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论格非小说的精神内核1(谢发完整)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24 4:32:28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它潜藏于人类的梦想之中,它给人希望,指向未来,拒绝现实,渴望重建,但生活此在中,种种乌托邦实践终将失败,这是人心的复杂,更是人世的规律使然。乌托邦超越时间,超越空间,但永不在场。只因,始终在路上,才是乌托邦精神的内在核心。格非的写作,深刻地见证了这一点。

多年前,评论家陈晓明说过这样一段话:“多年以后,人们可能会意识到,在八、九十年代并不红得发紫的格非,应该是20世纪存留下来的少数几个最杰出的中国作家之一”,而且他坚持认为,“格非是这个时期最卓越的作家,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未来大师”。①24

称格非为“未来大师”,这自然还需要经过历史的检验。但谁都不能否认,作为这个时代最为严肃的作家之一,格非的小说,以及他的存在本身,一直在捍卫着文学的纯粹性。面对世界的喧嚣和市场的炒作,格非总是不卑不亢,无论是写作姿态还是作品本身,都保持着一个知识分子的精神自尊。他在变化的世界面前,一直探索人类精神世界中那个不变的核心。他钻研叙事的艺术,创造新的语言地图,调查中国现实,反思中国历史,思索中国人未来的命运,并用自己独特的写作,将这些思索凝固成绚丽的文学记忆——正是通过这种文学记忆,使我们一次又一次地重温了文学本身的力量。

格非的写作告诉我们,文学既是对自身存在境遇的追问,也是对自己内心焦虑的慰藉;文学可能没有使我们活得更好,但能使我们活得更多。这或许正是我们一直对文学还心怀希望的原因所在吧。

①陈晓明:《文学超越》,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年3月第1版。

41

参考文献:

[1]格非:《格非文集》(三卷本,包括《树与石》、《眺望》、《寂静的声音》),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1月第1版。

[2]格非:《塞壬的歌声》,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 [3]格非:《格非散文集》,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 版。 [4]格非:《小说叙事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 [5]格非:《人面桃花》,春风文艺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

[6]格非:《卡夫卡的钟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 [7]格非:《欲望的旗帜》,春风文艺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8]格非:《格非作品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 [9]格非:《山河入梦》,作家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10] [阿根廷]豪·路·博尔赫斯:《博尔赫斯全集·小说卷》,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11] [阿根廷]豪·路·博尔赫斯:《博尔赫斯全集·散文卷》(上),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12][阿根廷]豪·路·博尔赫斯:《作家们的作家——豪·路·博尔赫斯谈创作》,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7月第1版。

[13][英]奥威尔:《奥威尔文集》,董乐山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6月第1版。

[14][英]托马斯·莫尔:《乌托邦》,商务印书馆,1997年2月北京第9次印刷。[15][美]保罗·蒂里希:《政治期望》,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3月第1版。 [16][美]保罗·蒂里希:《蒂里希选集》,三联书店,1999年版。

[17][德]荷尔德林:《荷尔德林文集》,商务印书馆,1999年5月第1版。 [18][德]本雅明:《经验与贫乏》,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 [19][秘鲁]巴尔加斯·略萨:《中国套盒——致一位青年小说家》,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20][德]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2006年4月第3版。 [21][捷]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

42

[22]罗兰·巴特:《符号学原理》,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版。 [23]刘小枫:《拯救与逍遥》(修订版),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

[24]刘小枫:《沉重的肉身——现代性伦理叙事纬语》,华夏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25]张京媛:《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1版。 [26]曹莉主编:《永远的乌托邦——西方文学名著导读》,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

[27]张大春:《小说稗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 [28]胡河清:《灵地的缅想》,学林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 [29]张军:《价值与存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 [30]李春青:《文学价值学引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7月第1版。 [31]陈晓明:《文学超越》,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年3月第1版。

[32]陈晓明主编:《现代性与中国当代文学转型》,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33]陈晓明:《无边的挑战——中国先锋文学的后现代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34]季红真:《众神的肖像》,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5月第1版。 [35]林建法、徐连源主编:《中国当代作家面面观——寻找文学的魂灵》,春风文艺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

[36]曹文轩:《20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作家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37]张清华:《中国当代新潮小说论》,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38]南帆:《小说艺术模式的革命》,上海三联书店,1987年版 [39]南帆:《后革命的转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40]谢有顺:《先锋就是自由》,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 [41]吴义勤:《告别虚伪的形式》,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 [42]郜元宝:《说话的精神》,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 [43]周国平主编:《诗人哲学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43

44

论格非小说的精神内核1(谢发完整).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8kaeb0jxpl6et871e24p_1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