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诊疗方案
定义
优势病种名称 科 室: 内一科 咳嗽 制定时间:2010年12月 咳 嗽(2010年)
六淫外邪侵袭肺系,或脏腑功能失调,内伤及肺→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冲击气道,发出咳声或伴有咳痰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症。
释义:有声无痰→咳,有痰无声→嗽,有痰有声→咳嗽
咳嗽的病名首见于《内经》
流行与发病
本病发病率高,据统计慢性咳嗽的发病率为3%~5%,在老年人中的发病率高达10%~15%,尤为寒冷地区发病率更高。 历史沿革 1.病因病机 《内经》对咳嗽的病因、症状、症候分类、病理转归、治疗都有详细论述:(1)病位在肺,《素问﹒宣明五气》篇 :“五气所病:心为噫,肺为咳,肝为语,脾为吞,肾为欠为嚏,胃为气逆,为哕为恐,大肠小肠为泄,下焦溢为水,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胆为怒,是谓五病。” (2)病因:《素问咳论》指出咳嗽是“皮毛先受邪气”,“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强调外邪犯肺或脏腑功能失调,病及于肺,皆能致咳。五脏六腑之咳“皆聚于胃,关于肺”,咳嗽不止于肺,亦不离乎肺。 2.分类
《诸病源候论咳嗽候》有十咳之称:五脏咳、风咳、寒咳、胆咳、厥阴咳等。 《景岳全书》首次把咳嗽分为外感与内伤两大类,论述了外感咳嗽和内伤咳 嗽的病理过程。 3.论治
(1)《景岳全书》强调辨证当以阴阳虚实为纲,外感咳嗽宜“辛温”发散为主,内伤咳嗽宜“甘平养阴”为主的治则。
(2)赵献可《医贯》对咳嗽的治疗提出“治之之法不在于肺,而在于脾,不在于脾,而反归于肾”。肾虚痰泛。
(3)王纶《名医杂著〃论咳嗽证治》:“治法须分新久虚实,新病风寒则散之,火热则清之,湿热则泻之;久病便属虚、属郁,气虚则补气,血虚则补血,兼郁则开郁,滋之、润之、
1
咳嗽诊疗方案 敛之,则治虚治法也。”
(4)虞抟《医学正传》:“欲治咳嗽者,当以治痰为先。治痰者,当以顺气为主,是以南星、半夏顺其痰,而喘咳自愈;枳壳、橘红利其气,而痰饮自降”。
(5)俞昌《医门法律》论述了燥的病机及其伤肺为病而致咳嗽的论治,创立温润、凉润治咳之法。
(6)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风——辛平解之;寒——辛温散之;暑——微辛微凉,苦降甘淡;湿——理肺治胃;火(温热)——甘寒 范围
中医——咳嗽既是具有独立性的证候,又是肺系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本病咳嗽—以咳嗽为主要症状的病症
西医——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等。 病因病机 病因 1.外邪袭肺
(1)外因——六淫(烟尘、异味气体)→口鼻、皮毛→人体→肺气雍遏,失于宣降→咳嗽.(与感冒有关) 以风邪为先导:挟寒—风寒;挟热—风热;挟燥—风燥。根据四时主气的不同,所兼邪气不同。其中“六气皆令人咳,风寒为主”(张景岳),《河间六书〃咳嗽论》:“寒、湿、燥、暑、风、火六气,皆令人咳” 。
(2)内因——起居不慎,寒温失宜,过度疲劳——卫外功能减退、失调 (分一过性、长期性) 2.内邪干肺
脏腑功能失调→病及于肺→咳嗽
(1)他脏有病及肺:①嗜好烟酒→熏灼肺胃;过食辛辣肥甘炙博→痰热;饮食不节,过度劳倦→损伤脾胃→脾失健运→痰湿内生→上渍于肺→咳嗽②情志过激,郁怒伤肝→肝失条达→气郁化火→气火循经上犯于肺→咳嗽
(2)肺脏自病:①肺脏的多种疾病迁延不愈→损伤肺气,灼伤肺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咳嗽;②长期吸烟,损伤肺气,灼伤肺阴, 病机
1.病位——在肺,与肝、脾密切相关,日久及肾
