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时,第一要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第二要使用正确的数据,第三计算过程要完整。
10.【答案】Ca(OH)2 改良酸性土壤 置换反应 Na2CO3+2HCl=2NaCl+CO2↑+H2O H2O 【解析】
解:(1)A~F分别是盐酸、氢气、氧化铜、氢氧化钙、碳酸钠、二氧化碳六种物质中的一种,已知E的俗名叫熟石灰,因此E是氢氧化钙;氢氧化钙的用途是:改良酸性土壤、做建筑材料等:氢气和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水,属于置换反应;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和二氧化碳,配平即可;故答案为:①Ca(OH)2;改良酸性土壤;②置换反应;③Na2CO3+2HCl═2NaCl+CO2↑+H2O;
(2)若A~F分别通过一步反应能直接转化为X,则X可成功过桥,物质X是水;故答案为:H2O;
本题属于推断题,根据题目给出的信息:A~F分别是盐酸、氢气、氧化铜、氢氧化钙、碳酸钠、二氧化碳六种物质中的一种,已知E的俗名叫熟石灰,因此E是氢氧化钙;与氢氧化钙反应的物质有盐酸、碳酸钠、二氧化碳,并且二氧化碳只能与氢氧化钙反应,因此F是二氧化碳;D是碳酸钠,C是盐酸,B是氧化铜,A是氢气。
本考点属于物质的推断题,是通过对实验方法和过程的探究,在比较鉴别的基础上,得出了正确的实验结论。本考点是中考的重要内容之一,一般有两种类型:一是图框式推断题;二是文字描述型推断题;本题属于第一种类型。不论哪一种类型,都是通过实验现象,从而得出物质的组成。此考点主要出现在填空题和实验题中。 11.【答案】原子 N2 CD 【解析】
由图示和质量守恒定律可知,丁是一种无毒气体单质,即为氮气,该反应是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氮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O+2NO
2CO2+N2。
(1)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化学反应前后种类没有发生改变的微粒是原子;故填:原子; (2)丁是一种单质,单质为氮气,化学式为:N2;故填:N2; (3)A.元素是个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故错误;
B.反应物CO、NO与生成物CO2、N2的分子个数之比为2:2:2:1,故错误; C.使用催化剂的目的是加快化学反应,减少尾气中的有害气体,故正确; D.新物质的生成或反应物的消失都可以说明发生了化学反应,故正确。 故选:CD。
根据反应过程的微观变化图和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单质,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据其意义分析判断。
此题是对化学反应微观示意图问题的考查,根据分子构成判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种类,写出反应的方程式,然后结合相关的知识分析解答即可。 12.【答案】
×100% ①②④ 有晶体析出 A
【解析】
解:(1)在20℃时,甲、乙物质的溶解度是20g,所以溶解甲、乙两种固体的溶液中最大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100%;
(2)甲物质20℃时的溶解度是20g,40℃时的溶解度是30g;乙物质60℃时的溶解度是70g,40℃时的溶解度是40g,所以图2所示的实验过程中属于饱和溶液的是①②④,③→④实验过程中,乙物质的溶解度减小,观察到现象是:有晶体析出;
(3)A、溶质的质量增加的实验步骤是①→②,溶解度增大,固体溶解度,④→⑤,③析出的乙固体继续溶解,故正确;
9
B、烧杯②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0%,烧杯④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100%,所以烧杯②小于烧杯④,故错误;
C、若用等质量的甲和乙分别配制饱和溶液,没有温度限制,所用水的质量不能确定,故错误;
D、若将烧杯⑤中溶液温度降低到20℃,溶剂质量变成200g,乙物质60℃时的溶解度是70g,20℃时的溶解度是20g,析出晶体质量为10g,故错误。 故选:A。 故答案为:(1)
×100%;
(2)①②④,有晶体析出; (3)A。
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3.【答案】导热 铝制品在空气中易与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铝薄膜,阻止反应的进一步发生 银、铜和铁 Fe+Cu(NO3)2=Cu+Fe(NO3)2 【解析】
解:(1)铁能制成炒锅是利用了铁的优良导电性;故填:导热;
(2)铝制品在空气中易与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铝薄膜,阻止反应的进一步发生,起到了保护作用;故填:铝制品在空气中易与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铝薄膜,阻止反应的进一步发生;
(3)由题意可知,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铁排在铜和银的前边,可以和硝酸银及硝酸铜溶液反应,生成银和铜以及硝酸亚铁。向滤渣中加入少量的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滤渣中一定有铁、一定有银、铜。滤液中一定有硝酸亚铁,一定不含有硝酸银、硝酸铜,由以上分析可知:
①滤渣中一定含有银、铜和铁;故填:银、铜和铁;
②铁与硝酸铜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生成铜和硝酸亚铁;故填:Fe+Cu(NO3)2=Cu+Fe(NO3)2。
(1)根据金属的用途推导其性质;(2)根据铝制品在空气中易与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铝薄膜回答;(3)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铁排在铜和银的前边,可以和硝酸银及硝酸铜溶液反应,生成银和铜以及硝酸亚铁,向滤渣中加入少量的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滤渣中含有铁。
