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2019年中考化学二模试题(含解析)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10 1:53:36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15. 氢氧化钠是重要的工业原料,也是实验室的常用药品。小明和小芳做了如下探究:

(1)小明查阅资料得知,氢氧化钠溶液露置在空气中容易变质,其变质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2)小明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稀硫酸,该中和反应的实质是______;然后,对反应后废液的溶质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硫酸反应后,溶质是什么? 【查阅资料】硫酸钠溶液呈中性

【獷想假设】猜想I.硫酸钠和氢氧化钠;猜想Ⅱ.硫酸钠和硫酸;猜想Ⅲ.______ 【设计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猜想______ 不成立 猜想Ⅱ成立 ①取少量废液于试管中,滴入几滴溶液无明显变化 酚酞溶液 ②另取少量废液于试管中,滴人几______ 滴氯化钡溶液 【反思与评价】小芳认为实验操作②得出的结论不成立。为了证明猜想Ⅱ成立,可以向废液中分别加入少量的以下试剂______。 A.氧化铜粉末 B.氢氧化钡溶液 C.碳酸氢钠溶液 D.锌粒

5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

解:A、产生雾霾天气的原因有汽车尾气的排放、化石燃料的燃烧产生的烟尘等,故实行常态化限行,有利于减少汽车尾气排放,减少雾霾的发生,故A正确;

B、汽水中含有碳酸,多喝不利于钙元素的吸收,对于胃酸过多的人会加重病情,故B错误;

C、羊毛属于蛋白质燃烧有烧焦羽毛的气味而棉纤维属于天然纤维燃烧无此味,故C正确;

D、香烟烟气中含有几百种对人体有害物质,毒害作用最大的有一氧化碳、尼古丁和焦油等,对身体危害很大,故D正确; 故选:B。

A、根据产生雾霾天气的原因分析; B、根据汽水的成分判断; C、根据羊毛属于蛋白质燃烧有烧焦羽毛的气味而棉纤维属于天然纤维燃烧无此味分析; D、根据吸烟的危害分析。

本题体现化学服务于社会,是中考的热点之一,掌握化学基础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2.【答案】B 【解析】

解:A、取用粉末状药品,试管横放,用药匙把药品送到试管底部,然后试管慢慢竖起使药品缓缓滑入试管底部,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取用液体时:①试剂瓶瓶口要紧挨试管口,防止液体流出;②标签向着手心,防止液体流出腐蚀标签;③瓶塞倒放桌面上,防止污染瓶塞,从而污染药品,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C、给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加热时试管口不能对着有人的方向,以防液体沸出伤人,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熄灭酒精灯要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灭,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B。

A、根据粉末状固体药品的取用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液体药品的取用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酒精灯的使用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掌握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3.【答案】A 【解析】

解:A、氧气由分子构成,金刚石由原子构成,硝酸钾由离子构成,可见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离子中的一种微粒构成,故选项说法正确。

B、金刚石与石墨物理性质差异较大,是由于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故选项说法错误。 C、水变成水蒸气时,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大了,故选项说法错误。

D、电解水时生成氢气的体积是氧气的2倍,说明水分子中氢原子与氧原子的个数比是2:1,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

6

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4.【答案】B 【解析】

解:A、向碳酸钠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溶液变成红色,说明碳酸钠显碱性,碳酸钠是由钠离子和碳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故选项推理错误。

B、碳酸钾、碳酸钙都可以与盐酸反应生成CO2,那么碳酸钡也可与盐酸反应生成CO2,故选项推理正确。

C、MgO、Fe3O4、NO2、P2O5都含有氧元素,都是氧化物,但含氧元素的物质不一定都是氧化物,如C2H5OH,故选项推理错误。

D、甲烷、酒精燃烧都生成CO2和水,但燃烧时有CO2和水生成的可燃物中不一定含有碳元素、氢元素和氧元素,如甲烷,故选项推理错误。 故选:B。

A、根据碳酸钠是由钠离子和碳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盐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C、氧化物是只含有两种元素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此类题时要根据不同知识的特点类推,不能盲目类推,并要注意知识点与方法的有机结合,做到具体问题能具体分析。 5.【答案】D 【解析】

解:A、CO2和HCl气体均能与NaOH溶液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B、CuO能与稀HCl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碳粉不与稀盐酸反应,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C、CaCl2能与过量Na2CO3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碳酸钠(过量的),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D、适量AgNO3溶液能与CuCl2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铜,再过滤,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故选:D。

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物质的分离与除杂是中考的重点,也是难点,解决除杂问题时,抓住除杂质的必需条件(加入的试剂只与杂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6.【答案】A 【解析】

解:A、根据U型管中酚酞溶液的变色快慢,可以探究温度对分子运动快慢的影响,故选项对比实验设计能实现相应实验目的。

B、一段时间后两支试管的铁钉均不生锈,不能用于探究水对铁钉锈蚀的影响,故选项对比实验设计不能实现相应实验目的。

C、图中实验可燃物的种类不同,不能探究空气是燃烧的必要条件,故选项对比实验设计不能实现相应实验目的。

D、图中实验锌粉与铁片的状态不同,不能比较锌和铁的金属活动性,故选项对比实验设计不能实现相应实验目的。 故选:A。

对比实验可通过若干个装置同时探究一个或多个条件对同一事件的影响,其关键是必须

7

至少有一组作为对照,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难度不大,设计实验时要掌握其原理和区别,掌握对比实验的关键是必须至少有一组作为对照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7.【答案】D 【解析】

解:A、氢氧化铜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稀硫酸过量时,最终固体质量变成0,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

B、反应前硫酸铜质量分数是0,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

C、氢氧化铜不溶于水,随着反应进行,生成硫酸铜和水,溶液pH几乎不变,完全反应后随着稀硫酸的增多,溶液酸性增强,pH由等于7逐渐减小,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 D、随着反应进行,不断生成水,水的质量增大,完全反应后随着稀硫酸的加入,水的质量仍然增大,该选项对应关系正确。 故选:D。

氢氧化铜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8.【答案】蛋白质 乳化 常温下碳化学性质稳定 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解析】

解:(1)豆腐、鸡蛋、瘦肉等食物中富含蛋白质; 故填:蛋白质;

(2)洗洁精具有乳化作用,除去餐具上的油污是乳化现象; 故填:乳化;

(3)常温下碳化学性质不活泼,所以用碳素墨水书写的文字很长时间不变色; 故填:常温下碳化学性质稳定;

(4)在酒厂附近能闻到酒精味,是因为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故填: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1)根据人体所需六大营养素的种类、食物来源,结合题中所给的食物判断所含的营养素,进行分析判断。

(2)根据洗洁精具有乳化作用分析解答; (3)根据碳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 (4)根据分子的性质进行分析解答。

化学来源于生产、生活,也服务于生产、生活,要学好化学知识,为生产、生活服务。 9.【答案】氯化钠和氯化钙 【解析】

解:由于氯化钙过量,所以最终所得滤液中的溶质是生成的氯化钠和剩余的氯化钙。 设食用碱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x CaCl2+Na2CO3=CaCO3↓+2NaCl

106 100 6.0gx 5.0g

=

x≈88.3% 故答案为:

(1)氯化钠和氯化钙; (2)88.3%。

根据生成的碳酸钙的质量和对应的化学方程式求算食用碱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8

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2019年中考化学二模试题(含解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8i71n1i90x2mdyx423a46cyp27lzc201bm4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