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词语。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3.了解比喻修辞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文意。2.体会比喻说理的妙处。3.理解作者的高尚情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以作者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和崇高的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
1.理解“雄健精神”的含义及作者高尚的情怀。2.揣摩比喻说理的妙处。 3.理解作者所说的“在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的“趣味”,理解作者的情怀。 4.联系生活,正确感悟雄健精神对我们的现实意义。 三、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好多媒体课件或小黑板。
学生:课前搜集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四、课时教学内容
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人物性格,体会文章主题; 2.品味文章独特的语言。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多媒体播放黄河曲折回环,冲出山峡后浩浩荡荡,一泻万里的影像,然后定格李大钊的画像)。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了光未然先生的《黄河颂》。今天,我们来学习李大钊先生写的《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再次感受我们中华民族雄健的精神。 二、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默读课文,自查工具书,掌握生僻字词的字音词义。 教师用多媒体显示: (1)重点字音 泻(xiè) 叠(dié) 峻(jùn) 抑(yì) 浊(zhuó) (2)重点词义 ①逼狭:非常狭窄、艰难。②老于:富有经验的。 ③阻抑:阻碍、抑制。④亦复如是:也是如此。 ⑤一泻万里:形容江河水流迅速。 2.朗读训练。 (1)学生自由朗读两遍。 (2)学生推荐两位优秀代表朗读课文。 (3)教师点评后,领导学生齐声朗读。 3.在朗读的基础上,尝试概括每一段的意思,学生自由发言,相互评议后明确: (1)历史的道路崎岖不平,艰难境界必须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冲过去。 (2)民族生命的进程,和长江大河一样并不总是坦途。 (3)人类生活像旅行一样,越是崎岖险境,越能感到冒险的美趣。 (4)中华民族现在的进程就是一段险路,只有雄健的精神才能感觉到它壮美的趣个人体会 教后反思 味。 (5)我们要拿出雄健的精神,在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这是人生至趣。 三、整体感悟文意 1.当时,中华民族的进程面临着怎样艰难的境界? (1)学生简介创作背景。 (2)从文中挑选词语加以形容。 2.“国运艰难”,我们怎样才能克服? 3.“雄健的精神”具体指怎样的精神? 4.本文说理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5.这篇文章第二、三两段说到两种境界,语意的重点在哪一方面?第三段同第二段相比,语意的重点又有什么不同? 学生思考、交流后明确: 1.(1)写作背景参见练习册边文。 (2)回环曲折、崎岖险阻。 2.应该拿出雄健的精神。 3.“雄健的精神”,也就是我们的民族精神,像扬子江及黄河“遇见沙漠、遇见山峡都是浩浩荡荡地往前流过去,以成其浊流滚滚、一泻万里的魄势”一样的精神,也即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精神。 4.比喻说理。 5.第二段语意的重点是逼狭险峻的境界,第三段语意重点是崎岖的境界。第三段同第二段相比,语意的重点推进了一步。第二段说两种境界,第三段则说两种境界有两种乐趣,走到崎岖的境界,置身奇绝壮绝的境界,有冒险的奇趣美趣。 四、合作探究,深入体会 1.体会比喻说理的妙处: (1)指出文中用了哪些比喻。 (2)从语言、说理、抒情等方面揣摩比喻说理的妙处。 2.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趣味”? 3.本文是如何将“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精神”联系起来的?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共同探究,明确: 多媒体显示: 1. 2.课文中提到,“一种冒险的美趣”,“奇趣横生”,“一种壮美的趣味”,“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这种种趣味,其实都是经历艰难险阻以后的趣味,是一种快乐、一种幸福。这是作者的幸福观,体现了他甘愿为国奉献的爱国情感和革命乐观主义情怀。 3.文章先谈“民族生命的进程”和“人类在历史上的生活”,再谈到“中华民族现在所逢的史路”。这有两层意思,一层是说,中华民族现在正逢崎岖险阻,她让奋斗者有机会领略奇绝的景致,“感到一种壮美的趣味”;另一层是说,这种“壮美的趣味”,“没有雄健的精神是不能够感觉到的”。在这里,把“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精神”联系起来,点出了题目 。 五、感情朗读 学生已对文章的内容及作者的情怀有了较深的理解,就可以读出感情,既能巩固对文意的理解,又能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六、师生齐读李大钊的名言,缅怀先烈,结束本课 多媒体显示: 人生的目的,在于发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为发展生命而必须牺牲生命的时候,因为平凡的发展,有时远不如壮烈的牺牲足以延长生命的音响和光华。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命,常在壮烈的牺牲中。 ——李大钊 六、板书设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