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公共政策学知识汇总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28 20:07:35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公共政策学

导论

一、公共政策学:

一个综合地运用各种知识和方法来研究政策系统和政策过程,探求公共政策的实质、原因和结果的学科,它的目的是提供政策相关知识,改善公共决策系统,提高公共政策质量。(采用奎德和邓恩等人的次广义的政策分析概念) 二、公共政策学研究对象

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是公共组织,尤其是公共权力机关制定和执行的公共政策。作为公共政策学研究对象的公共政策所包含的三个层次为:具体的个别的政策、政策群和政策链、一般政策。 三、公共政策学发展的过程

1、创建时期:20世纪50年代(50—60年代为起步阶段,和两次政策争论与一次学术讨论会有关,所谓两次的政策争论,一次是罗斯福“新政”的政策争论,另一次是由奥本海默引发的原子能政策争论。 一次学术会议是指关于国际关系的革命性、发展性学术讨论会(简称RADIR学术会议)。 1950年,劳纳与拉斯韦尔主编的《政策科学:范围与方法的新近发展》被公认为是政策科学诞生的标志,拉斯韦尔被誉为“现代政策科学的创立者”)这一时期或这种范式的公共政策学完全浸染了行为主义的色彩,唯一感兴趣的就是对行为进行量化处理,过分看重自然科学的方法,只有枯燥的数字,不考虑伦理价值,因而是一门冰冷、生硬的学科。

2、形成时期:20世纪70年代(70—80年代为发展阶段)

西方公共政策学进入正式形成阶段的标志是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莱大学教授叶海卡·德洛尔(Yehezhe Dror)在1968年至1971年,旅居美国期间,写出被称为公共政策科学“三部曲”的《重新审查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1968)、《政策科学探索》(1971)、《政策科学构想》(1971)。虽然德洛尔对公共政策学的发展作了出许多努力,但是,德洛尔的理论本身也存在问题。首先,德洛尔构建的总体政策是一种元政策或“超政策”,这种总体政策因为过于理论化,很难理解而且晦涩。另外,德洛尔为了建构一个总体政策系统,他不但要求将行为主义和管理科学纳入其中,而且他要把更多的其他学科汇集到政策科学之中,从而使公共政策学成为一门包揽许多学科的总科学。“德洛尔的失败就在于:他试图在统一的公共政策学的旗帜下统率其它相关学科”。

3、反思时期:20世纪80年代

第一,加强政策价值观或公共政策与伦理关系问题的研究。 第二,加强政策效率和比较公共政策方面的研究。 第三,开展政策信息多元化方面的研究,强调政策学家与政治家合作。

4、拓展时期:20世纪90年代(新发展)

第一,重视宏观政策研究,促进政府政策制定系统改革。 第二,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开展公共政策。 第三,公共政策学与公共管理学日益融合,促成公共政策新的研究范式。 四、公共政策学的研究途径

(一)政治学途径:着重研究公共政策与政府制度的联系,并对政府行为的产生原因和结果进行分析。政策分析主要应该回答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政府做了什么?即需要对公共政策的形式和内容进行描述;二是政府为什么要这样做?即需要探求公共政策形成的原因和背景;三是政府的作为产生了什么结果?即需要对公共政策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和评估。

托马斯·戴伊《理解公共政策》:制度模型、过程模型、集团模型、精英模型、渐进模型、对策模型、系统模型和理性模型。

安德森《公共决策》:政治系统论、团体理论、杰出人物(精英)理论、功能过程理论、制度化理论。 (二)经济学途径:采用经济学的理论假定、概念框架、分析方法及技术来看到公共政策问题。在当代政策分析学科中,最有影响的经济学途径是福利经济学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和新制度学派。

1.福利经济学:市场是有缺陷的,它并不能总是有效地分配资源,不能加总个人的效应最大化行为而

最优化全体社会福利。在存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必须依靠政府来补充或取代市场机制。

从这种假定出发,福利经济学家发展出一种关于公共政策制定的理论,认为政府有责任纠正市场失灵,因为最优化的社会结果并不是由纯粹的个人决策所产生的;面临着行动要求的政府必须首先确定是否市场失灵正在引起社会问题。如果确定需要政府干预,那么,关键是要发现最有效的干预办法(即政策手段),而最有效的方法是成本最低的方法。

