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摄像与编辑》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B1500080
课程中文名称:电视摄像与编辑
课程英文名称:Television Camera and Edit 课程类别:专业 课程学分数:3
课程学时数:48(其中实验课32学时) 授课对象:专科第三学期
前导课程:新闻学概论 新闻采访与写作
一、教学目的
本课程的教学旨在使学生掌握电视摄像和编辑的基本理论和实用技术,会操作电视摄像机和非线性编辑软件,熟悉电视片制作过程并能够创作具有一定质量的电视作品。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将学生培养成为既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有很强的动手能力,既有专业背景,又有创新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二、教学要求
《电视摄像与编辑》是实验性课程为主的课程,学生通过学习和实验要掌握电视摄像和编辑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术,并独立制作电视片。因此教学方法上,采用课堂讲授、户外实践与指导、实验室操作等教学步骤,要求学生掌握电视摄像和编辑的基本规律,运用电视摄像和编辑的基本方法熟练操作电视摄像机和非线性编辑软件,在电视片的创作中理解电视思维的特点以及操作中的创新手段。实验课要求如下:
1.实验目的:掌握电视摄像和编辑的方法和技术,会操作电视摄像机和非线性编辑软件,具备一定的电视创作能力。
2.实验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基础原理和技术的应用,熟练掌握基本的操作方法,并将之与具有一定创造性的提高型实验相结合。
三、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户外实践与指导、实验室教学与操作
四、学时分配表
章节 第一章 电视摄像 第二章 蒙太奇原理与运用 第三章 电视编辑 第四章 电摄像机的基本使用方法 第五章 拍摄三坐标 第六章 非线性编辑系统的基本使用方法 理论课时 9 4 3 实验/上机/实践课时 4 4 14 总计 9 4 3 4 4 14
第七章 电视片后期制作 总计课时 16 10 32 10 48
五、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 电视摄像(9课时)
第一节 电视摄像机的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2课时) 内容:摄像单元(镜头、感光器件),录像单元,三基色原理、白平衡调整的方法、色温校正的方法、白平衡和色温的特殊运用、景深的调节
重点讲授:白平衡调整、色温校正、景深调节 重点讲授:光线的表现效果、人工布光 第二节 电视拍摄三坐标(2课时)
内容:拍摄方向、拍摄高度、拍摄距离与景别、镜头段落的拍摄 重点讲授:拍摄方向、拍摄高度、拍摄距离,不同景别的意义 第三节 电视摄影构图的基本原理和构图元素(1课时)
内容:构图法则,光线、线条、影调、景深、前景和背景、主体和客体、留白的运用 重点讲授:构图法则,光线、线条、影调、景深、前景和背景、主体和客体、留白的运用
第四节 静态构图和固定镜头(2课时)
内容:静态构图的概念、静态构图的原则与方法、固定镜头的概念、固定镜头的运用 重点讲授:静态构图的原则和方法、固定镜头的运用 第五节 动态构图和运动镜头(2课时)
内容:动态构图的概念、动态构图的类型与方法、运动摄像的类型与运用,长镜头 重点讲授:运动摄像的运用 思考题:
1、白平衡调整、色温校正、镜头的焦距、光圈分别与电视画面的效果有什么关系? 2、电视画面的多角度体现在哪些方面?实际操作中如何把握? 3、黄金分割法则在电视画面构图中有哪些具体的运用? 4、如何理解电视画面构图中线条的抽象含义?
5、拍摄固定镜头和运动镜头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如何把握电视画面的动静关系? 6、如何理解电视摄像中的编辑意识?
第二章 蒙太奇原理与运用(4课时) 第一节 蒙太奇原理(2课时)
内容:蒙太奇的概念和内容、蒙太奇的类型 重点讲授:蒙太奇的类型
第二节 电视摄像中的轴线规律(1课时)
内容:电视场面调度的概念、电视场面调度中的轴线规律、合理越轴的方法、机位设置的三角形法则
重点讲授:轴线规律、三角形法则 第三节 分镜头稿本写作(1课时)
内容:分镜头稿本写作要领、根据电视画面和表现主题写作分镜头稿本、独立创作分镜头稿本
重点讲授:分镜头稿本写作要领、独立创作分镜头稿本
思考题:
1、如何理解“蒙太奇思维贯穿于电视节目制作的全过程”? 2、蒙太奇和长镜头有什么区别?
