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腧穴
一、 五腧穴
是十二经脉分布于肘膝以下的5 个特定穴位, 简称为“五腧穴”, 就是井、荥、输、经、合5 个穴位, 十二经脉合计为60 穴。
《灵枢- 九针十二原》,其曰:“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 所出为‘井’, 所溜为‘荥’, 所注为‘俞’, 所行为‘经’, 所入为‘合’, 二十七气所行, 皆在五腧也”。
张景岳在《类经图翼》中解释道:“所出为井者,如水之源出井,其气正深,北方水也。所溜为荥者,荥小水也,脉气尚微、东方春也。所注为腧者,腧、输也,经由此输彼,其气方盛、南方夏也。所行为经者,经气大行,正盛于此,应长夏。所入为合者,脉气由此内行,归合于府藏,西方金也”。张氏这段注释认为井、荥、腧、经、合代表经气如水流一样,由浅入深,从表入里的流行情形。
二、五腧穴的五行属性, 阴经与阳经的配合次序是不同的,其与临床应用的关系很大。
(阴井木)阴经为井(木)、荥(火)、输(土)、经(金)、合(水) (阳井金)阳经为井(金)、荥(水)、输(木)、经(火)、合(土)
三、五腧穴的主治病症
1.《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曰:“病在脏者取之井; 病变于色者取之荥; 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 病变于音取之经;经满而血者, 病在胃及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病在脏”其实包含腑,是省略语,所
以可以理解成“病在脏腑者”)
这是指五腧主治五变的应用纲要。在临床上井穴可用于某一脏器之功能失调, 如取少商、商阳井穴点刺出血, 能泄脏热, 疏通气血凝滞;开郁通窍, 用于中风、热厥、咽喉肿痛等均有特效。荥穴对各经病变于色的初发病期, 如外感发热, 面红, 咳嗽面颊先赤, 可采用鱼际、二间, 再如晕针面色苍白, 取心经少府均为荥穴; 输穴可治阵发性疼痛, 即疾病时好时坏, 如风湿痛、坐骨神经痛等, 当遇到阴雨天则病症加剧, 晴天病又减。这种症状为临床常见。故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经穴能治病变导致声音失常之症状。如肺之经穴经渠能治咳嗽; 脾经商丘能治舌强语言不清; 心包经间使可治失音, 故病变于音者取之经;合穴对于调整内脏器官之生理机能活动, 其有较佳功能。对于饮食不节所致之病, 亦有特效。如肠胃有关消化病多取足三里、曲池、阴陵泉等合穴, 可治饮食不节、脾胃之疾。所以五腧穴均各有其主治特点。在临床上当辨清病症, 根据脏腑经络, 灵活应用。
2、《难经·六十八难》曰:“井主心下满, 荥主身热, 输主体
重节痛, 经主喘咳嗽热, 合主逆气而泄。”
张世贤说:“井法木以应肝,脾位心下, 今邪在肝, 肝乘脾, 故心下满, 今治井, 不合肝乘脾也”。“荥为火以法心, 肺属金, 外主皮毛, 今火灼于肺金, 故身热, 谓邪在心也, 故治于荥, 不令火刑金, 则身热必愈”。“腧者法土以应脾, 今邪在土, 土必刑水, 水者肾, 肾主骨, 故病则节痛, 邪在上, 土自病则身重, 宜治腧穴”。“经法金以应肺, 今邪在经则肺为病,得寒则咳, 得热则喘, 金刑必致克木, 木者肝, 肝在志为怒, 怒则气逆, 亦能作喘, 治之以经, 则金不能克木矣”。“合法水以应肾, 肾气不足, 伤于冲脉, 则逆气而坚急, 肾主开窍于二阴, 气逆则不禁而下泻, 故气逆而泻,合之主也”。
临床应用
