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英文名称 课程类别 总学时及其分配 适用专业
二、课程目的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基于政府审计、内部审计和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理论和审计方法,通过重点讲授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审计实务,使学生应能够正确认识市场经济条件下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地位和作用,比较全面的了解和掌握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理论与方法,认识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环境,掌握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基本技能,以适应经济工作的需要。 三、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以财务会计学课程为基础,同时,与成本会计学、管理会计学、企业财务管理学等学科有着密切联系。
四、教学内容、重点、教学要求、学时分配 (一)审计基本理论与方法(20学时) 1.主要内容
(1)审计概述(4学时)
审计的定义与分类;审计的产生与发展;审计要素;审计目标;审计过程;“互联网”时代审计新发展
(2)审计职业道德和法律责任(4学时) 审计职业道德;审计法律责任 (3)计划审计工作(4学时)
初步业务活动;总体审计策略和具体审计计划;审计重要性;审计风险 (4)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4学时)
审计证据;审计程序;函证;分析程序;审计工作底稿。 (5)审计抽样的运用 (4学时)
审计抽样的概述;审计抽样的基本原理和步骤;审计抽样在控制测试中的应用;审计抽样在细节测试中的应用。
2.重点内容
决定具体审计目标的认定;重要性;函证;分析程序;审计抽样在控制测试中的应用;审计抽样在细节测试中的运用;审计工作底稿的修改与归档。
3.教学要求
识记:具体审计目标的认定;重要性;函证;分析程序;审计抽样在控制测试中的应用;审计抽样在细节测试中的运用。
1
审计学 必修课 总学时 64 讲课 60 学分数 实验 作业 4 课程编码 开课学期 其它 机动 审计学专业、财务管理专业、会计学专业 (二)审计测试流程(16学时) 1.主要内容
(1)风险评估(8学时)
风险识别和评估概述;风险评估程序、信息来源以及项目组内部的讨论;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2)风险应对(8学时)
针对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总体应对措施;针对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进一步审计程序;控制测试;实质性程序。 2.重点内容
通过实施风险评估程序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应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 3.教学要求
识记: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应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 (三)各类交易和账户余额的审计(24学时) 1.主要内容
(1)销售与收款循环的审计(4学时)
销售与收款循环的特点;销售与收款循环的内部控制和控制测试;销售与收款循环的实质性程序。
(2)采购与付款循环的审计 (4学时)
采购与付款循环的特点;采购与付款循环的内部控制和控制测试;采购与付款循环的实质性程序。
(3)生产与存货循环的审计(4学时)
生产与存货循环的特点;生产与存货循环的内部控制和控制测试;生产与存货循环的实质性程序。
(4)筹资与投资循环审计(4学时)
筹资与投资循环的特点;筹资与投资循环的内部控制和控制测试;筹资与投资循环的实质性程序。
(5)货币资金的审计(4学时)
货币资金审计概述;货币资金的控制测试;货币资金的实质性程序。 (6)完成审计工作与审计报告(4学时)
完成审计工作;审计意见的形成和审计报告的类型;审计报告的基本内容;非标准审计报告 2.重点内容
(5)销售与收款循环审计实务;采购与付款循环审计实务;生产与存货循环审计实务;筹资与投资循环审计;货币资金审计实务。 3.教学要求
识记:销售与收款循环审计实务;采购与付款循环审计实务。
编制者:谢晓燕 组长:谢晓燕
执笔人:谢晓燕 编制时间:2015年2月
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