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娴”,意为“娴熟”。
5、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 辩:辩驳
“多”当为谓语(可联系“山多石,少土”),“辩”处于宾语位置,不是动词,当解释为名词,“辩才”。
三、例题:
1、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劝学》 (“跬”与“小”对应,从“足”即推断为“小步,半步”)
2、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涉江》 (“跬”与“小”对应,从“足”即推断为“小步,半步”)
3、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六国也 《六国论》 (“族”字义同“灭”字,“消灭”)
4、通五经,贯六艺 《张衡传》
(精通)
5、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谏太宗十思疏》
(选择、选拔)
6、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谏太宗十思疏》
(谨慎)
归纳:
联系上下句,作结构推断
(根据整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推断词义)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例如:“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也。”(《屈原列传》)。上下句以“而”相连,表并列关系,据“亡国破家”这个并列结构的短语可推知“圣君治国”亦
当为并列关系,译为“圣明之君,治平之国”。若译成“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则为主谓关系,与前句结构显然不相对应。
再如:“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原列传》)。“劳苦倦极”与“疾痛惨怛”相对。“疾痛惨怛”并列陈述几种情况,译为“疾病、痛苦、凄惨、忧伤”,那么“劳苦倦极”的“极”就不可译为“极点”。
练习:
1、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可矜怜。
“顽鲁”的释义提供了四个选项:
A、愚笨而鲁莽; B、固执而粗鲁;
C、顽皮而愚蠢; D、愚昧而蠢笨。
解析:句中“顽鲁”对“贤俊”,“贤俊”是“贤能而有才智”的意思,那么“顽鲁”自然是“愚昧而蠢笨”了。
2、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 行旅:旅行,游览
解析:“行旅”与“人物”处于对应位置,借助“人物”可推知“行旅”当为名词,故错。
四、例题:
人古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联想:第一册《劝学》
(蚯蚓)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答案:用——因为
启示:联想教材
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如果平时熟读课文,并能够记住大量包含“常见实词”的例句,阅读和考试时根据课文中类似的例句来解释有关实词的含义,找到正确答案的可能性也就非常大。 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例如:(2001年全国高考题)“城之不拔者二耳”,题目所给的义项是:拔—被攻
取。依据《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其后秦伐赵,拔十城”的“拔”当“攻取”讲,再结合语境,可以推断答案是正确的。“齐人追亡逐北”,题目所给的义项是:北—指败逃者。依据《过秦论》中“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的“亡”当“逃亡的人”、“北”当“败逃的人”讲,可以推断答案也是正确的。
2001年第11题:C.使老弱女子乘城 乘:巡视。“乘”被解释为“巡视”,不合情理。因为“老弱女子”是平民百姓,根本不可能像官员们那样去“巡视”。《涉江》中“乘鄂渚而反顾兮”的“乘”是“登上”的意思。按“登上”之意来解释“乘”,“让老弱女子登上城墙”,与前面故意“令甲卒皆伏”相互呼应,这正是主人公田单用来麻痹敌人的一条计策,与文意完全相符。
练习:
1、2004年全国(黑龙江、吉林):
岁凶,汝旁诸县多盗 凶:不吉利
联想:《齐桓、晋文之事》“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凶——庄稼收成不好
2、2004年福建:
晁错为内史,贵幸用事 用事:凭感情用事
联想:《触龙说赵太后》 “赵太后信用用事,秦急攻之”
用事—— 掌权,实施变法改革
3、2005年湖北:
李超,字魁梧,淄之西鄙人 鄙:粗俗
联想:“蜀之鄙有二僧” 《为学》(边境)
“越国以鄙远” 《烛之五退秦师》(把??当作边境)
鄙:边境
五、例题: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不速之客 ,“招致,招引”
“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涉江》
“日薄西山” ,“接近”
势拔五岳掩赤城 《梦游天姥吟留别》
出类拔萃,超出
启示:联想成语
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 例如:(2001年全国高考题)“城之不拔者二耳”,“拔”有两个主要意思:一是抽出、拔出,二是高出、超出,其义项可分别见于成语“拔苗助长”、“出类拔萃”。“攻取”义是由“拔出”义作了引申而来的,古时攻城必拔敌方军旗,拔下军旗即为“攻取”,再考虑上下文的语境,也可推断解释为“被攻取”是正确的。
又如1997年全国高考卷第12题,A项“善才绳之”中的“绳”字,该项给定的解释是“捆绑”,这个解释是否正确呢?如果我们能联想到成语“绳之以法”这个成语中的“绳”指“准绳”这里有“制裁”的意思,便可推测到“善才绳之”中的绳也是这个意思。便可断定该项作“捆绑”讲是不正确的。该题B项“先涕泣不自胜”中的“胜”,解释为“控制”,是否正确呢?我们可以联想一些带“胜”的成语。如“喜不自胜”“不胜其烦”“不胜枚举”中的“胜”是“尽”的意思,都不是“控制”的意思,由此可推知“控制”是不正确的。
练习:
1、1997年全国卷:
“善才绳之” 绳:捆绑
绳之以法 绳,制裁,依法处置
2、1995年全国卷:
“在官清恪,未尝闻私” 恪,廉洁
恪守不渝 恪,谨慎而恭敬
3、2004年高考辽宁卷:
“敌见,惊退。逐至东门,左右稍集,合战破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