1.井穴应用: “井主心下满, 满则泻之”。十二井穴能通接十二经之大气, 能苏醒厥逆, 兼有清热、通络止痛活血之功, 所以临床上用于对某些急症( 如气厥、血厥、痰厥、食厥、暑厥、寒厥、热厥) 的复苏。厥症病因虽各不相同, 但病机则主要在于气机紊乱, 升降乖异, 气血妄行。其主要证候为: 手足或四肢逆冷, 或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井穴能通接十二经之大气, 使阴阳顺接, 从而达到开窍苏醒之功。无论何种厥证, 刺十二井穴出血均有较好疗效。中风及疒间证等原因所致的厥证, 应以针刺十二井穴为主, 即可达到治疗或缓解的目的。
2.荥穴应用: “荥主身热”, 荥穴有退热作用, 既能退外感发热, 又能清脏腑之热。对外感发热常“井”、“荥”合用, 井穴放血, 并根据兼证的不同配刺其它穴位。外感发热以手三阳经荥穴为主, 如兼咽喉肿痛, 配针手太阴、阳明井穴。如咳嗽可配手太阴经穴经渠。在脏腑的证治中, 荥穴亦可清脏腑之热, 如肝火旺当取足厥阴肝经的荥穴行间, 胃火炽感可针足阳明胃经荥穴内庭。
3.腧穴应用: “腧主经痛”、“腧主体重节痛”, 腧穴有疏通经脉, 使气血正常运行的功能。各种原因引起的气血流行不畅, 经络阻滞发生的疼痛、酸重都可由腧穴治之。运用腧穴时, 必须明确发病的部位在何经。以临床常见的落枕为例, 三阳经的经脉都循行于颈项部, 如头不能低抬转侧的, 病在太阳、少阳经, 取太阳、少阳经的腧穴治疗; 如不能左右摆动的则属少阳、阳明, 可取少阳、阳明经的腧穴治疗。笔者体会, 在发病部位取邻近二经的腧穴相配和手足经脉的腧穴相配合应用可明显的提高疗效。因手与足的经脉是相连接的, 配合应用可加强疏通经脉的功能。
4.原穴应用: 原穴是人体原气作用表现突出的部位,《灵枢·九针十二原》说:“五脏有疾也, 应出十二原, 而原各有所出, 明知其原而知五脏之害矣”。笔者体会, 治疗外经证时原穴与腧穴相似, 治疗内脏疾患时, 多与合穴相配伍。无论何脏何经疾病, 都可用原穴治疗。
5.经穴应用:“经主喘咳寒热”, 咳嗽一证, 虽不离肺,但其它脏腑功能受邪亦能导致喘咳的发生。《素问·咳论篇》指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非独肺也”, 并以五脏六腑命名, 而有肺咳、肝咳、心咳、脾咳、肾咳等, 故十二经的经穴皆能治疗咳嗽。验之临床, 治疗咳喘时经穴需与其它穴位相配, 比如: 风寒犯肺的喘咳, 可针京骨、经渠、尺泽; 肝气犯肺咳喘, 可针太渊、经渠、中封、行 间、尺泽。
6.合穴应用: “合主腑病”、“合主逆气耳”, 合穴是经气流行聚合之处, 故合穴主治脏腑疾患。凡脏腑功能失调、气机失降失常所产生的疾病, 均可用合穴治疗。如肺失肃降而致的喘咳, 可针尺泽; 胃脘痛, 可取足阳明之合穴足三里; 太
阳经腰痛常把委中与阳陵泉相配合。
(井穴不但可治胸肋部位疾病, 也可治疗急性病, 如休克、昏迷等急救。 荥穴可治身热之症, 也可治脏腑经络一切热症。
输穴可治体重节痛外, 还可治每经的经络病及脏腑病所引起之一切痛证, 止痛效果甚佳。
经穴除可治喘咳嗽热外, 还可治外感引起的病症, 例如胆经经穴阳辅能治外感偏头痛。
合穴古人称能治肠胃病, 除此之外, 若配合以五行相生之理来治疗虚 症, 如肝血不足, 可补肝经合穴曲泉, 可以补肝养血。)
3、以《难经·六十九难》曰“虚则补其母, 实则泻其子。”
(1)本经子母补泻:即选取病变经脉上五腧穴的“母穴”、“子穴”进行补虚泻实。如咳嗽, 中医学分外感和内伤。外感咳嗽临床上属于实证, 实则泻其子, 可取肺经的合(水) 穴尺泽, 因肺属金, 金生水, 故取其子穴尺泽。内伤咳嗽属于虚证,当其虚则补其母, 该取肺经的输(土) 穴太渊, 因土生金之意,太渊乃肺经之母穴。故而, 五行属性与五腧穴有密切关系。
