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渴感在大脑皮层中产生,所以水盐调节中枢在大脑皮层中 答案 D
解析 由于甲引起的变化是渗透压升高,所以甲可能是饮水不足、机体失水过多或吃了过咸的食物,A正确。渗透压感受器在下丘脑中,所以乙是下丘脑;渴感在大脑皮层中产生,所以丙是大脑皮层;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所以丁是肾小管和集合管,B正确。图中所示过程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C正确。渴感虽然在大脑皮层中产生,但水盐调节中枢在下丘脑中,D错误。
题组五 透过曲线、表格信息辨析水盐平衡调节
8.为研究肾上腺分泌的盐皮质激素对动物水盐代谢的调节作用,科研人员将实验鼠随机分为五组,1为对照组,2、3、4、5为实验组,饲养于实验室,每天记录动物排尿量并测量尿中Na
+
含量。下表为各组处理条件(“+”表示施加条件,空白表示不施加,“?”表示请判断),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组别 1 2 3 4 5 摘除肾上腺 ? ? + ? ? 饮用清水 + + + 饮用生 理盐水 ? ? 适量盐皮 质激素 + ? ? A.向各组提供的饲料、温度等条件相同 B.2、3、4、5组摘除肾上腺,1组经相同手术创伤但不摘除肾上腺 C.1、2组尿量变化对比可说明肾上腺对水代谢的影响
D.4、5组摘除肾上腺,一组仅施加盐皮质激素,另一组仅施加生理盐水 答案 D
解析 本实验的目的是研究肾上腺分泌的盐皮质激素对动物水盐代谢的调节作用,盐皮质激素为自变量,故实验组2、3、4、5都要摘除肾上腺,排除自身肾上腺产生的盐皮质激素的影响,对照组1经相同手术创伤但不摘除肾上腺,保证实验组和对照组只有自变量不同,B正确;无关 变量要等量控制,避免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A正确;1、2组自变量为肾上腺的有无,因变量为尿量变化,C正确;4、5组摘除肾上腺,一组仅施加盐皮质激素、另一组仅施加生理盐水,有两个自变量,不能相互对照,应该是4、5组摘除肾上腺,都加生理盐水,一组加盐皮质激素,另一组不加,D错误。
9.下图中曲线表示某健康成年人分别饮1 L清水及饮1 L生理盐水后的尿生成速率。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13
A.饮清水后约1 h,尿生成速率达到峰值 B.饮清水后0.5 h,血液中的抗利尿激素浓度降低 C.在3 h内,饮清水较饮生理盐水产生的尿量多 D.3 h后两条曲线将不再交叉或重叠 答案 D
解析 抗利尿激素调节人体的水平衡,抗利尿激素降低,尿量增加。据图可知,A、C两项正确;因为饮清水后0.5 h尿量大量增加,所以抗利尿激素浓度降低,B项正确;3 h后,尿生成速率趋于稳定,两条曲线将可能重叠。 疑难辨析
血浆渗透压、抗利尿激素含量和尿量的关系
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二者呈正相关;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二者呈负相关。三者关系如图:
网络构建
要语强记
1.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又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三种细胞外液组成
14
内环境。
2.血浆与组织液和淋巴相比含有更多的蛋白质。 3.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酸碱度和渗透压。
4.内环境的稳态指的是各种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5.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都是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实现的。
6.参与体温调节的激素主要有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参与水盐调节的激素是抗利尿激素。
探究高考 明确考向
1.(2014·新课标Ⅰ,3)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B.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C.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 D.内环境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 答案 D
解析 A项,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因此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B项,酶促反应需要酶,酶的活性又受温度、pH等因素的影响。只有温度、pH等都在适宜的范围内(内环境稳定),酶才能正常地发挥催化作用。C项,神经细胞兴奋的产生与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有关,静息电位的维持和动作电位的产生与神经细胞内外Na
+
+
+
、K的浓度有关,因此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
+++
性。D项,内环境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丙酮酸氧化分解发生在细胞内,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
2.(2014·北京,2)在我国北方,游泳爱好者冬泳入水后,身体立即发生一系列生理反应,以维持体温恒定。此时,机体不会发生的反应是( ) A.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加强肌肉收缩 B.通过反射活动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收缩 C.通过神经调节减少汗腺分泌
D.抑制垂体活动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答案 D
解析 冬天环境温度较低,游泳爱好者入水后,皮肤冷觉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兴奋经传入神经传至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该神经中枢把传来的神经冲动进行分析和综合,再产生一种兴奋,这种兴奋经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引起骨骼肌不自主战栗(增加产热)、皮肤毛细血管收缩(减少散热)、汗腺分泌减少(减少散热),A、B、C三项均正确。同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使机体代谢增强,产热增加,以维持体温恒定,D项错误。
3.(2014·福建,2)运动时汗腺分泌大量汗液,汗液初始的渗透压与血浆相等,在流经汗腺导管排
15
出体外过程中大部分Na、Cl被重吸收,而水很少被重吸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出汗可使血浆渗透压降低 B.出汗不利于体温维持稳定
C.汗腺导管重吸收Na需要消耗ATP D.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减弱 答案 C
解析 A项,汗液在流经汗腺导管排出体外的过程中,大部分Na、Cl被重吸收,而水很少被重吸收,这说明失水的量相对较多,导致血浆浓度升高,故血浆渗透压升高。B项,运动时机体产热增加,而汗液蒸发会带走部分热量,从而维持机体产热和散热的平衡。C项,排汗的过程中,汗液中大部分Na、Cl被重吸收,说明汗液中的Na和Cl在浓度小于血浆中的情况下仍可以由汗液向血浆运输,可以由低浓度侧向高浓度侧运输的跨膜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能量(ATP供能)和载体蛋白。D项,当机体血浆渗透压升高时,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将增强。 4.(2010·上海,12)如图表示某人的体温变化曲线,导致ab段和bc段体温变化的事件最有可能是( ) A.发热和寒颤 B.提高环境温度和寒颤 C.寒颤和出汗减少 D.剧烈运动和出汗增加 答案 D
解析 从图中看出,60~80 min体温迅速升高,80~100 min体温又降回到正常状态。发热使体温升高,寒颤使产热增加,也使体温升高,A错误;提高环境温度,体温并不会明显升高,B错误;出汗减少并不会使体温下降,C错误;剧烈运动导致产热增加,可使体温升高,出汗增加会带走大量热量,使体温恢复到正常状态,D正确。
5.(2013·山东,24节选)长跑比赛中,运动员体内多种生理过程发生了改变。
(1)机体产热大量增加,通过神经调节,引起皮肤____________________和汗腺分泌增强,导致散热加快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这一调节过程的中枢位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机体大量出汗导致失水较多,刺激渗透压感受器,引起垂体释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继而促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维持体内的水盐平衡。
(3)比赛结束后,运动员可适量补充水分以消除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中渗透压升高引起的渴感,还可通过积极放松的方式缓解因肌肉细胞中____________积累过多造成的肌肉酸痛。 答案 (1)毛细血管舒张 下丘脑 (2)抗利尿激素(ADH) 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3)细胞外液 乳酸
解析 (1)炎热环境下,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皮肤的毛细血管,使毛细血管舒张,同时汗腺分泌增加,散热增强。(2)水平衡调节过程中,当体内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下丘脑合成的抗利尿激素经垂体释放,作用于肾小管、集合管,促进水的重吸收,以维持细胞外
16
+
-
+
-
+
-
+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