3、在分镜头稿本写作中如何体现蒙太奇思维?具体有什么操作技巧? 4、在摄像中如何运用轴线规律?
5、长镜头和分切镜头在画面语言的表现上有何不同? 6、如何理解镜头内部的蒙太奇和镜头外部的蒙太奇?
第三章 电视编辑(3课时)
第一节 镜头和剪辑调子(1课时)
内容:镜头的概念,情绪曲线、剪辑调子和剪辑调子曲线
重点讲授:情绪曲线、剪辑调子和剪辑调子曲线在实际中的运用 第二节 镜头组接的技巧(1课时)
内容:镜头组接的依据、编辑镜头段落、运动的组接、转场的方法 重点讲授:运动组接的要领、无技巧转场的方法 第三节 字幕和音效编辑(1课时)
内容:字幕的类型与功能、字幕的制作方法、音效的类型与功能、音效的制作方法 重点讲授:字幕的类型与功能、音效的类型与功能 思考题:
1、镜头组接为什么要符合人们的思维逻辑和视觉原理? 2、运动的组接要注意的原则有哪些? 3、无技巧转场有哪些方法?
4、如何理解画面、字幕、声音的关系?
5、在电视片的剪辑过程中如何运用情绪曲线和剪辑调子曲线?
第四章 摄像机的基本使用方法(户外基本操作型实验 4课时) 第一节 摄像机的基本使用方法(2课时)
内容:掌握摄像机各按钮的功能,正确使用和维护摄像机 重点讲授:掌握摄像机各按钮的功能,摄像使用技巧 实验内容:(1)摄像机的按钮及其使用方法 (2)摄像要领与执机方式 (3)摄像机维护
主要仪器设备及用品:摄像机、三脚架、磁带(可选) 第二节 光线和照明(2课时)
内容:自然光环境中摄像,摄影棚中的人工布光摄像(根据条件选作) 重点讲授:掌握不同光照条件下的拍摄效果,能合理利用自然光的不同特征和人工布光进行拍摄。
主要仪器设备及用品:摄像机、三脚架、磁带(可选)、挡光板、各种照明灯具 思考题:
1、如何调整不同摄像机的白平衡、光圈、快门? 2、如何做到在拍摄过程中保持摄像机机位稳定? 3、如何根据不同的体裁选择场景和构图? 4、不同的拍摄光线有何不同效果?
5、如何在不同的光线条件下调整摄像机?
第五章 拍摄三坐标(户外基本操作型实验 4课时)
第一节 摄像三坐标和景别(1课时)
内容:拍摄方向,拍摄高度,拍摄角度,不同的景别
重点讲授:掌握不同摄像坐标的拍摄和景别效果并能熟练运用。 主要仪器设备及用品:摄像机、三脚架、磁带 第二节 静态构图和固定镜头(1课时)
内容:静态构图原理的应用,分别拍摄主体静止与运动的固定镜头 重点讲授:掌握静态构图的原理和方法并能熟练运用,在此基础上拍摄较高质量的固定镜头。
主要仪器设备及用品:摄像机、三脚架、磁带(可选) 第三节 动态构图和运动镜头(1课时)
内容:动态构图的方法,推拉摇移等运动镜头的拍摄 重点讲授:掌握动态构图的原理和方法并能运用,在此基础上拍摄较高质量的运用镜头 主要仪器设备及用品:摄像机、三脚架、磁带(可选) 第四节 电视场面调度(1课时)
内容:轴线规律的运用,合理越轴的拍摄方法,三角形机位设置方法 重点讲授:掌握电视场面调度中的轴线规律和三角形机位设置方法 主要仪器设备及用品:摄像机、三脚架、磁带(可选)
思考题:
1、为什么电视摄影经常采用固定镜头拍摄? 2、如何理解镜头内部的运动和镜头外部运动? 3、拍摄中如何预防越轴?
