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的温度和盐度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通过创设真实问题情境“珊瑚生长所需的温度和盐度条件”为主脉络,基于学习进阶设计环环相扣的问题链,帮助学生以建构的方式学习主题,架构知识与知识的联系。在教学流程上,从海水热量的收支入手,探讨海水温度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对盐度的探究,则首先由学生尝试描述海洋表层盐度随纬度的变化规律,然后给出实际分布规律,在对比预想和现实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整节课以“21世纪中国应念好自己的‘山海经’!”结尾,让同学们和听课老师深深体会学习的“余脉未尽、余波未平、余情未了”。 教学目标:
海水的温度; 海水的盐度 教学过程: 导入:
材料:《“娇贵的”珊瑚》:珊瑚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洋中的腔肠动物,其软体部分叫珊瑚虫,珊瑚虫体态玲珑,色泽美丽,只能生活在全年水温保持在22℃-28℃水域,且盐度为2.7%~4%的海水中。
问题:海水的温度和盐度对以珊瑚为代表的海洋生物以及我们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怎样的影响? 授课过程:
地面的主要热源是什么?地球表面70%的面积是海洋。太阳辐射是海洋水体主要的热量源泉。
海水在收获热量的同时,也在消耗热量。以什么方式?
共同推出结论:海水温度=收入-支出(即海水热量的净收入)
翻到教材40页,仔细阅读,A、B海区(分别打上不同颜色的阴影)热量收支情况? 推理:表层海水温度随纬度的变化规律?
要求学生用手比划水温分布规律。
这是水平方向上海洋表层年平均气温的变化规律,猜测:在垂直方向上,海水温度会随深度作怎样的变化?
说明海水温度随深度的变化特点;
再展示其余两张,请学生猜测纬度高低。 说明太阳辐射起主导作用。(影响海洋表层水温的主要因素是太阳辐射)
翻到教材第25页,回答第3问和第4问(目的是引导学生思考海陆分布和洋流对水温的影响)
3.南半球稀疏,简单;北半球复杂,密集,变化大。南半球地表性质比较均一,海洋为主(81%),海水温度变化小,北半球海陆差异大(61%-39%),温度变化比较大。
4.海洋温度受洋流的影响,同纬度地区,暖流经过海洋表层温度升高,寒流经过,海洋表层温度降低。
材料:
盐度是限制珊瑚分布的重要因素,低盐会影响珊瑚的生长与分布,例如在很多河口低盐水域,珊瑚只能零星分布,不能形成较好的珊瑚群落。
盐度表示海水中盐类物质的质量分数(%)。
承转:教师:可以由陆地河流的水文特征过渡至海水的“水文特征”,即由“含沙量”过渡到“含盐量”。
活动1:教师直接给出概念,然后指出不同海区盐度高低不同。展示分布图。要求学生看图说话:描述海洋表层盐度随纬度的变化规律。
要求学生看图说话:描述海洋表层盐度随纬度的变化规律。学生回答。留足时间。活动2:师提问:这样的分布规律与我们预想的有出入吗?如果有,在哪些海区。然后,就着学生的提问表达你想讲的三处海区。请学生猜测为什么赤道附近海区盐度较低,而副热带海区附近盐度反而较高。学生在回答中会点到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关系,顺着回答,一方面展示全球不同纬度降水量分布图(见下页)和不同纬度蒸发图(找一找,雪线处应该有)。一对比发现影响不同纬度海区盐度高低的主要因素是“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要是怕时间来不及,少叫几位学生,或者你边引导边讲也好)
对比发现影响不同纬度海区盐度高低的主要因素是“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
那么,同纬度海区,降水量和蒸发量差距不大,为何盐度有高有低?引入南北纬60°的对比。同时得出结论2:陆地淡水的汇入也是影响因素
引入南北纬60°的对比。同时得出结论2:陆地淡水的汇入也是影响因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