2. 公共选择理论:政治行动者个人(不管是决策者还是投票者)都被自利的动机所引导而选择一项对其最有利的行动方案。假定所有政治行为人都像市场行为人一样自利、理性、追求政治利益最大化。根据这种途径,投票者象是一个消费者;压力团体可以看作政治消费者协会或有时作为合作者;政党变成企业家——他们提出竞争的一揽子服务和税收计划来交换选票;政治宣传等于商业广告;政府机构就是公共公司——它们依靠动员和获得充分的政治支持以掩盖成本。

3. 新制度主义:新制度主义或新制度学派强调制度在政治生活中的决定性作用,认为制度自身是人类设计的产物。作为持续不断的正式或非正式的规则,制度规定行为角色、约束行为和形成期望,因而它们不仅增加或减少交易成本,而且也形成偏好。政策分析的新制度主义途径认为,持续不断的制度结构是社会和政治生活的基本建筑材料,个人的偏好、能力和基本的认同以这些体制结构作为条件。历史发展是路径依赖,一旦做出某种选择,它便限制了未来的可能性;决策者在特定时期可利用的选择范围是那些早期确定了的制度性能的函数。制度通过限制解决方案和选择以及它们被执行的方式而影响行动。

(三)社会心理学途径:社会学中关于公共政策的研究是描述性的,主要集中在公共政策过程,特别是集中在公共政策的制定、实施和效果评价等几个阶段。社会学的描述性模型包括:静态模型、过程模型、动态模型。

第一章

一、公共政策:

是公权力主体制定和执行的用以确定和调整广泛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 二、公共政策的本质:

1.政治控制或阶级统治的工具

政策集中反映或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和愿望,是执政党、国家或政府进行政治控制或阶级统治的工具或手段。

2.公共管理的手段

政策作为执政党、国家或政府的公共管理的工具或手段,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 3.利益关系的调节器

政策作为分配或调整各种利益关系的工具或手段,是各种利益关系的调节器。所有政策最终都表现为对利益关系的处理。 三、公共政策功能:

1.导向功能 是指政策引导社会中人们的行为或事物的发展朝着政策制定者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2.控制功能 是指政策对社会中人们的行为或事物的发展起到制约或促进作用。

3.协调功能 主要体现在协调社会各种利益关系(各种社会政治组织之间的关系、政治权力之间的关系、协调各种经济关系、协调各民族之间的关系)。

4.分配功能 是指政策对社会公共利益在社会生活中进行分配的作用。 四、政策与法律的关系:

公共政策是公权力主体制定和执行的用以确定和调整广泛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

法律是指由国家权力机关制定或者认可,并由国家的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行为规范,其目的在于维护、巩固和发展良好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一)政策和法律的区别:

1.制定主体不同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具有国家意志属性;政策是由公权力主体制定的,不具有国家意志属性。

2.制定程序不同 :法律制定的程序更复杂、审查更严格。

3.表现形式不同 :有宪法、法律、法规等规范性文件形式;决定、决议、纲领、纪要、宣言、通知等形式。

4.适用范围不同 :法律适用范围更广,具有普适性。政策则非对每个公民都具有约束。 5.稳定性不同 :法律更具稳定性 6.灵活性不同 :政策更具灵活性 (二)政策和法律的联系

1.两者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权力机关和政府部门为解决社会公共问题而制定的行为准则。 2.政策和法律的相互指导以及相互转化 (1)政策本身要具有合法性。 (2)政策是法律建立和修订的基础。

第二章

一、政策系统的构成

定义:政策系统是由政策的主体、政策客体及其与政策环境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社会政治系统。 (一)政策主体(政策活动者) :

指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或组织。包括官方的政策活动者、非官方的政策活动者。 (二)政策客体

指公共政策实施中将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事)和影响的目标群体(人)。 (三)政策环境(考)

是指影响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部分。 具体包括:自然环境因素(在一定的地理位置上的自然资源、生态系统、气候条件等的总和)、经济环境因素(整个世界经济的格局与运行状态,一国或一个地区经济体制、经济结构、经济发展速度、经济总量的总和)、政治和法治环境因素(基本的政治制度,党政关系状况、政党制度、执政党的权威与作风,阶级与阶层的结构与分化,利益集团的构成与活动状况,政府的结构、功能与效能,政治稳定程度,政治民主化进程与状况、国防环境因素)、社会文化环境因素(社会人口、群体、职业、规范等等的总和)、国际环境因素(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存与发展产生影响的,由国家间、国际组织间的竞争、合作、冲突所形成的带有一定稳定性的政治、经济、文化关系)

