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1.B 2.D 3.C 4.B
5.第一问,都是事物的终了和最终阶段。第二问,假借。“冬”由丝线或绳索两端打结表示终了之意,后被假借为最后一个季节“冬季”之意,再表示“终了”之意时就在左半边加“糸”变成另外一个新字“终”来表示它最初的意义。
6.第一问:最初是丝线或绳子两头各打一个结的形状,后变成在原字形下加一个“日”字,接着又变成在原字形下加“冰”字的最初写法,最后演变成今天的“冬”字形。第二问:“冬”最初的终了、贯穿始终之意被借走,以及后来拟声词的意思被“咚”取代,只保留了“冬季”那种清冷、严寒色调的意思。 7.第一问:引用王维的诗句,表达了在冬日看到的自然之景的润泽和生机。 引用王季则的诗句,表达了冬为自然界孕育着生机。
引用吕温的诗句,表明只有经历了严酷的冬天,才能迎来春光明媚,这是冬带给我们的自然之道和处世哲学。同时揭示了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主旨。
第二问:他们对冬有不同的感受,作者用他们的感受层层推进文章的深度,从单纯的景物描写,到韬光养晦的智慧乃至最后哲理的升华,起到以小见大的写作效果,同时也和题目说“冬”相扣,表达作者对冬的独特感受和深刻体悟。使得文章形散神聚,意趣横生。 8.D 9.C 10.A 11.B 12.B
13.(1)这不是所谓拥有国家的爵位,却摒除名利之心,以至于感染家人都忘却了贫寒吧? (2)来拜访的人不论贵贱,只要有酒就招待他们。 (3)但是我对于渊明,哪里只是喜爱他的诗呢? 14.(1)B
(2)(作者站在天津桥上),经夜的雨,将天津桥洗刷得干干净净,没有了泥土和灰尘。雨后初晴,太阳升起,迎接早夏的到来;夕阳西下,惜别最后的春意。
(3)对友人治理洛阳,政绩突出的钦佩赞许。对自己吟诗饮酒,生活悠闲的满足愉悦。面对眼前好风景,作者感到难言的落寞。
15.性本爱丘山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惟有幽人自来去 则刘病日笃 则告诉不许 16.A
17.C 18.D 19.C
20.“群星”,指很多的明星或艺人在一起做同一件事情。俗话说得好,“万夫一力,天下无敌。”做许多事都需要大家一起合作才能做好。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要想成功,就要多合作。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可是将两个人的优点合起来就有无穷的力量,这股力量就是——合作!
21.我站在小溪旁边,能够听到水中鱼儿的声音,身旁是纵横交错的树林,郁郁葱葱,长得非常茂盛,好像在静静地等待白鹤的到来。天上正好有几片闲云在悠悠地漂浮着,可是却难以汇集成雨,只是在贴着那碧绿的山腰,缓缓地飞行,好像在向我招手。 22.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在南方一所大学,有一群学生在校园里成立协会,开荒种地。但有人认为这是不务正业。恕我不敢苟同:养花种菜这种无用之用,更能将青年学子带向诗意和远方。
不可否认,大学生在校园里的首要任务是汲取专业知识,参加实践经历,为将来服务社会,报效国家积蓄力量。蔡元培先生在就任北大校长的仪式上就告诫青年学子“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宗旨当然要抱定,但专业知识的学习,绝非学习生活的全部。
如果学校的学习活动仅仅是知识的学习,那么中小学直至大学里的各项社团活动大可以休矣。学生们完全可以在专业学习的象牙塔里“躲进小楼成一统”,皓首穷经。显然,这样偏执的教育思想,已经无法适应时代潮流了。
但是,为什么会有人质疑这种学习方式呢?质疑者当然也是出于对青年学子的爱护和关心。而这种爱护与关心,又何尝不是急功近利的教育思想导致的短视行为?我们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造就只具备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机器。对于青少年的教育,我们不妨将眼光放得长远些,在鼓励青年学子做好专业学习和专业实践的同时,不妨对他们的课余生活多一点包容。
