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师范学院教案
教研室:中国现当代文学 教师姓名:李华 授课时间:
课程名称 授课内容 教学目的 中国现当代文学 30年代的诗歌与散文 授课专业和班级 2014级中国语言文学类 2学时 授课学时 了解和掌握30年代诗歌与散文的发展情况 现代派诗的主要特征 教学重点 分析戴望舒的《雨巷》 林语堂散文的思想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教具和媒体使用 教学方法 现代派诗的主要特征 CAI辅助教学 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 包括复习旧课、引入新课、重点难点讲授、作业和习题布置、问题讨论、归纳总结及课后辅导等内容 复习旧课: 导入新课:对新诗传统做介绍 讲授内容: 一、30年代的诗歌 (一)、中国诗歌会 (二)、现代派诗 二、30年代的散文 课堂小结:总结本课内容 布置思考题 时间分配(90分钟) 5分钟 75分钟 10分钟 教 学 过 程 板 书 设 计 讲授新 拓展内容 课后总结 第十五章 30年代的诗歌与散文 一、30年代的诗歌 (一)、中国诗歌会 (二)、现代派诗 二、30年代的散文 对新诗传统的讲解 教研室主任签字 年 月 日
1
讲 稿 讲 授 内 容 30年代的诗歌与散文 第一节 30年代的诗歌 一、中国诗歌会 中国诗歌会的创作直接承续了上一时期蒋光慈等早期无产阶级诗歌的传统, 又是本时期所产生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一个部分。 前驱诗人殷夫(1909——1931),原名徐祖华,笔名除殷夫外,还有白莽, 任夫,沙洛等,浙江象山人。是中国诗歌会的前期诗人,诗集《孩儿塔》、《伏尔 加的黑浪》等。 中国诗歌会成立于1932年9月,在上海建立有总会,是左联领导下的群众 性诗歌团体,发起人有穆木天,蒲风,杨骚,任钧等人,机关刊物为《新诗歌》。 中国诗歌会主张捕捉现实,用大众歌调表现民众反帝抗日的高涨情绪,强调诗歌 的理性色彩和刚健壮阔的力之美,推进革命现实主义诗歌向民族化,大众化方向 发展。中国诗歌会对我国革命诗歌运动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意义及不足: 备 注 中国诗歌会的创作适应当时慷慨悲歌时代的要求,扩大了诗的表现领域,扩 展了新诗的美学风格。中国诗歌会诗人扩大了诗歌的表现领域,并表现了强烈的 理想主义与英雄主义色彩,别具一种刚健、粗犷,壮阔的力的美,以及历史沸腾 时期的昂扬的激情。这样的美学风格是传统文人诗歌里所缺乏的。这对于中国新 诗美学及风格无疑是一个新的开拓和发展。 不足:他们的产生于阶级斗争与民族斗争急风暴雨中的时代战歌,大都是急 就章,艺术粗糙。把诗歌作用归结为直接的宣传与鼓动,容易忽视诗歌本身的艺 术特质,成为意识形态的传声筒。过分强调语言通俗和描述生活,造成了不少诗 作苍白浅露。 臧克家以其“不肯粉饰现实,也不肯逃避现实”的严肃的生活和创作态度以 及严谨含蓄,精练质朴的艺术风格,在30年代的诗坛中占有一席重要的地位。 臧克家在1932年开始在《新月》月刊上发表新诗,1933年自费出版了第一本诗 集《烙印》,又出版了诗集《罪恶的黑手》(1934)、《自己的写照》《运河》(1936) 等。他的诗没有曾经风靡一时的唯美派的那种华贵气息,也避免了一般左翼诗人
2
的标语口号式的倾向,讲究构思的严谨和字句的锤炼,讲究意境的含蓄凝重和比 喻的新奇传神,形式上受到“新月派”,特别是闻一多《死水》的影响,内容充 实,深刻,含蕴深远,为现实主义诗歌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主张“坚忍主义” 的人生态度,表现农民的深远的苦痛与坚忍,被称为“泥土诗人”。《老马》节选。 二、现代派诗 中国诗歌会,后期新月派,现代派诗人的诗歌创作产生于同一现实背景:大 革命失败后,社会现实的黑暗与知识分子精神的幻灭,中国诗歌会的诗人在投身 于反抗斗争中,摆脱了个人精神危机,用自己的诗歌服务于革命的需要,后期的 新月派,现代派诗人则回到自我内心世界,回到诗的艺术世界。后期新月派和现 代派,代表追求“纯诗”与“现代性”的一种倾向。 1、后期新月派 后期新月派是前期新月派的继续与发展,以1928年创刊的《新月》月刊新 诗栏,及1930年上海创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成员:徐志摩,饶孟侃, 林徽因,陈梦家,方玮德,孙大雨等人,旗帜仍是徐志摩。 2、现代派诗(重点) 30年代的现代派是由后期的新月派和20年代末的象征诗派演变而来的。 1932年5月《现代》杂志创刊(1935年5月终刊),是刊载现代派诗歌并使 之独立与成熟的重要原地,“现代派诗”也因《现代》杂志而得名。以后,卞之 琳在北平编《水星》文艺杂志(1934,10——1935,3),戴望舒主持的《现代诗 风》(1935年10月出版,仅一期),戴望舒,卞之琳,梁宗岱,冯至主编的《新 诗》月刊(1936年10月——1937年7月)先后出版,进一步扩大了现代派诗的 影响。约在1936、1937年间,达到了创作的极盛期。抗战爆发后,现代诗人分 化,但其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却为40年末的“九叶诗人”所继承和发展。 