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 纸带分析常用方法及规律
用打点计时器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是中学物理常用的方法,要探究物体运动规律,就要分析打出的纸带,纸带分析时要做的工作一般有:
1.判定物体的运动性质
(1)若纸带上各相邻点间距相等,则物体做匀速运动.
(2)若相邻计数点时间间隔为T,计算各个连续相等时间内位移的差Δx,若Δx=aT2(恒量),则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2.某点瞬时速度的计算
根据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该段时间中点时刻的瞬时速度:vn=的瞬时速度等于(n-1)点和(n+1)点间的平均速度. 3.加速度的计算
由于物体做匀变速运动,所以满足在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内位移差相等,即Δx=aT可得a=
2
xn?xn?12T即n点
?xT2.但利用一个
Δx求得的加速度偶然误差太大,为了减小实验中的偶然误差,分析纸带时,纸带上的各段位移最好都用上,方法如下:
例1、如果纸带上测得连续6个相同时间T内的位移s1、s2、s3、s4、s5、s6,如图2-2所示.,求加速度a
S1 S2 S3 S4 S5 S6 0 1 2 3 4 5 6 图2-2
例2、如图2-3所示,某同学在做“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实验中,由打点计时器得到表示小车运动过程的一条清晰纸带,纸带上两相邻计数点的时间间隔为T=0.10 s,其中s1= 7.05 cm、s2=7.68 cm、s3=8.33 cm、s4=8.95 cm、s5=9.61 cm、s6=10.26 cm,则A点处瞬时速度的大小是____________ m/s,小车运动的加速度计算表达式为____________,加速度的大小是____________ m/s2(计算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S1 S2 S3 S4 S5 S6 0 1 2 3 4 5
4、利用v--t图象测加速度
(1)先把纸带每隔0.1 s剪断,得到6个短纸条.再把这些纸条并排贴在一张纸上,使这些纸条下端对齐,作为时间坐标轴.标出时间.最后将纸条上端中心连接起来,于是得到v一t图象,如图2—1—8所示.
6
(2)因为我们是把每段纸带长当作纵坐标口值,把纸带宽当作时间间隔,那么纸带的面积在数值上应等于该时间段内的位移,即v一t图线在该时间段内梯形的面积,才符合v一t图.而两小三角形面积全等,可由此方法得到v一t图象. .
(3)用求直线斜率得加速度值 .
1. 关于“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实验的操作,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长木板不能侧向倾斜,也不能一端高一端低 B.在释放小车前,小车应靠近打点计时器
C.应先接通电源,待打点计时器开始打点后再释放小车 D.要在小车达到定滑轮前使小车停止运动
2.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按实验进行的先后顺序,将步骤代号填在横线上 。 A.把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固定在小车后面
B.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木板上没有定滑轮的一端,并连好电源 C.换上新的纸带,再重做两次
D.把长木板平放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
E.先使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再接通电源,后释放小车,让小车运动 F.把一条细绳拴在小车上,细绳跨过定滑轮,下边挂着合适的钩码 G.断开电源,取出纸带
3.某同学在用打点计时器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时,得到了如下图所示的纸带,从O点开始,每隔两个计时点取一个记数点,则每两个相邻记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 s,测得OA=3.20cm,DE=9.72cm,则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为 m/s2.
4.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如图所示是一次记录小车运动情况的纸带,图中A、B、C、D、E为相邻的计数点,相邻计数点间还有四个点未画出。
(1)根据_______________可以判定小车做匀加速动动.
(2)根据运动学有关公式可求得vB= m/s,vC= m/s,vD= m/s, (3)利用求得的数值做出小车的v-t图线(以打A点开始记时),并根据图线求出a=_______m/s2. (4)将图线延长与纵轴相交,交点的速度是______m/s,此速度的物理意义是_____
5.利用打点计时器测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小车的加速度.下图给出了该次实验中,从O点开始每5个点取一个计数点的纸带,其中O、1、2、3、4、5、6都为记数点.测得相邻计数点的距离依次为s1=1.40cm,s2=1.90cm,s3=2.38cm,s4=2.88cm,s5=3.39cm,s6=3.87cm.
(1)在计时器打出点1、2、3、4、5时,小车的速度分别为:v1=
(2)作出速度-时间图像,并由图像求出小车的加速度a=
cm/s,v2
2
=
cm/s,v3= cm/s,v4= cm/s,v5= cm/s.
cm/s.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