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复习资料 一、科学概念:
1、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2、地球内部的运动和外力作用的影响是形成和重塑地球表面多种地形的原因。
3、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 4、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
5、地球的内部可以分成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运动有关。
6、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的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
7、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的。有的变化是在缓慢的过程中进行的,比如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是我们在短时间内难以觉察的,有的却是一个比较迅猛的过程,就像地震、火山。
8、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9、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子、沙、黏土)、动物、植物的残留物,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l 0、水流动时能携带土壤微粒跟着一起运动,当水流静止下来时,携带的物质也会沉积下来。一般来说,重的颗粒先沉积,轻的颗粒后沉积。
11、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土壤,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密切的关系,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12、雨水和径流会把地表的泥土带走,使土地受到侵蚀。
13、流水、风力、海浪、冰川等都会对地表产生侵蚀和沉积作用,并形成不同的地形地貌。
14、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会影响土壤被侵蚀的程度。降雨量大比降雨量小对土地的侵蚀严重,无植物覆盖比有植物覆盖侵蚀严最,土地的坡度大比坡度小受到的侵蚀严重。 15、人类自身的活动也会改变地表形态,这种改变有时会加剧自然灾害的影响,所以我们要尽最减少土地遭受侵蚀。 L6、保护森林、退耕还林可以减少土地的侵蚀。
17、河流也是流水侵蚀土地形成的,河流会侵蚀河床和两岸,形成许多不同的地形地貌。
18、自然界中每时每刻都有侵蚀和沉积的现象发生。侵蚀使得一些地面突起的地方土壤消失,而沉积却填平了一些低洼的地方,侵蚀和沉积形成了地球上不同的地形地貌。 二、简答:
1、请描述几种常见地形地貌的特点。
答:峰峦高耸,地势崎岖的是山地:海拔不高、山顶浑圆的丘陵:低平面宽广的是平原;海拔较高、地面工阔或有丘陵起伏的是高原;周围有山地、高原环绕,中间地势较低的是盆地。 2、火山和地震使地形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答:火山喷发时,岩浆会形成火山岛、火山锥、熔岩高原等。地震会造成地面隆起、升降、陷落、或出现裂缝,还会发生河流移位等。 3、地形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答:(l)地球内部的运动;(2)太阳、流水、风、冰川、波浪、重力等各种自然力的作用。
4、山上的岩石为什么布满了裂缝,山脚下为什么堆满了碎石? 答:山上的岩石在温度、雨水和植物等长期的联合作用下,出现风化现象,所以布满了裂缝,从大岩石上风化下来的小碎石在重力的作用下,再加上雨水和风的冲力,就从山上滚落到山下,所以山脚堆满了碎石。
5、土壤的沉淀物分成了哪几层?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顺序?
答:土壤按颗粒大小先后沉积下来并分成了几层,沉积物最上面的一层是黏土,其次是沙粒,越到底下颗粒越来越粗,漂浮在水面上的是动植物的残体。出现分层的原因是土壤按颗粒大小沉积的顺序也是有先有后的,一般是重的颗粒先沉积,轻的颗粒后沉积。 6、说说土壤中的生物和土壤之间的关系。
答:(1):土壤是动植物的生存场所;(2)土壤提供了动物的食物;(3)动植物的残体增加了土壤的腐殖质;(4)动植物能增加土壤中的空气。
7、什么是侵蚀?
答:流水不断冲刷地表,把疏松的石块和泥沙带走,使地表遭受破坏,这种作用叫做侵蚀。下雨时,雨点降落时的力可以打散并溅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动时,携走了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便被带走了,因此雨点的降落便是侵蚀的开始。除了流水,风、冰川、海浪等也会侵蚀地表。
8、河流对土地有什么影响?
答:河流对土地不仅有侵蚀作用也有沉积作用,表现在“河流”形成后,“河床”的宽度和深度都增加了。在“河流的下游”比较平缓的地方发生了沉积的现象,原来没有泥土的地方出现了泥土,而且在“河床”坡度较大的地方水流的速度较快,侵蚀现象比较严重。侵蚀的过程中流水带走的是比较细小的颗粒,而小石子等较大较重的颗粒却很难被冲走。 三、实验:
1、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 实验材料:毛巾、橡皮泥
实验方法:用几块毛巾叠在一一起,然后用手从两端向中间挤,模拟板块的挤压会形成褶皱。
用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叠在一起,表示不同的地层,从两端向外拉, 橡皮泥裂模拟岩层断裂和错位。 2、岩石的风化实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