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国开(中央电大)行管本科《公共政策概论》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说明:试卷号:1183。
考试手段及成绩:形考手段为纸质(比例30%),终考手段纸质(比例70%)。 一、单项选择题
1.“政策科学”的概念是由美国政治学家(C)最早提出的。 A.伊斯顿 B.西蒙 C.拉斯韦尔 D.史密斯
2.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对公共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等活动有影响或试图施加影响的个人、团体或组织是指(A) A.公共政策主体 B.公共政策客体 C.非官方决策主体 D.执政党
3.成本效益分析以(A)为测量标准。 A.货币价值 B.公众的满意度 C.领导的满意度 D.环境影响度
4.政策评估工作的基础和起点是(A)。 A.评估准备 B.评估实施 C.评估总结 D.评估完成
5.本特利和杜鲁门在分析美国政府过程中以利益集团为分析单位所使用的(B)莫定了现代意义上的利益分析法。
A.经济学分析法 B利益主体分析法 C.轮理学分析族 D.政治学分析法 二、多项选择题
6.影响政策目标群体态度取向的主观因素主要体现在(ABCD)。 A.政策目标群体的利益需求
B.政策目标群体对政策的理解程度 C.政策目标群体对政策的认知程度 D.政策目标群体对政策的参与程度
7.美国学者詹姆斯·E·安德森提出的推动社会问题加速进入政策议程的触发机制包括(ABCD)。 A.政治领导者 B.危机事件 C.抗议活动 D.传媒曝光
8.信息沟通机制包括(ABC)。 A.信息的下行 B.信息的上行 C.信息的平行 D.信息的搜集
9.政府利益的表现形式(ABC)。
1
A.政府工作人员的个人利益
B.地方利益、部门利益等小集团利益 C.整个政府的机构利益 D.领导的个人利益
10.公共政策政治学分析模型主要包括(BC)。 A.多源流分析模型 B.精英分析模型 C.集团分析模型 D.政策执行博弈模型 三、名词解释
11.利益集团:它代表成员的利益,履行团体利益聚合功能。一个国家的政治民主程度、经济文化水平、利益分配状况等会影响利益集团的发展状况、活动方式和作用大小。利益集团的财力资源、社会地位、组成方式、团体规模、凝聚程度、领导技巧、成员素质、竞争性组织是否存在等因素都会影响一个国家的公共政策行为。
12.公共政策客体:是指公共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包括公共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目标群体)两个方面。一方面,公共政策的直接客体是社会问题,公共政策的制定是围绕着社会问题展开的,只有首先界定好社会问题,才有可能制定良好的公共政策。另一方面,公共政策是通过调整和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来达成政策目标的,社会成员或目标群体则构成了公共政策的间接客体。
13.政策环境:可以视为处于特定公共政策系统边界之外,能够对该系统的存在,运行与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系统外部各种因素的总和。
14.补贴:是指由政府或由政府指令的个人,公司或组织给予其他个人、公司和组织的各种形式的财政转移。转移的目的是资助一项预期的活动,从而影响社会行为主体对不同备选方案成本与收益的估计。 四、简答题
15.公共政策在美国诞生的现实条件。
答:(1)第一个因素是普遍流行的行为主义方法。
(2)第二个因素是日益加剧的社会问题。 (3)第三个因素是接受政策替代方案的文化。 16.政策方案规划的特性。
答:(1)政策方案规划的目标导向。
(2)政策方案规划的变革取向。 (3)政策方案规划的选择取向。 (4)政策方案规划的理性取向。 (5)政策方案规划的群体取向。 17.政策执行过程的阶段
答:(1)政策执行的准备阶段,包括进行政策宜传、加强政策认知、制订执行计划、进行物质准备和做好组织准备等活动环节。
(2)政策执行的实施阶段,包括政策实验、全面推广、指挥协调和监督控制等活动环节。 (3)政策执行的总结阶段,包括政策执行效果评估追踪决策等活动环节。 五、论述题
18.试分析我国现阶段应用利益分析方法的社会基础。 答:(1)改革开放前:整体性利益结构、一元化利益格局
从1949年到1979年的三十年间,中国社会的利益结构表现出高度的整体性。或者说,是种一元化的利益格局。其基本特征是:在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的关系上,盲目追求“一大二公”的经济所有制,片面强调个人利益(包括局部的利益)服从于整体的利益,个人利益处于一种被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吞噬的状态中;个人利益主要来自于国家和集体的分配,利益获取方式单一,标准趋同,个人之间在利益分配上保持平均化。
(2)改革开放后:利益分化的时代改革开放的所有的方针、政策和措施所产生的效应,主要表现在
2
两个方面:
一是利益源泉的多元化。由于多种经济成分的存在,已经改变了过去只有公有制这个唯的利益源泉的状况,形成了多种利益源泉。
二是使得原来压抑、控制人们追求利益的力量变得松弛了。
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