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云树”“堤沙”的静反衬其“怒”。
解析: 这是一道考查写作技巧的鉴赏题。关键在于要了解一些文章表现技巧的基本知识,例如直接描写,间接描写;描写的顺序;描写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描写的效果等。 6. 答案: 《雨霖铃》写的闺怨离愁,抒发了男女间缠绵悱恻的情感,属婉约派代表作;而《望海潮》一反柳永惯常的风格,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浓墨重彩地铺叙展现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可谓“承平气象,形容曲尽”。在表现手法上,《雨霖铃》的突出特点是捕捉一系列最能表现离愁别恨的意象,《望海潮》则是捕捉一系列最能表现杭州繁荣富庶,兴盛承平的景物,以点及面,以小见大。在语言上,《雨霖铃》音韵优美,用入声韵,还有双声词(凄切),叠韵词(寒蝉),领句字(念),仄声字(骤雨、帐饮、泪眼、暮霭、自古)等,加重离别时凄惨悲切感情的表现。《望江潮》则多用对偶句式,整散结合,特别是由数字组成的词组,如“三吴都会”“十万人家”“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千骑拥高牙”等在词中的运用,或为实写,或为虚指,均带有夸张的语气,有助于形成柳永式的豪放词风。词中用“怒涛”“霜雪”“天堑”这类色彩浓烈有气势的语言,词句短小,音调急促,仿佛大潮劈面奔涌而来,有雷霆万钧,不可阻挡之势。而写西湖清幽的美景时,文字优美,词句变长,节奏平和舒缓,出现了“三秋桂子”这样千秋传诵的佳句,继之又用“羌管弄晴”等句不断地加以点染,美丽的西湖就更加使人心旷神怡了。
解析: 比较是很重要的阅读方法,也是一种鉴赏的方法。比较阅读的关键是选定比较点,本题的比较点可从内容、风格、技巧、语言(句式、用字、押韵)等方面进行。 7. 答案: 1.借代 夸张
2. 通过冯唐的典故来表达希望早日得到朝廷重用的强烈愿望。
3.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解析: 1.“左牵黄,右擎苍”以狗和鹰的色彩借代狗和鹰;以“锦帽貂裘”借代戴锦帽穿貂裘的人。“千骑卷平冈”,夸大了数量。
2.作者此时正受贬于密州,词中引冯唐的典故当然与此有关。 3.要找带“狂”字的或者能够表现豪迈气概的句子。
8. 答案: (1)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的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2)“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以上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诗一开头便把东坡置于一片清景之中。僻冈幽坡,一天月色已是可人,又加以雨后的皎洁月光,透过无尘的碧空,敷洒在珠水晶莹的万物之上,这是何等澄明的境界。市人为财利所驱,只能在炎日嚣尘中奔波,唯幽人才有雅事。后两句一个“莫嫌”,一个“自爱”,那以险为乐、视险如夷的豪迈精神,都在这一反一正的对比中凸现了出来。
9. 答案: (1)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2)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逐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解析: 本词上片写离别之苦,前三句写聚,写饯别时对旧日郊游的回忆。“泛菊杯深”写在重阳佳节,共饮菊花酒,以排遣思乡之苦;“吹梅角远”写在春天他们携手郊游,欣赏梅花,聆听笛声;“同在京城”交代了聚会地点。后三句写“散”,写饯行时惜别。“聚散匆匆”,承上启下,后边用了两个比喻说明他们到处漂泊。下片写别后之思。先用设问句式加以强调,然后用“魂飞梦惊”四字,说他如何伤情。最后三句,写他想像中追随旅人远去的情形。 10. 答案: 1.从“形胜”与“繁华”两个侧面概括了钱塘自然环境的秀丽与社会的富庶、承平景象。
2.如选取不同季节的两种花“桂子”“荷花”,均为具有西湖乃至杭州特色之景物;“三秋”点出桂子飘香季节,“十里”渲染荷花种植之广,工整的两句,高度概括了西湖、杭州美的特征。 3.B
4.“形胜”“繁华”四字为点睛之笔,自“烟柳”以下,便从各个方面描写杭州之“形胜”和“繁华”。“绕”字,写出了长堤迤逦曲折的态势。“怒涛”二句,写钱塘江水的澎湃和浩荡。作者抓住 “珠玑”“罗绮”两个细节描写,把市场的繁荣、市民生活的殷实反映出来,以小见大。 解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