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
1.D 2.D
3.A 解析:D.有水时,水是溶剂。 4. B
5. C 解析:水和生石灰反应放热,试管①中压强增大,试管②中导管口会有气泡冒出;稀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试管①中压强增大,试管②中导管口会有气泡冒出;硝酸铵溶于水吸热,试管①中压强减小,试管②中导管口不会有气泡冒出;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反应生成氧气,试管①中压强增大,试管②中导管口会有气泡冒出。
6. C 解析:因为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 g,即在20 ℃时,100 g水中溶解36 g氯化钠达到饱和状态,则该温度下36 g氯化钠不能完全溶解在64 g水中,所得溶液为饱和溶液,故A选项正确;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且钠离子和氯离子的个数比为1∶1,所以在氯化钠溶液中,钠离子和氯离子的个数一定相等,故B选项正确;因为36 g的氯化钠固体不能完全溶解在64 g水中,因此所得溶液的质量小于100 g,故C选项错误;根据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 g,则饱和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为36 g∶100 g=9∶25,故D选项正确。 7. B 解析:实验1将100 mL氯化钠饱和溶液转移50 mL到乙烧杯,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溶解度只和温度有关,温度不变,溶解度不变;实验2中甲为向饱和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水,则变成不饱和溶液;实验2中乙向饱和氯化钠溶液中加入5 g氯化钠,加入的氯化钠不溶解,溶质质量不变,所以实验2后,甲、乙中溶液所含溶质质量相等。
8. D 解析:①由溶解度曲线可知,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先增大后减小;②由溶解度曲线可知,40 ℃时甲的溶解度最大,所以使甲的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可用加热升温、冷却降温和蒸发溶剂三种方法;③由曲线可知,20 ℃时,乙的溶解度为36 g,125 g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乙溶液中含溶质25 g,溶剂为100 g,最多能再溶解11 g乙固体,所以加入15 g乙固体并振荡,有固体不溶解;④由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知,将相同质量的甲和乙的饱和溶液分别从40 ℃降温至10 ℃,甲析出晶体的质量大
9.C 解析:托盘天平需经调零后再称取氯化钠固体;称量时托盘天平指针偏左,说明药品质量大于砝码质量,应减少药品;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配制50 g溶质质量分数为15 %的氯化钠溶液,需氯化钠的质量为50 g×15 %=7.5 g,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所需溶剂的质量为50 g-7.5 g=42.5 g(合42.5 mL),应用规格为50 mL的量筒量取水的体积;把配制好的氯化钠溶液倒入刚用蒸馏水润洗过的试剂瓶中,相当于稀释了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10. B 解析:根据图示可知,配制50 g质量分数5%的硝酸钾溶液时,实际所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5%。若硝酸钾固体中含有水分,则实际所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小于5%;若量筒量取水时俯视刻度线,则量取的水体积偏小,所配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大;若硝酸钾固体溶解前所用的烧杯内有水,则所配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配好的溶液装瓶时部分液体洒落到试剂瓶外,不影响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11.B 解析:B.碳酸氢钠灼烧时受热分解,得不到相应的晶体。C.20℃时饱和碳酸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约为
17.8%,有晶体析出。D.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a2CO3+CO2+H2O==2NaHCO3,每106份质量的Na2CO3反应生成168份质量的NaHCO3,溶质质量增大而溶解度减小,因此生成的NaHCO3会部分析出。
12. D 解析:比较物质溶解度大小需指明具体的温度,否则无法比较;将a的饱和溶液由t2 ℃降温到t1 ℃,一定有晶体析出;t2 ℃时a的溶解度为50 g,该温度下,50 g水中溶解25 g a达饱和,所得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
数为×100%≈33. 3%;c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增大,c的饱和溶液由t2 ℃降温到t1 ℃,溶液变为不饱和
溶液,该过程中溶质质量和溶剂质量均未变,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13. (1)Ca(OH)2 H2O (2)C2H5OH H2O (3)I2 C2H5OH (4)ZnSO4 H2O 14. 饱和状态 食盐晶体 蒸发溶剂 晶体 冷却热饱和溶液 饱和 15.(1)NH4Cl (2)136.6 (3)26.5%
解析:(1)从表中提供的数据可知,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是氯化铵,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2)4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6 g,100 g水中最多溶解36.6 g氯化钠,将 40.6 g NaCl加入到 100 g 水
中,充分搅拌能溶解36.6 g NaCl,溶液的质量为136.6 g。(3)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100%,故20 ℃
时,NaCl 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0%≈26.5%。
16.(1)> (2)44.4 (3)甲 (4) B 解析:(4)烧杯②中的溶液在图一中可表示为c点;“某一步操作”后溶液恰好饱和且溶液质量不变,说明这个操作只改变了温度,没有蒸发溶剂或者添加溶质,故烧杯③中的溶液在图一中可表示为a点。
17.(1)量筒 (2)7.5 42.5 (3)左 (4)加快氯化钠固体的溶解 (5) AB (6)100
解析:(5)A.如果砝码放反,则有两种情况:①未使用游码则质量不变;②若使用游码则质量偏小,且实际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质量。B.偏小。C.固体未完全溶解时溅出的液体浓度一定小于最终配得的溶液浓度,即溅出这一过程中损失的溶剂多、溶质少,因此最终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大。D.无影响。 18.(1)NH4Cl (2)136.6 (3)26.5%
解析:(1)从表中提供的数据可知,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是氯化铵,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2)4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6 g,100 g水中最多溶解36.6 g氯化钠,将 40.6 g NaCl加入到 100 g 水
中,充分搅拌能溶解36.6 g NaCl,溶液的质量为136.6 g。(3)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100%,故20 ℃
时,NaCl 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0%≈26.5%。
19.解:(1)60℃时,使一瓶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除了添加溶质外,还可以采取方法的是恒温蒸发溶剂。
(2)设需加水的质量为x,根据加水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可得:300g×40%=(300g+x)×30%, 解得x=100g。
答:需加水的质量为100g。
20.(1)解:设需要浓盐酸的体积为V则:V×1.18g/cm×37%=800g×10%,解得V=183.2mL;
加水的质量为800g﹣1.18g/cm×183.2mL=583.8g,水的密度是1g/mL,需加水的体积为583.8g÷1g?mL=583.8mL。
②设最终所得溶液中氯化钙的质量为x,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y,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111 44 10g x y 100:10g=111:x=44Y x=11.1g,y=4.4g,
最终所得溶液中氯化钙的质量分数是:11.1g/(10g+80g-4.4g)×100%=13.0%, 答:最终所得溶液中氯化钙的质量分数为13.0%。
3
﹣1
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