第六章 非线性编辑系统的基本使用方法(基本操作型实验 14课时) 第一节 EIDUS非线性编辑系统(2课时)
内容:非编系统的工作原理和过程,非编系统工作窗口的功能和基本使用方法 重点讲授:非线性编辑系统的基本使用方法,特效面版、信息面板、素材库的建立 主要仪器设备及用品:摄像机、投影仪、磁带、EIDUS非线性编辑系统
第二节 镜头组接的方法(4课时)
内容:入点和出点的确定,镜头的组接,自然转场
重点讲授:准确设定镜头的入点和出点,掌握自然转场的方法,编辑表义清晰、画面流畅的电视画面
主要仪器设备及用品:EIDUS非线性编辑系统
第三节 电视画面特技效果的制作方法(4课时) 内容:转场特技,视频滤镜,键特技
重点讲授:掌握非线性编辑中各种特技效果的制作方法并能灵活运用 主要仪器设备及用品:EDIUS非线性编辑系统 第四节 字幕的制作方法(2课时)
内容:常见字幕的制作方法,字幕的特技效果
重点讲授:非线性编辑中字幕的制作方法并能灵活运用 主要仪器设备及用品:EDIUS非线性编辑系统 第五节 音效的制作方法(2课时)
内容:音频素材的运用和编辑,音效合成和特效 重点讲授:非线性编辑中音效的制作方法 主要仪器设备及用品:EDIUS非线性编辑系统 思考题:
1、非线性编辑系统的操作优势是什么?
2、为什么要建立不同素材库?
3、特技转场和无特技转场在实际运用中有何不同?
第七章 电视片后期制作(提高型实验 10课时) 第一节 不同题材电视片拍摄(4课时)
内容:撰写分镜头稿本,以小组为单位,拍摄电视片素材
重点讲授:综合运用前期学习的电视摄像技术,掌握分镜头摄像方法,拍摄主题明确、结构完整的电视片素材
主要仪器设备及用品:摄像机、三脚架、磁带(可选) 第二节 后期制作(10课时)
内容:上载素材,电视片画面编辑,字幕制作,配音和音效制作,输出和刻录光盘 重点讲授:综合运用前期掌握的非线性编辑操作技术,将前期拍摄的电视片素材进行编辑,制作成完整的电视片
主要仪器设备及用品:摄像机、磁带(可选)、录像机、1394线、EDIUS非线性编辑系统、光盘
思考题:
1、如何根据不同体裁的电视片确定镜头? 2、什么体裁的影片更加强调视觉的美学效果?
另:期中考试2课时(规定内容的拍摄,包含在教学课时里),共48学时。
六、教材与参考书
教 材:黄匡宇,2005年,当代电视摄影制作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 参考书:[1]孟群,2006年,电视节目制作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
[2] 徐威主编,2005年,电视新闻节目制作与播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3] 王翰东主编,2004年,电视摄像的理论与实务,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4] 石长顺主编:2003年,电视编辑原理,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5] 李岩、黄匡宇等,2003年,广播电视新闻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七、考核方式
本课程的考核方式采用考察的方式,成绩考核采用百分制记分,平时成绩20分,内容包括考勤情况、仪器设备操作使用情况、遵守实验室工作规章制度情况、平时作业与课堂表现、电视片策划稿本(主要指分镜头稿本)、基本操作型实验情况。期中考试成绩占20分。期末成绩100分,折合60分,内容包括实验报告记录情况、制作成光盘的电视片。具体评定方法见下表:
实验项目 实验一 实验二 实验三 实验四 实验五 实验六 实验七 实验八 实验九
实验内容 电视摄像机的基本操作方法 电视摄像角度 电视摄像中的光线和照明 静态构图和固定镜头 动态构图和运动摄像 电视摄像中的轴线规律 不同题材电视片拍摄 非线性编辑系统的基本操作方法 镜头组接的技巧 分值 5 5 5 5 5 5 5 5 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