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 旋挖桩基础专项施工方案
土)、泥岩、砂岩、较硬度以下基岩的旋挖桩基础施工。施工前应根据不同的地质采用不同类型的钻头。
五、工程地质及水文条件 5.1 地形地貌
拟建场地原为
****************************************************************************************************************************************************************************************占用,现正进行搬迁工作。
5.2 地质构造
拟建场地位于龙王洞背斜西翼,优势岩层产状220°∠8°,结合程度较好,属硬性结构面。场地范围内构造裂隙较发育,在基岩露头上测得2组构造裂隙,其产状如下:
①110°∠78°, 裂隙延伸0.5~2m,间距约7m,裂隙张开3~15mm,裂面平整,砂质充填,铁锈浸染,呈黄褐色,结合程度差,属硬性结构面。 ②20°∠80°,裂隙延伸0.3~2m,间距约2~5m。裂隙张开1~20mm,无充填,裂面较粗糙,砂质充填。结合程度差,属硬性结构面。
5.3 地层岩性
拟建场地揭露地层有第四系全新统(Q4)土层和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基岩,主要为杂填土(Q4ml)、残坡积粉质粘土(Q4el+dl)及沙溪庙组(J2s)的泥岩、砂岩。
5.3.1土层
(1)杂填土(Q4ml)
杂色、褐色为主,主要成分为抛填钢筋混凝土碎块,少许抛填乱石等建筑垃圾,少许矿渣、废铁和粉质粘土等。碎、块石粒径2~200mm,约占56%~80%。结构松散,稍湿状,均匀性差,为前期修建开挖弃土及拆迁,原炼钢厂废弃等随意堆填而成,钻探过程中卡钻现象严重。该填土层分布于整个场地。钻孔揭露厚度0.60m(XK44、XK106、XK110)~33.20m(XK142)。
4
*******工程 旋挖桩基础专项施工方案
(2)粉质粘土(Q4el+dl)
褐色,可塑状,局部手搓稍有砂感,切面稍有光泽,无摇振反应,干强度及韧性中等。该土层分布于场地左侧覆盖于杂填土之下。仅四个钻孔有揭露,钻孔揭露厚度0.50(XK137)~8.4m(XK148)。
5.3.2岩石(J2s)
(1)砂岩:青灰色、灰白色,局部褐黄色,细粒结构,中厚~厚层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长石、石英,次为岩屑,钙泥质胶结。局部泥质含量重。为场地次要岩层,钻探揭露单层厚度为0.70(XK22,为揭穿)~17.9m(XK135,未揭穿)。
(2)泥岩:褐红色,泥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局部砂质含量较重。为场地主要岩层,钻孔揭露单层厚1.00(XK1)~30.52m(XK19,未揭穿)。
5.4 水文地质条件
场区内粉质粘土和泥岩为隔水层。砂岩裂隙不发育,为弱透水层。上覆填土松散~稍密、空隙较大,有利于地表水下渗。
(1)根据现场调查,场地内无地表水体分布,由于场地原始地貌为自北西向南东方向的冲沟,地下水沿该冲沟排除场外,降雨后填土与原始地貌相交处有少量雨水汇集。
(2)地下水类型
场地内地下水种类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水、基岩裂隙水。 a、第四系松散层类孔隙水
松散层类孔隙水集中分布于全新统第四系人工填土中。因土层的性质、颗粒大小、厚度、砂泥岩碎块石含量等均有明显差别,其富水性也因此而异,受大气降水补给。具有随气候和降雨变化的显著特征,雨季有水,旱季干涸。
b、基岩裂隙水
基岩裂隙水分构造裂隙水、风化裂隙水两个亚类。构造裂隙水分布零散,其特点是贯通性差,富水性贫乏。风化裂隙水分布于砂泥岩的强风化带中,其水量由风化带厚度决定,富水性贫乏。
场地地下水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但降水后绝大多数沿上部填土下渗,至原
5
*******工程 旋挖桩基础专项施工方案
始地形低洼处。基岩裂隙水受地形控制明显,具有就地补给,就地排泄的特点;松散岩类孔隙潜水的动态变化除与降雨有直接关系外,受人为活动用水的影响也十分明显。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水及基岩裂隙水最终顺地势排泄到南侧低洼带。
钻孔施工完毕抽干孔内循环水后,经24小时观测钻孔水位恢复情况。所有钻孔无水位恢复。这是由于场地基岩面为缓坡形态,场地上部水体沿填土下渗后沿斜坡流入低洼处,最终排泄到东侧场外。
综上说明,在勘察期间钻孔深度范围内未见地下水位。但若在雨季或长时间下雨情况下,在厚度较大的填土中的地下水会有增加。拟建场地水文地质条件简单。
六、桩位平面布置图
****桩位平面布置图
6
*******工程 旋挖桩基础专项施工方案
*******桩位平面布置图
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