院管理信息和临床信息进行数据采集和处理,实现病人信息和诊疗流程的数字化。当前,医院临床信息系统(CIS)是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重点,CIS用以支持医护人员的临床活动,收集处理病人的临床信息,及时提供临床咨询和诊疗服务,提高医院的诊疗效率和诊疗精度。据CHIMA调查,中国分别有超过60%的三级医院和近40%的三级以下医院已部署了EMR系统。但大多数医院仅在重点科室采用EMR,尚未达到全院医疗信息共享的水平,医院信息化还有待进一步拓展升级。
互联网医疗正在蓬勃兴起,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可穿戴设备等新技术广泛渗透,为传统医疗提供了重要补充和有效辅助手段。传统医疗领域存在的诸多问题,为互联网医疗的发展提供了契机。据中银国际医药行业医疗信息化报告测算,按照10%到20%的医疗服务的互联网渗透率估计,2012年互联网医疗市场的规模约在565.4亿元至1130.8亿元。
观研天下旗下品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