本题考查的是金属的用途、铝耐腐蚀的成因、金属与混合盐溶液的反应,完成此题,可以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以及题干提供的信息进行。所以要求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加强基础知识的记忆,以便能够灵活应用。 14.【答案】不易溶于水或难溶于水 2H2O2
2H2O+O2↑ 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
止 a 【解析】
解:(1)能用装置E收集的气体应具有的性质是:不易溶于水或难溶于水;故答案为:不易溶于水或难溶于水;
(2)如果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就不需要加热,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的条件下生成水和氧气,要注意配平;故答案为:2H2O22H2O+O2↑;
10
(3)C装置的优点是: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用D装置收集CO2气体,进气口应该是长管,因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故答案为: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a; (1)能用装置E收集的气体应具有的性质是:不易溶于水或难溶于水;
(2)制取装置包括加热和不需加热两种,如果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就不需要加热,如果用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制氧气就需要加热。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不易溶于水,因此能用向上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
(3)实验室制取CO2,是在常温下,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的,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因此不需要加热。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因此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本考点主要考查了气体的制取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同时也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综合性比较强。气体的制取装置的选择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有关;气体的收集装置的选择与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有关。本考点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主要出现在实验题中。
15.【答案】2NaOH+CO2=Na2CO3+H2O 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 硫酸钠 I 产生白色沉淀 ACD 【解析】
解:(1)氢氧化钠溶液露置在空气中容易变质,是因为氢氧化钠能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其变质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 故填:2NaOH+CO2═Na2CO3+H2O。
(2)小明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稀硫酸,稀硫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该中和反应的实质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 故填: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 【獷想假设】
猜想I.氢氧化钠过量时是硫酸钠和氢氧化钠;猜想Ⅱ.稀硫酸过量时是硫酸钠和硫酸;猜想Ⅲ.恰好完全反应时是硫酸钠。 故填:硫酸钠。 【设计实验】
①取少量废液于试管中,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溶液无明显变化,说明溶液中不含有氢氧化钠;
②另取少量废液于试管中,滴人几滴氯化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是因为钡离子和硫酸根离子结合生成了白色沉淀硫酸钡,实验过程如下所示: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猜想Ⅰ不成立 猜想Ⅱ成立 ①取少量废液于试管中,滴入几滴酚 酞溶液 ②另取少量废液于试管中,滴人几滴产生白色沉淀 氯化钡溶液 【反思与评价】
小芳认为实验操作②得出的结论不成立,这是因为只要存在硫酸根离子,加入氯化钡溶液就能够产生白色沉淀硫酸钡;
为了证明猜想Ⅱ成立,可以向废液中分别加入少量的以下试剂氧化铜粉末(氧化铜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溶液变成蓝色),碳酸氢钠溶液(碳酸氢钠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产生气泡),锌粒(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产生气泡)。 故填:ACD。
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
稀硫酸和氧化铜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和碳酸氢钠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和锌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
11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