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集美公务员面试热点:对“冒名顶替”的参与者们,
零容忍
【热点背景】
6月29日,山东省有关方面发布通报,正式回应了“242人冒名顶替取得学历”问题,指出相关事件主要有被冒名顶替者完全不知情被冒名顶替、被冒名顶替者主动放弃入学资格被冒名顶替、被冒名顶替者知情并与顶替者之间存在交易行为等三种情形。
作为社会公平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之一,教育公平于学生个体、于万千家庭、于整个国家都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任何侵犯教育公平的行为,都在动摇社会公平的基石,都在戕害个人与国家发展的未来。上述三种情形,看似有所区别,实则都是对规则的破坏,对公平的践踏,必须以零容忍的态度,发现一起,严惩一起,绝不姑息。
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冒名顶替,他们被剥夺了应有的受教育权利,而且被人为地偷换了整个人生。他们因为走上了完全不同的人生之路而支付了多少机会成本,恐怕没有人能计算清楚。对于这类案件,无论是主犯,还是从犯和帮凶,无论是顶替者,还是操办者,“一个都不能少”,都必须付出沉重代价,都必须从严从重惩处。
再看被冒名顶替者主动放弃入学资格被冒名顶替的情况。表面上,因为被冒名顶替者是主动放弃,似乎不存在受害者。且不说伪造学历、篡改档案等行为本就涉嫌违法,问题的实质在于,被冒名顶替者的主动放弃绝不能成为违法违规冒名顶替的借口和脱责的理由,因为这背后关联的是对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的肆意破坏。破坏规则,违反法律,也必须受到法律的制裁。
( 《人民网观点频道》 6月30日: 《 人民网评:对“冒名顶替”的参与者们,零容忍 》 朱一梵 )
【命题模拟】
近日,山东省有关方面发布通报,正式回应了“242人冒名顶替取得学历”问题,指出相关事件主要有被冒名顶替者完全不知情被冒名顶替、被冒名顶替者主动放弃入学资格被冒名顶替、被冒名顶替者知情并与顶替者之间存在交易行为等三种情形。对此,你怎么看?
【中公解析】
对于普通人来说,高考是他们改变人生的重要途径,考得好就能够上一个不错的学校,以后就业相对可能也会好一些。很多农村父母都很重视孩子的教育,为的就是苦读十二年能够有个不错的成绩,但是如果我们把高考黑幕公布在这些父母的面前,是多么的让人失望,对于还没参加高考的考生来说,也会担忧自己是否会遇到类似的情况。不论是什么样的情形,我们都希望高考制度能够公平公正,对于冒名顶替,坚持零容忍。
山东省242人冒名顶替取得学历,不是一个小数目,242人就是242个家庭,这么多年来,这242个家庭的日子过得怎么样我们不知道,但是我们知道242人只是一个省份的被替代者人数,放眼全国,那么这个数据又会是多少呢?我们不敢想象,如果我们也被冒名顶替了,自己现在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是否一蹶不振,还是另寻他路?高考既然给了普通老百姓希望,那这个希望应该是人人平等的希望,不是一句空话。又是谁让他变成空话呢?是教育行业中那批目无法纪、铤而走险、昧着良心的公职人员,为了自己家的孩子,为了别人的拜托,辜负了党和人民的的信任,绝对不能容忍,更要连根拔起。
从论文造假到应届生身份造假再到山东的高考冒名顶替,一次次刷新了群众的三观,一次次冲击着社会对于教育公平的信任,教育行业的的风清气正,需要设立多途径的监督维权渠道,需要更严格的建章立制来规范公职人员的行为,也需要群众的认知理性,不能不再相信政府,不再相信高考制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