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柱和圆锥》的复习课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上课的内容是《圆柱和圆锥》的复习课,首先我进行本节课的说课。 一、说教材。
《圆柱和圆锥》是青岛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也是小学阶段几何知识的最后一部分新课内容,内容包括: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及圆锥的体积四小节,本节复习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圆柱和圆锥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旨在通过回顾梳理,交流互补。使学生将零散的知识在头脑中串成线,联成片,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加深各个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为综合运用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课程标准》中对本学段的教学要求是:认识并掌握圆柱体、圆锥体的特征,明白表面积和体积的意义,通过操作、实验、转化、类比、推理等逻辑方法得到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掌握常用的体积(容积)单位,会计算一些形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容器的容积),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根据此要求以及学生的特点,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系统地掌握本单元所学的立体图形的知识,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和它们的体积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能解决一些有关圆柱和圆锥的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整理归纳能力和观察比较能力。
(2)过程与方法:自主梳理、分类练习、合作交流等活动,发展学生智力,锻炼学生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本单元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为: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及表面积,体积的复习
教学难点为: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二、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采取“四四二教学法”“练习法”,让学生在回顾整理、交流互补、巩固练习、展示自我等一系列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锻炼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复习课”作为数学课的一种基本类型,它不同于新授课的探索发现,也有别于练习课的巩固应用,它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把分散的知识综合成一个整体,使之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承载着“回顾与整理,沟通与生成”的独特功能。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环节:谈话导入课题: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第二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谁来汇报一下。
第二环节:回顾梳理、形成网络。安排自学指导, 老师出示复习的指导: 1. 圆柱和圆锥的特征是什么?
2. 怎样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体积? 计算公式各是什么?
3. 怎样求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是什么? 4. 圆柱与圆锥的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把整理好的拿出来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这个环节当中,我让学生把《圆柱和圆锥》的相关知识进行分类整理,然后进行全班汇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使知识的结构不断完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整理与复习的能力。
第三环节: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师:正所谓学以致用,同学们能用整理的这些知识解决问题吗?下面就是你们大显身手的时候了。
课件出示:
(一)基础题:请回答下面的问题,并列出算式。 一个圆柱形水桶,底面半径10分米, 高是20分米。
①给这个水桶加个盖,是求哪个部分? ②给这个水桶加个箍,是求哪个部分? ③给这个水桶的外面涂上油漆,是求哪个部分? ④这个水桶能装多少水,是求哪个部分? (二)综合题:
1.一根6米长的圆柱形木料锯成相等的3段, 表面积增加了15平方厘米,每一小段的 木料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2.圆柱与圆锥等底等高,圆柱体积比 圆锥体积大36立方分米,圆柱与圆锥 体积各是多少?
3.将一个底面半径是3分米,高是6分米 的圆柱木料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至少 要削去多少立方分米的木料?
(三)拓展题:
工人王师傅有一个长方体的铁块,长是5分米,宽是2分米,高是3.14分米,他想把它熔铸成一个圆锥,要使这个圆锥的底面半径是3分米,那么能做成一个多高的圆锥体呢?你能帮王师傅计算一下吗?
本环节习题的选择,我经过了精心考虑,题目具有一定的基础性、综合性、启发性、代表性与典型性,有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题目,帮助学生从中找出解题规律与方法。也有一题多变的题目开阔学生思路,使学生通过复习有新的收获、新的体会。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通过复习,你对哪些知识掌握更牢固了,还有没有疑点没有解决,说一说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