代表诗人:戴望舒,施蛰存,何其芳,卞之琳,废名,林庚,李白凤,金克 木,徐迟,南星,玲君,陈江帆,侯汝华,李心若,史卫斯,路易士,禾金等。 现代派诗人的代表性诗集有《望舒诗稿》(戴望舒1937),《鱼目集》(卞之 琳,1935),《汉园集》(何其芳,卞之琳,李广田三人合集,“汉园三诗人”,1936), 《预言》(何其芳,1945),《二十岁人》(徐迟,1936),《绿》(玲君,1937),《石 像辞》(南星,1937),《春野与窗》(林庚,1934)等。 (1)现代诗派特点 《现代》主编施蛰存在《现代》4卷1期上发表的《又关于本刊中的诗》,可 以看作是现代派诗歌的宣言:“《现代》中的诗是诗,而且是纯然的现代诗。它们 是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的现代的情绪,用现代的词藻排列成的现代的诗
3
形。”这里连用七个“现代”来概括现代诗派的内容和艺术特色,其中每个“现 代”都是有其特殊含义的。 (2)戴望舒 最典型地表现了这种诗情的,是戴望舒。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州人。是现代诗派最重要和 最有代表性的诗人。被称为是现代诗派的“诗坛的首领”。曾留学法国,受法国 后期象征诗派的影响。1927年11月,成名作《雨巷》在《小说月报》上发表, 诗名大震,有“雨巷诗人”的美称。并出版诗集有《我底记忆》(1929)、《望舒 草》(1933)、《望舒诗稿》(1937)、《灾难的岁月》(1948)。 《我底记忆》中的12首诗,是戴望舒初期的诗作。其中《雨巷》一诗(1927) 显示了由新月派向现代派过渡的趋向。在《雨巷》里,诗人把自己那种游丝般的 哀愁表现的萦回不绝,全诗具有一种和谐的音律美,是戴望舒诗作中最流行的作 品。 《灾难的岁月》的前9首是戴望舒成熟期创作的余续,1937抗战爆发后,戴 望舒的诗歌内容和格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写于1939年的《元日祝福》表明 诗人创作思想和艺术都发生巨大变化。此后的诗作,关注国家民族的命运,回荡 着爱国主义的激情,格调由幽玄,苦涩转变为明朗,雄健。《狱中题壁》《我用残 损的手掌》。 (3)《汉园集》诗人 沿着戴望舒的路子继续前进的,是《汉园集》诗人。《汉园集》是1936年出 版的三位青年诗人的合集,收入何其芳的《燕泥集》,李广田的《行云集》,卞之 琳的《数行集》。三位差不多同时就学于北京大学的青年诗人也获得了“汉园三 诗人”的称号。 何其芳的诗呈现出鲜明的唯美主义色彩,有精致,妩媚,凄清的美感。《预 言》是他的成名作。卞之琳是一位具有自觉哲学意识的诗人。善于对日常生活现 象进行哲学的穿透与开掘。相当一部分诗作探索宇宙和人生哲理,体现了追求感 性和理智统一的趋向。《断章》。 第二节 30年代的散文 30年代散文创作的派系,以政治倾向来划分,即属于左翼作家的散文,以周 作人、林语堂为代表的自由主义作家的散文,以及其他作家的散文,等等。这种 政治化的分野的确是30年代散文的一个特征。 和报告文学。 一、左翼作家的“鲁迅风”杂文和散文
4
由于普罗文学的推动和倡导,30年代散文园地里最早呈现出繁荣景象的杂文
二、“论语派”小品文 30年代前期,以林语堂的《论语》等刊物为核心,文坛上曾风行过幽默小品 和闲适小品,拓宽了散文文体探索的路子,是现代散文发展史上引人注目的现象。 既有不合时宜(主潮)的一面,也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因为比较超离现实与主 流,以往的文学史都持否定性评价。近年林语堂及其所代表的闲适小品重又得到 欢迎。 1、“论语派” “论语派”是以1932年林语堂创办的《论语》半月刊而得名的小品文流派, 这个流派拥有三个刊物,即《论语》、《人间世》和《宇宙风》。代表人物是林 语堂,周作人。该派提倡幽默,闲适和独抒性灵的创作。主张保持“冷静而超远 的旁观者的态度”。其主张和倾向受到当时进步作家的批评。 2、林语堂 (1)简介及创作概况 林语堂(1895——1976),五四时期,是《语丝》杂志主要撰稿人,出版散 文集《剪拂集》,斥国粹,张民主,倡欧化,对北洋军阀统治下的黑暗现实都有 讽刺,显得慷慨激昂,浮躁凌厉。林语堂散文,小品文创作的高峰期是在20世 纪30年代,从1932年《论语》创刊到1936年携家赴美期间,他发表文章近300 篇,其中一部分收入《大荒集》、《我的话》中。 (2)林语堂散文创作特点 第一、散文题材非常庞杂,“宇宙之大,苍蝇之微,皆可取材”。 第二、中西比较的眼光 第三、知识趣味性 林语堂的小品文具有很多知识,文化含量比较高。 第四、幽默 第五、闲适的格调 (3)林语堂小品散文的得失评价 林语堂对闲适和性灵的倡导,秉承的是五四个性主义的思潮,文学怡养人的 性情,是其美学内核。如果比照“五四”以来现代散文较多存在的感伤浪漫或教 化的色彩,林语堂的幽默便显得从容睿智,行文结构也化板滞为轻松,变矫情为 自然,他的散文皆出于自我性灵,绝无矫饰,显得朴素率真,这对当时文坛上的 浮躁风气起过一定的矫正作用。从另一个方面拓展了现代散文的审美领域。现代 散文中有过青年式的感伤气息和老年式的训诫色彩,而林语堂的幽默小品则为现 代散文带来了中年式的睿智通达的情味,开辟了现代散文新的审美领域。娓语式
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