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线如图所示:①②
已知:RCHOR′代表烃基)
RCH(OH)COOH;RCOOHRCClORCOOR′(R、
(1)A的含氧官能团的名称是 .
(2)A在催化剂作用下可与H2反应生成B.该反应的反应类型是 . (3)酯类化合物C的分子式是C15H14O3,其结构简式是 . (
4
)
A
发
生
银
镜
反
应
的
化.
(5)扁桃酸(
)有多种同分异构体.属于甲酸酯且含酚羟基的
学
方
程
式
是
同分异构体共有 种,写出其中一种含亚甲基(﹣CH2﹣)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
(6)F与M合成高分子树脂的化学方程式是 .
(7)N在NaOH溶液中发生水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第5页(共21页)
2010年北京市高考化学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满分42分)
1.(6分)(2010?北京)下列有关钢铁腐蚀与防护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钢管与电源正极连接,钢管可被保护
B.铁遇冷浓硝酸表面钝化,可保护内部不被腐蚀 C.钢管与铜管露天堆放在一起时,钢管不易被腐蚀 D.钢铁发生析氢腐蚀时,负极反应是Fe﹣3e﹣═Fe3+
【分析】A.用电解原理保护金属时,金属应作电解池阴极; B.常温下,铁和浓硝酸发生钝化现象而阻止进一步反应; C.构成原电池负极的金属易被腐蚀;
D.钢铁发生析氢腐蚀时,负极上铁失电子生成亚铁离子.
【解答】解:A.用电解原理保护金属时,金属应作电解池阴极,应该与原电池负极连接,故A错误;
B.常温下,铁和浓硝酸反应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薄膜而阻止了进一步反应,所以可以保护内部金属不被腐蚀,故B正确;
C.钢管、铜管和雨水能构成原电池,铁作原电池负极而容易被腐蚀,故C错误; D.钢铁发生析氢腐蚀时,负极反应是Fe﹣2e﹣═Fe2+,故D错误; 故选B.
2.(6分)(2010?北京)下列物质与常用危险化学品的类别不对应的是( ) A.H2SO4、NaOH﹣﹣腐蚀品
B.CH4、C2H4﹣﹣易燃液体
C.CaC2、Na﹣﹣遇湿易燃物品 D.KMnO4、K2CrO7﹣﹣氧化剂 【分析】A.H2SO4、NaOH有强腐蚀性; B.CH4、C2H4是气体且具有可燃性; C.CaC2、Na能与水反应产生易燃气体; D.KMnO4、K2Cr2O7有强氧化性.
【解答】解:A.H2SO4、NaOH有强腐蚀性,是腐蚀品,故A正确;
第6页(共21页)
B.CH4、C2H4是气体,不是易燃液体,故B错误;
C.CaC2、Na能与水反应产生易燃气体,是遇湿易燃物品,故C正确; D.KMnO4、K2Cr2O7有强氧化性,是氧化剂,故D正确. 故选B.
3.(6分)(2010?北京)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的结构中含有酯基
B.顺﹣2﹣丁烯和反﹣2﹣丁烯的加氢产物不同 C.1mol葡萄糖可水解生成2mol乳酸(C3H6O3) D.脂肪和蛋白质都是能发生水解反应的高分子化合物
【分析】A.为的缩聚产物;
B.因为加氢后双键变为单键,单键是一样的; C.葡萄糖不能水解; D.脂肪不是高分子化合物.
【解答】解:A.为分子间发生缩聚反应的产
物,链节中含有酯基,故A正确;
B.因为加氢后双键变为单键,单键可以旋转,双键不能旋转,所以单键是一样的,顺﹣2﹣丁烯和反﹣2﹣丁烯的加氢产物均为丁烷,故B错误; C.葡萄糖为单糖,不能发生水解反应,故C错误;
D.蛋白质为高分子化合物,但油脂不是高分子化合物,故D错误. 故选A.
4.(6分)(2010?北京)用如图所示实验装置(夹持仪器已略去)探究铜丝与过量浓硫酸的反应.下列实验不合理的是( )
第7页(共21页)
A.上下移动①中铜丝可控制SO2的量 B.②中选用品红溶液验证SO2的生成 C.③中选用NaOH溶液吸收多余的SO2 D.为确认CuS04生成,向①中加水,观察颜色
【分析】A.在加热的条件下,当铜丝与浓硫酸接触时才能反应; B.品红能被二氧化硫漂白,根据SO2的漂白性分析; C.SO2为酸性氧化物,可与碱发生反应;
D.不应将水加入过量的浓硫酸中,否则易产生暴沸现象. 【解答】解:
A.在加热的条件下,当铜丝与浓硫酸接触时才能反应,当往上抽动铜丝时,铜丝与硫酸不接触,反应停止,故可通过上下移动①中铜丝可控制SO2的量,故A正确;
B.SO2具有漂白性,品红能被二氧化硫漂白,可用品红溶液验证SO2的生成,故B正确;
C.SO2为酸性气体,具有污染性,可与碱发生反应,生成亚硫酸钠和水,可用NaOH溶液吸收多余的SO2,故C正确; D.铜与浓硫酸的反应Cu+2H2SO4
CuSO4+SO2↑+2H2O,实验中,铜丝与
过量浓硫酸的反应生成是硫酸铜,试管中含有大量水,不会生成白色固体,CuSO4溶液呈蓝色,为确认CuS04生成,应用胶头滴管将试管1中的液体取出少量,滴入水中,观察溶液颜色,若溶液显蓝色,证明有硫酸铜生成,反之则无,而不应将水加入过量的浓硫酸中,否则易产生暴沸现象,故D错误; 故选D.
5.(6分)(2010?北京)下列解释实验事实的方程式不正确的是( )
第8页(共21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