大学生们养花种菜,当然不是为了谋生,或者训练生活技能,而是为了体验生生活。养花种草,也不可能在从根本上影响到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学生完全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做这些事。养花种草,与大学里的舞蹈、摄影、足球等业余活动一样,是学习生活的有益补充,能培养青年学子的优雅的生活趣味,涵养青年学子的人文情怀。
更为重要的是,很多业余爱好,初看或许并不会产生价值,但它们往往会在悄无声息中塑造着我们的精神、强健着我们的心灵。相对论的创始人爱因斯坦一生酷爱小提琴。但他对音乐的热爱,并不妨害他成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而且,当他在思索遇到困顿时,他会拿起琴弓,用优美和谐的旋律来开启自己的物理思路,点燃自己的思维火花。可见,优雅的趣味爱好,不仅不影响到我们的专业实践,还能启迪专业思维,滋养灵魂。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青年学子在进行专业学习和专业实践的同时,不妨可以培养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大学生们养花种草做“农夫”,在提升动手实践能力、满足兴趣爱好的同时,也将爱与责任注入了精神世
界,这本身就意味着成长,当然也能为专业学习提供更强劲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语文高考模拟试卷含答案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儒家生态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从史料出发。与传统儒家哲学研究有所不同,儒家生态哲学研究的范围更为广泛。过去研究儒家哲学,史料范围一般是《周易》经传、四书系统以及历代哲学家文集等。研究儒家生态哲学。史料范围必须扩展到《尚书》《春秋》及《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国语》《周礼》《仪礼》《札记》、二十四史等。两汉时期除董仲舒、王充外还需扩展到郑玄经学,何休《春秋》公羊学、《白虎通》等。对于宋明时期哲学家如周敦颐、二程、朱熹、王阳明、黄宗羲、戴震、王夫之等,则须从生态的视角作出新的理解。例如,朱熹的“豁然贯通”过去一般被认为是一种神秘主义直觉,但是现在放在生态视角下去理解,它就是对人与自然、物理与人心的联系性的领悟。
作为一门学科,中国哲学受西方哲学范式的制约,后者对中国哲学具有“预言”性,即采用哪种西方哲学作为方法论,哪种西方哲学的结论就会在中国哲学中得到“发现”。采用生态范式的研究如何避免这种现象,使得儒家生态哲学具有“中国”特点,与当代西方生态哲学开展深度对话,成为中国生态哲学研究的方法论难题。为此,须采取“从根源出发的语境还原法”“视界移置融合的诠释法”两种新方法。
“从根源出发的语境还原法”的目标是显示概念、命题或思想在原语境状态下的意义,从而回归到儒家哲学本身,即从根源出发,确立儒家生态哲学的话语体系。这种方法要求尽量摆脱各种方法论框架的影响。以呈现研究对象的本来面目,凸显儒家生态哲学的特点,为建立生态哲学的中国话语体系奠定基础。迄今为止,中国哲学研究大体是笛卡尔以后主客对立的思维框架。生态哲学研究应把材料置于固有的语境之下进行理解。以朱熹生态哲学为例来说,可采用这样的步骤逐步还原其原貌:由哲学至理学(狭义的)、由理学至道学(包括心学)、由道学至经学、由经学至儒学,这样可以不失其特点地展示诸子哲学的内容。前述“豁然贯通”就是语境还原的结论。
诠释学在西方一直存在,海德格尔、伽达默尔对其进行了新的发展。伽达默尔继承海德格尔的本体论思想,认为“理解”也是“对话”,是理解者和被理解者之间的“视界融合”,真理即产生于这一融合过程。诠释学对中国生态哲学研究的方法论意义是“视界的移置融合”。古人有生态体会,但其关注的重心或者说他们的“视界”并不一定就在生态。孟子以牛山之木容易被毁来说明人心善性培养的不易,他的“视界”在性善论。可是,他借用的例子表明他对于林木的生态性生长也有一定的认识。我们可以把“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