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论文: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9 15:57:43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从教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想到的

前郭县蒙古族中学 王平

摘要:诗歌是诗人将自己的所见所思用文字来表达情感的文体。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要想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旨,首先就要进入到诗人所描绘的情景中。

关键词:情感,情境,主旨,知人论世,意象,吟唱

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历史悠久。如果从《诗经》算起,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古人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成诗歌。这些诗歌已经流传了千百年。那么,我们如何穿越时空去理解那些诗歌的内容和主旨呢?今天,我就简单谈谈我的看法,该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一、 创设情境

诗歌是诗人将自己的所见所思用文字来表达情感的文体。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要想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旨,首先就要进入到诗人所描绘的情景中。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造情境,把学生引进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中。对此,我有三方面看法:

1、导语创设情境

正式讲课前,教师可以播放与本课相关的音乐或者视频,来营造课堂气氛,调整和调动学生的心理情绪,为学习本课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比如在讲授唐朝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时,可以先让学生欣

赏一段琵琶演奏,进入到琵琶曲形成的优美情境中,也可以讲一段故事,把白居易的经历融入其中,让学生首先了解了白居易,进而产生更大的兴趣。这样在听觉上给学生提供的形象,直接而鲜明,很快便能调动起学生的情绪,使他们进入一种特定的心理状态,在进行下一环节的学习时就会较为自然顺畅。

2、深入介绍作者

孟子在《孟子·万章下》中提到“知人论世”,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这就是孟子所谓的“知人论世”。因而在介绍作者时,不是流水账似地叙述一遍他的生平经历,而是要通过介绍他的生平展现出他的精神世界,包括思想感情和个性气质。目的是带领学生进入作者的精神状态,以作家独特的心理品质吸引和打动学生,使他们与作家产生心灵上的共鸣,这对理解和欣赏作品无疑能起到一个必要的心理铺垫作用。首先,要尽量利用现存的各种史传资料和后人评述,全面把握作者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然后要考虑到诗人一生的思想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写于不同时期、地点的作品,也会呈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和旨趣;另外,古代诗人尤其是一些大家的作品,往往还反映了那个特定时代的社会风气和时代精神。我们要深入欣赏和把握其作品的内容和旨趣,最好还要全面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宗教、风俗等背景知识。

3、有感情的吟诵

在学生对作家、背景资料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教师应有感情

地示范朗读诗歌,用声音把学生引入到诗歌的情境中,让学生也产生要诵读的冲动,这个时候,教师一定要把握时机,适时引导,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正是这个道理。

二、 深入探究文本

诗歌鉴赏终究要依据文本阅读,脱离了这个去鉴赏诗歌无疑是自说自话,毫无依据,就更谈不上对诗人和作品的理解了。这样,理解诗的字词含义就重要起来。我们来看一看杜甫的《旅夜抒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首联写独身客舟的孤寂。颔联写景开阔,联系尾联,我们可以想象出景象的广大,诗人以沙鸥自比,说自己的渺小。再联系颈联议论句,就能够感悟到诗歌中抒发的旅夜伤怀漂泊的情感。再看孟浩然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孟浩然虽然是山水田园诗人,但他并不是甘于隐居的人。本诗从雄阔的景象入手,接着说身处圣明之世,却闲居而无所作为,实为耻辱。可是虽有报国之志,怎奈无人提携,面对为官之人,只能徒增羡慕而已,所以他说“徒有羡鱼情”。显然,言外之意是希望得到张丞相的援引。如果教师不带领学生理解“舟楫”、“ 垂钓”、“羡鱼”等词真正的用意,这首诗便很难读懂。除了以上的例子,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对意象的理解,如果条件允许,最好能把一些重要的意象知识打印下来发给学生,并辅以一些诗歌来鉴赏。比如,通常诗歌中出现的“柳”这一意象,就不

仅仅是指一棵柳树,而含有“送别”之意。这是因为从汉代开始民间就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影响到诗文创作,就使得“柳”这一名词产生了一种物质属性之外的文化意味。例如,相传为李白所作《忆秦娥·箫声咽》词中有“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之语,以年年如故的灞陵柳色概括了人生代代无穷已的离别感伤之情。学生对意象有了深入的理解,让学生再一次对作品进行欣赏,就会有新的、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样就更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歌的主旨。

三、 反复吟唱,品味

诗歌是有节奏感的,读起来韵律十足。古代人在创作的时候,有了灵感,情感就随着吟咏自然而然的流淌而出。而今人在学习这些诗歌的时候,在把握作品的知识基础上,吟诵无疑将成为最好的理解诗歌的行为。如清代的曾国藩在指导儿子学习古典诗文时就强调了朗诵和吟咏的重要性:“读者如四书、《诗》《书》《易经》《左传》《昭明文选》,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我也曾在家里高声朗读课文,发现,即使是比较枯燥的文章,大声读出来却别有意味,眼睛看,高声朗读,视觉和听见两方面都利用起来,非常有利于理解文章,更何况是需要反复吟唱的古代诗歌呢?

诗歌的鉴赏能力对于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能够提高审美能力、陶冶人文素养,虽然学生生活经验不同、艺术经验不同、思想水平不同、艺术灵感的差异,他们在同一首诗中发现的世界也不完全相同。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要结合诗歌教学

的特点,立足诗歌文本,注重方法,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以我们教师最大的能力来培养和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最后,我想说,虽然我进行语文的教学不过是短短五年时间,但我仍激情澎湃,我会以我最大的努力,努力把语文这一最能反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学科教好,尤其是把古典诗歌的鉴赏更好的教授给学生们。

参考:

1、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225. 2、胡应麟.诗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63. 3、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一(第19册)[M].长沙:岳麓书社,1985.406.

论文: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8iw3p96t3b3gyk61842y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