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现行素质教育考试模式的思考(网友来稿)
黄浩鹏说的是有这样一道历史题成吉思汗的继承人窝阔台,死于何年?最远征服到何地?同样的题材在美国的历史考试中是这样的成吉思汗的继承人窝阔台,当初如果不死,欧洲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试从经济、政治、社会等几个方面分析解答。
再看看老是跟我纠缠不清的邻邦的日本的一道历史题吧日本跟中国100年打一次仗,19世纪打了日清甲午战争,20世纪打了日中抗日战争,21世纪如果日本跟中国交战,你猜会是在什么时候?可能的原因是什么?假如我国打了胜仗,胜在什么地方上?输又输在什么上?请分析。
从以上的考试出题不难看出,撇开政治层面的东西不谈,我们的教育是在考学生的原始记忆力,考知识的识记与再现,考的是死的东西。
而人家考的是创新,是知识的再加工,是思维的发散,是活的东西。 我们给学生灌输知识,人家却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
20多年来,我国一直在今进行教育改革的道路上曲折前进,教育制度不断革新,教育理念不断更新,在借鉴前苏联的教育模式后,又汲取了美国的先进经验,近几年又实施了普及新课标的教改运动,应该说已经奠定了教育网络的基本框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作为具体操作方面的考试模式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松绑,特别是基础教育方面,现有的考试模式明显不能适应新课标所提倡的教育目标和要求,穿新鞋,走旧路成为考试模式与教育方向关系的真实写照。
它虽然也关注学生的思维,但是核心不在提高思维素质,却在于搭建适应考试模式的被动的思维定势。
这样训练出来的被动的思维方式,长时间地消蚀着学生正在生长着的好奇心、求知欲、自信心和创造力,严重地阻碍了人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把学生引导并束缚到被动学习、被动思考的轨道上,造成了教什么就学什么,学什么就考什么,考得怎么样就获得怎么样的评价的划一呆板的局面。 而学生的现阶段的思维状况如何,将来的思维会如何,他们的思维素质将对他们的人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些在教育重中之中的核心环节,反而成了我们熟视无睹的问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