(1)病位在肺——外感、内伤咳嗽,均累及肺脏受病,致肺失宣降而咳嗽。
《景岳全书〃咳嗽》:“咳证虽多,无非肺病”。肺主气,司呼吸,其位最高,为五脏之华盖,
2
咳嗽诊疗方案 肺又开窍于鼻,外合皮毛,故肺最宜受外感、内伤之邪,而肺又为娇脏,不耐寒热,邪侵则肺气不清,失于肃降,迫气上逆而咳。
故咳嗽是内外病邪犯肺,肺脏祛邪外达的一种病理反应。
(2)“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素问〃咳论》)咳嗽的病变脏腑不限于肺,他脏有病及肺亦可导致咳嗽:肝火犯肺,或脾失健运,痰湿蕴肺,皆可致咳嗽。 但其他脏腑所致咳嗽皆须通过肺脏,肺为咳嗽的主脏。
2.基本病机——内外邪气干肺,肺失宣降,肺气上逆。
对于肺要树立肺之宣发,宣中有降;其肃降,降中有宣的辩证思路。
如《灵枢〃决气》:“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示肺宣而后降之理。《素问〃经脉别论》:“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示降中寓宣之机。宣降相因,则气机通畅。不论何因,一旦影响到肺之宣降,气机壅滞,外不能达,内不能降,则咳嗽。
外感咳嗽属实(影响宣),为六淫外邪犯肺,肺气壅遏不宣,清肃之令失常,影响到肺气之出入,因而咳嗽;内伤咳嗽虚实并见(影响降),肝火犯肺,气火炼液为痰,阻碍肺气肃降的功能;脾虚为湿,聚为痰浊,湿痰上渍于肺,影响气机升降;肾气虚弱,即可影响津液之输化,也可影响肺气之升降。 3.病性及病理转归
(1)病性 外感咳嗽——邪实——六淫外邪犯肺,肺气壅遏不畅—病理因素—风、寒、暑、湿、燥、火(风寒为多);外邪不能及时外达—风寒化热、风热化燥、肺热蒸液成痰。 内伤咳嗽——邪实与正虚并见。他脏及肺—多因邪实导致正虚:肝火犯肺→气火耗伤肺津→炼液为痰;痰湿犯肺→脾失健运→水谷之精微化痰浊→上壅于肺,久延肺脾气虚,甚则病及于肾,使肺不主气,肾不纳气,导致咳喘。肺脏自病—多因虚致实:肺阴不足→阴虚火旺→虚火灼津为痰→肺失濡润气逆作咳;肺气亏虚→肃降失司→气不化津,津凝为痰→气逆于上。
(2)病理因素—痰与火。痰—寒痰、热痰;火—实火、虚火。痰与火可互为因果,相互转化:痰浊郁而化热→火;火邪炼液为痰→痰 (3)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可相互影响与转化:
外感咳嗽——迁延失治,邪伤肺气→易反复感邪→咳嗽屡作→肺气益伤→内伤 咳嗽 内伤咳嗽——肺脏有病,卫外不固→感受外邪→引发或加重→外感咳嗽
(4)转归预后: 外感咳嗽——病浅-易治;燥、湿——缠绵(湿邪困脾→脾虚→生痰→痰湿咳嗽;燥邪→伤肺津→肺阴亏耗→阴虚肺燥咳嗽:“燥咳每成痨”)
3
咳嗽诊疗方案 内伤咳嗽——慢性反复发作过程——其病较深-难取速效
痰湿咳嗽之老年患者——病久→肺脾两伤→痰湿寒化为饮→病延及肾→ “寒饮伏肺”、“肺气虚寒” →痰饮咳喘 肺阴亏耗——延误失治→劳损
一般而言,咳嗽的轻重可以反应病邪的微甚,但在某些情况下,因正虚不能祛邪外达,咳虽轻微,但病情却重,应加警惕。
后期——累及于心→肺脾肾俱虚→痰浊、水饮、气滞、血瘀→肺胀 示意图:
风寒------化热
外感 风热(表)------灼津------肺热(里)蒸液为痰 风燥-------伤阴
↑↓ 痰
肝----气火--- / 阴虚
内伤 ↖ 肾(喘)------心不主血(肺胀) \ → 热化-----痰热 ↑ 脾---痰湿----------------气虚→ → 寒化------饮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咳嗽有声,或咳吐痰液。注意分析咳嗽及咯痰的症状特点。
2.外感咳嗽起病急,可伴有寒热等表证;内伤咳嗽每因外感反复发作,病程较长咳而伴喘。
二、相关检查 1.血常规: 血沉: 3.痰培养:确定病源微生物
2.肺部X 线摄片。CT,MRI.纤维支气管镜。 三、 病证鉴别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