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测试试题一
一、名词解释(20分)
1.活断层:指目前正在活动着的断层或近期有过活动且不久的将来可能会重新发生活 动的断层(即潜在活断层)。
2.砂土液化:饱水砂土在地震、动力荷载或其它物理作用下,受到强烈振动而丧失抗剪强度,使砂粒处于悬浮状态,致使地基失效的作用或现象。
3.混合溶蚀效应:不同成分或不同温度的水混合后,其溶蚀能力有所增强的效应。
4.卓越周期: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时,经过各种不同性质的界面时,由于多次反射、折射,将出现不同周期的地震波,而土体对于不同的地震波有选择放大的作用,某种岩土体总是对某种周期的波选择放大得突出、明显,这种被选择放大的波的周期即称为该岩土体的卓越周期。
5.工程地质条件:与工程建筑物有关的地质条件的综合,包括:岩土类型及其工程性质、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工程动力地质作用、天然建筑材料六个方面。
二、填空题(20分)
1.活断层的活动方式有地震断层(粘滑型)和蠕变断层(蠕滑型)
2.工程地质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有自然历史分析法、数学力学分析法、\\工程地质类比法\\
和\\模型模拟实验法\\
3.斜坡变形的形式较多,主要有\\拉裂(回弹)\\蠕滑\\弯曲倾倒 三种
4.按滑坡动力学性质分类,可分为 推落式 平推式 、 牵引式 性所多余的约束。
三、判断题(共20分,每题4分): 全错
1.水库蓄水前,河间地块存在地下分水岭,蓄水后将不会产生库水向邻谷的渗漏。
2.斜坡变形的结果将导致斜坡的破坏。
3.在岩土体稳定性评价中,由于边界条件、荷载条件、岩土体强度等难以精确确定,通常在设计上考虑上述因素及建筑物重要性而综合确定一经验值,此即稳定性系数。
4.地震烈度是衡量地震本身大小的尺度,由地震所释放出来的能量大小来确定。
5.用标准贯入试验判定砂土液化时,若某一土层的实际贯入击数大于临界贯入击数,则该土层液化。
四、问答题(40分) 1.识别滑坡的标志有:
(1)地形地貌方面:滑坡形态特征、阶地、夷平面高程对比
(2)地质构造方面:滑体上产生小型褶曲和断裂现象滑体结构松散、破碎
(3)水文地质方面:结构破碎→ 透水性增高→ 地下水径流条件改变→ 滑体表面出现积水洼地或湿地,泉的出现
(4)植被方面:马刀树、醉汉林 (5)滑动面的鉴别 勘探:钻探
变形监测:钻孔倾斜仪
2.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对震害的影响有如下几个方面: (1)岩土类型及性质: 软土>硬土,土体>基岩 松散沉积物厚度越大,震害越大
土层结构对震害的影响:软弱土层埋藏愈浅、厚度愈大,震害愈大。 (2)地质构造
离发震断裂越近,震害越大,上盘尤重于下盘。 (3)地形地貌
突出、孤立地形震害较低洼、沟谷平坦地区震害大 (4)水文地质条件
地下水埋深越小,震害越大。
3.识别活断层的标志有: (1)地质方面: 地表最新沉积物的错断 活断层带物质结构松散
伴有地震现象的活断层,地表出现断层陡坎和地裂缝 (2)地貌方面
断崖:活断层两侧往往是截然不同的地貌单元直接相接的部位 水系:对于走滑型断层
①一系列的水系河谷向同一方向同步移错 ②主干断裂控制主干河道的走向 不良地质现象呈线形密集分布
4.简述新构造运动对岩溶发育的影响。
地壳运动的性质、幅度、速度和波及范围,控制着水循环交替条件及其变化趋势,从而控制着岩溶发育的类型、规模、速度、空间分布及岩溶作用的变化趋势。 新构造运动的基本形式有三种:
(1)上升期:侵蚀基准面相对下降,地下水位逐渐下降,侧向岩溶不发育,规模小而少见,分带现象明显,以垂直形态的岩溶为主。
(2)平稳期:侵蚀基准面相对稳定,溶蚀作用充分进行,分带现象明显,侧向岩溶规模大,岩溶地貌较明显典型。
(3)下降期:常形成覆盖型岩溶,地下水循环条件变差,岩溶作用受到抑制或停止。 从更长的地质历史时期来看:
(1)间歇性上升:上升→稳定→再上升→再稳定 形成水平溶洞成层分布,高程与阶地相对应。 (2)振荡升降:岩溶作用由弱到强,由强到弱反复进行 以垂直形态的岩溶为主,水平溶洞规模不大,而且成层性不明显。 (3)间歇性下降:下降 稳定 再下降 再稳定
岩溶多被埋于地下,规模不大,但具成层性,洞穴中有松散物充填。
从层状洞穴的分布情况及充填物的性质,可查明岩溶发育特点及形成的相对年代。
综合测试试题二
一、名词解释(共20分,每题5分)