(2)异经子母补泻:即选取病变经脉的“母经”上五腧穴的“母穴”、子经上五腧穴的“子经”进行补虚泻实。如肝经实证取“子经”手少阴心经上五腧穴属“火”的“子穴”少府;肝经虚证取肝经“母经”足少阴肾经上五腧穴属“水”的“母穴”阴谷。
4、井穴内连于脏腑,为阴阳表里经交会之处所,又是气血流注的终点和起点,决定了它在临床上的治疗作用。
“藏主冬,冬刺井。”“病在藏者,取之井”。“病在五脏固居者取以锋针于井荥分腧”
五脏藏精,象冬之封藏固要,疾病在脏,针所不及,若要治疗内脏的疾病,当顺其经气之流势,从其气机初始发出之处治之,故曰:“藏主冬,冬刺井。”“病在藏者,取之井”。“病在五脏固居者取以锋针于井荥分腧”等。 病例分析:
1、王某某,女, 32 岁,工人,月经量多已半年,加重二月。患者半年前因劳累过度致经量多而经期延长, 以后每潮如此, 近二月来病情加重, 经期持续10 天,全身困倦无力,动即心慌气短,曾服中西药治疗, 疗效不显, 此次来潮经量多色淡, 经期持续十二天不止而就诊。患者面色晃白, 四肢不温, 舌淡苔白, 脉沉细无力。
诊为月经过多。即灸隐白、关元二穴,每穴灸30 分钟,每日二次,一日后经量大减,改灸隐白穴,每次30 分钟,每日二次。二日后月经止。嘱患者在经前一周灸隐白穴,每日一次,每次15~20 分钟,二月后月经正常。
按:患者为过劳伤脾,脾气受损,统摄无权,造成冲任不固而致月经过多。隐白为脾经井穴, 能补脾摄血, 有调经统血之功。关元为肝、脾、肾三经与冲任脉之交会穴,又是常用的强壮保健要穴, 取之能培补元气、温补胞宫, 调理冲任脉之
气。二穴合用加强固摄而制约经血妄行。
2、赵某, 男, 17 岁, 学生, 因时行感冒流行而患急性咽喉肿痛难忍, 伴发热恶寒, 四肢酸痛,烦热无汗,咽部",红,舌红苔黄,脉浮数。
诊为风热感冒。即在少商、商阳二穴三棱针点刺放血,血出患者即自觉轻松, 令其饮水试之似觉疼痛减轻过半,翌日病愈。
按:少商,为手太阴肺经井穴,为井木穴;商阳,为手阳明大肠经井穴,为井金穴。二穴皆为本经脉气之所出,依“病在脏者取之井”之理,刺少商放血,具有通经气、活气血泄肺热、利咽喉、消肿痛之功; 刺商阳放血, 有解表退热、开郁散结之效。按脏腑经络生克制化理论,金能克木;按脏腑经络阴阳理论, 少商属阴, 性柔, 商阳属阳,性刚,二穴伍用相互制约,相互为用,刚柔相济, 阴阳协调, 相得益彰。清泄脏腑之郁热, 醒神开窍,启闭开关之功增强。手太阴肺经经脉,属肺络大肠手阳明大肠经脉,属大肠络肺,肺为脏,属里; 大肠为腑,属表,少商宣肺解表,突出一个“解”字; 商阳开郁散结,清热退烧,侧重一个“清”字。二穴相合,一清一解,表里双解,清热退烧,散邪解表之功增强。
5、“合治内府”(灵枢-邪气脏腑病形)
“六腑主气化,象天、天气以秋降为始为要,故阳经井穴为金,象秋之收敛,顺降也。六腑之病,以饮食不节损伤肠胃之疾病为多也,故曰“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是六腑之合穴属土也。 6、“荥输治外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
7.按时选用五腧穴
(1)依据五脏主时间顺序:如《难经-七十四难》有“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输,秋刺经,冬刺合”
(2)以五腧穴配合阴阳五行为基础,运用天干地支配合脏腑,按时取穴方法,即子午流注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