具体来说:经济环境因素对公共政策的影响

首先,经济环境因素是制定、实施公共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其次,经济环境因素是公共政策过程运行的必要条件。第三,经济环境因素会影响公共政策的经济目标和方向。

政治环境因素对公共政策的影响

首先,政治环境因素决定着公共政策的政治性。其次,政治环境因素决定着公共政策的民主化程度。第三,政治环境因素决定着公共政策合法化程度。第四,政治体制和制度影响着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社会文化环境因素对公共政策的影响

首先,社会文化环境因素决定公共政策运行的智力条件。其次,社会文化环境因素影响公共政策运行的伦理、心理条件。

国际环境因素对公共政策的影响

国际环境因素影响着公共政策的价值选择。国际环境因素影响着公共政策的目标选择。国际环境影响着公共政策的途径选择。

二者关系:辩证统一、具体分析

二、制度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

(一)制度影响政策问题的提出与进入政策议程(二)制度影响政策方案的制定(三)制度制约政策方案的选择(四)制度制约着政策的执行

第三章

一、主体与公共政策主体:主体:是指一个社会中具有自我意识机能与自觉能动性并从事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人。公共政策主体指直接或间接参与公共政策制定、实施、监控、评估过程的个人、团体或组织。(按照是否具有公共权力分为:官方、非官方政策主体 按主体数量分:个人、团体 按政策运行阶段:制定、执行、监控、评估 按参与方式与程度:直接、间接 按法权序列:国家公共法权主体、社会政治法权主体、社会非法权主体)

二、立法、行政、司法机关的政策角色

(一)立法机关是政策主体的一个最重要的构成因素,它的主要任务是立法,即履行制定法律和政策这一政治系统中的主要职责。(二)行政机关是贯彻执行国家的法律和政策,管理国家的内政、外交等行政事务的机关。在西方,行政机关在政策制定和执行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在我国,政府作为管理机关,是政策主体的一个重要因素。(三)在美国,司法机关(法院)能通过司法审查权和法令解释权而对公共政策的性质和内容产生很大影响。我国司法机关的作用更多表现在政策执行和监督方面。 三、政党尤其是执政党的政策角色

政党尤其是执政党是政策主体中的一种核心力量。公共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视为执政党的政策。现代国家的政治统治大都通过政党政治的途径来实现。

在西方两党制或多党制条件下,政党首先与权力而不是与政策相联系。执政党通常是把自己确定的政治纲领和政策主张通过担任政府首脑或议员的党员,以适当方式将其转变为国家的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法的形式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的领导权威。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的执政党,通过对国家各级领导机关的政治、思想和组织的领导,把自身的政治纲领、路线和方针变为公共政策的主要内容。

四、 利益团体 利益团体是基于某种共同价值、共同利益、共同态度或者是某种职业和行业而形成的正式、非正式团体和群体等社会组织。其目的在于建立、维持、增进共同利益和共同态度所蕴含的行为模式;其职责是履行利益聚合功能,以保障或增进其成员的利益作为最高目标。

五、公民(选民) 公民是指具有某国国籍并依照该国宪章享有权力和义务的个人。 六、大众传播媒介

七、思想库(智囊团) 官方思想库、半官方思想库、民间思想库

第四章

一、公共政策客体的构成

公共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包括公共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目标群体)两个方面。 社会问题(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问题)是指社会的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 目标群体,就是那些受公共政策规范、管制、调节和制约的社会成员。

影响目政策目标群体系统中的成员对政策的态度有三种情况:倾向于接受政策、对政策不满,抵制政策、观望

目标群体接受和服从某一项政策的原因:政治社会化、传统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制约、对政策形式合理与实质合理的看法、对成本收益的权衡、对大局或整体的考虑、避免受到惩罚、环境条件的变化。

目标群体对政策不满意不接受的原因:从政策的角度来考察,可能是政策本身不科学、不合理、不合法;从政策客体的角度来衡量,主要原因有:部分政策目标群体成员对政策目标不了解,舆论、传媒对政

搜索更多关于: 公共政策学知识汇总 的文档
公共政策学知识汇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8kcgo3eja67px008u2kq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