1.砂土液化:饱水砂土在地震、动力荷载或其它物理作用下,受到强烈振动而丧失抗剪强度,使砂粒处于悬浮状态,致使地基失效的作用或现象。
2.混合溶蚀效应:不同成分或不同温度的水混合后,其溶蚀能力有所增强的效应。
3.卓越周期: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时,经过各种不同性质的界面时,由于多次反射、折射,将出现不同周期的地震波,而土体对于不同的地震波有选择放大的作用,某种岩土体总是对某种周期的波选择放大得突出、明显,这种被选择放大的波的周期即称为该岩土体的卓越周期。 4.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建筑物与工程地质条件之间所存在的矛盾或问题。
问答题(40分)
1.识别滑坡的标志有: (1)地形地貌方面
滑坡形态特征、阶地、夷平面高程对比 (2)地质构造方面
滑体上产生小型褶曲和断裂现象 滑体结构松散、破碎 (3)水文地质方面
结构破碎 →透水性增高→ 地下水径流条件改变→滑体表面出现积水洼地或湿地,泉的出现 (4)植被方面 马刀树、醉汉林 (5)滑动面的鉴别 勘探:钻探
变形监测:钻孔倾斜仪
2.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对震害的影响有如下几个方面: (1)岩土类型及性质 软土>硬土,土体>基岩 松散沉积物厚度越大,震害越大
土层结构对震害的影响:软弱土层埋藏愈浅、厚度愈大,震害愈大。 (2)地质构造
离发震断裂越近,震害越大,上盘尤重于下盘。 (3)地形地貌
突出、孤立地形震害较低洼、沟谷平坦地区震害大 (4)水文地质条件 地下水埋深越小,震害越大。
3.识别活断层的标志有: (1)地质方面: 地表最新沉积物的错断 活断层带物质结构松散
伴有地震现象的活断层,地表出现断层陡坎和地裂缝 (2)地貌方面
断崖:活断层两侧往往是截然不同的地貌单元直接相接的部位 水系:对于走滑型断层
①一系列的水系河谷向同一方向同步移错 ②主干断裂控制主干河道的走向 不良地质现象呈线形密集分布
4. 简述斜坡中应力分布特点:
(1)斜坡周围主应力迹线发生明显偏转: 愈接近临空面,最大主应力交,向坡内逐渐恢复到原始状态。
(2)坡脚附近形成最大剪应力增高带,往往产生与坡面或坡底面平行的压致拉裂面。
(3)在坡顶面和坡面的某些部位,坡面的径向应力和坡顶面的切向力可转化为拉应力,形成张力带,易形成与坡面平行的拉裂面。
(4)与主应力迹线偏转相联系,坡体内最大剪应力迹线由原来的直线变成近似圆弧线,弧的下凹方向朝着临空方向。
(5)坡面处由于侧向压力趋于零,实际上处于两向受力状态,而向坡内逐渐变为三向受力状态。
愈接近平行于临空面,
与之正
1.地震烈度:地面震动强烈程度,受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小、震源深度、震中距、震域介质条件的影响。震源深度和震中距越小,地震烈度越大。
2.工程地质类比法:将已有建筑物的工程地质问题评价的结果和经验运用到工程地质条件与之相似的同类建筑物中。
3.临界水力梯度:岩土体在渗流作用下,呈悬浮状态,发生渗透变形时的渗流水力梯度。
4.活断层:指目前正在活动着的断层或近期有过活动且不久的将来可能会重新发生活动的断层(即潜在活断层)。
5.砂土液化:饱水砂土在地震、动力荷载或其它物理作用下,受到强烈振动而丧失抗剪强度,使砂粒处于悬浮状态,致使地基失效的作用或现象。
6.混合溶蚀效应:不同成分或不同温度的水混合后,其溶蚀能力有所增强的效应。
二、判断题(每题2分) 错对对错 对错错错
1.野外鉴别走滑型活断层最好的地貌标志是河流沟谷的同步错移。
2.同一烈度震害区,对于同一建筑来说,以土层为地基的建筑一定比以基岩为地基的建筑损害程度大。
3.砂土相对密度愈低,愈易产生地震液化。 4.斜坡形成后,在坡顶处形成剪应力集中带。
5.砂土的渗透系数越大,产生管涌的临界水力梯度越小。
6.深层岩溶是原来在地表附近形成的岩溶由于地壳下降运动而埋藏到地下深部的。
7.水库蓄水前,只要河间地块存在分水岭,蓄水后就不会产生库水向邻谷渗漏。
8.在岩土体稳定性评价中,由于边界条件、荷载条件、岩土体强度等难以精确确定,通常在设计上考虑上述因素及建筑物重要性而综合确定一经验值,此即稳定性系数。 三、选择题(每题3分)
1.活断层的活动方式有()和()两种。 AC A.粘滑 B.拉裂 C.蠕滑 D.压缩 2.地震效应分()、()和斜坡破坏效应。 AB A.地面振动效应 B.地面破坏效应 C.地面破裂效应 D.地基效应
3.某坝基下游渗出口为粉细砂土,土的细粒含量η和不均匀系数Cu在()条件下,可能产生流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