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1. 体液分为: 细胞内液、细胞外液。
2. 内环境:指机体细胞直接生存的液体环境,即细胞外液
3. 内环境稳态: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PH值、渗透压和各种液体成分等的相对
恒定的状态。 并非固定不变的,可在一定范围内变动,但又保持相对稳态,是一个动态平衡。
4. 内环境稳态是细胞维持正常功能的必要条件,也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 5. 血液能迅速反映内环境变化状况。
6. 在中枢神经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变化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称为 发射。 7. 反射基本单位 反射弧
8. 反射的5个步骤: 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 9. 反射的类型 分 : 条件反射 非条件反射 10. 反射特点:迅速、准确、短暂、作用范围局限。
11. 体液调节:内分泌腺和具有内分泌功能的细胞产生的特殊化学物质(激素),通过体液
到达较远或邻近的特定器官、组织或细胞,影响其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 12. 作用方式:内分泌,旁分泌,自分泌,神经分泌
13. 内分泌:通过血液循环到达体内较远的器官或靶细胞,调节生理功能。 14. 旁分泌:分泌的激素通过组织液扩散的方式作用于邻近的靶细胞或器官,调节生理功能。 15. 自分泌:分泌的激素通过组织液扩散,自身也有受体,调节生理功能。 16. 神经分泌:分泌激素的细胞本身的是神经细胞,叫神经分泌。 17. 体液特点 : 缓慢、持续时间长、作用范围广。 18. 自身调节:局部组织或细胞不依赖外来神经或体液调节,自身对刺激而产生的适应性反
应。(血管平滑肌牵拉—收缩)。特点:范围小,不够灵活,体液和神经调节的补充。 19. 一个活的细胞无论是处在安静状态还是活动状态都是存在电活动,这种电活动称为生物
电现象。 静息电位 20. 静息电位:指细胞在静息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又称跨膜静息
电位。
21. 静息电位存在时细胞膜电位内负外正的状态,称为极化
22. 静息状态下,细胞内K+的高浓度 和 安静时膜主要对K+的通透性 (高)。 23. 动作电位:在动作电位的基础上,给予细胞一个适当的刺激,细胞膜两侧的膜电位出现
一快速的、可扩布的,可逆的膜电位波动过程。 24. 极化:膜两侧存在的内负外正的电位状态。 25. 去极化:膜电位绝对值逐渐变小的过程。 26. 超极化:膜电位绝对值高于静息电位的状态。
27. 复极化:膜电位去极化后逐渐恢复极化状态的过程。
28. 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第一阶段:动作电位上升支的形成(去极化的形成)。Na+通道
被激活,膜外Na+内流。 Na+迅速被激活,紧接着失去。第二阶段:动作电位下降支的形成。K+通道被激活,膜内K+外流。第三阶段:后电位的形成。Na+、K+通道计划,内Na+向膜外流,K+向膜内流。
29. 阈yu电位:能引起动作电位的最低膜电位临界值。 触发开关。
30. 动作电位的特征, 全 或者 无 。 要么不产生,要产生就是固定值。动作电位
不会因为强度增加而改变。 不会衰减传播
31. 兴奋性:细胞受到刺激后具有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32. 兴奋:细胞受到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 33. 可兴奋组织:受到刺激后,能够产生动作电位的组织。包括肌肉组织、神经组织和腺体。
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兴奋的引起:在比较不同组织的兴奋时,一般固定刺激时间,采用强度大小来判断。 阈刺激:产生动作电位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 阈上刺激:大于阈刺激的刺激强度。 阈下刺激:小于阈刺激的刺激强度。
阈下刺激不能引起动作电位或组织、细胞的兴奋,但并非对组织细胞不产生任何作用、 阈值越高,兴奋性越低。反之,阈值越低,兴奋性越高。 兴奋的传导:局部电流学说 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1) 绝对不应期:峰电位上升支与下降支初期。特点:对任何刺激均不产生反应。 2) 相对不应期:峰电位下降支的后期。特点:对阈上刺激反应。 3) 超常期:负后电位。特点:对阈下刺激产生反应。 4) 低常期:正后电位。特点:对阈上刺激产生反应。
42. 血液组成:血浆(水、晶体物质、血浆蛋白) 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43. 红细胞的比容:压紧的血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44. 血量:指动物体内的血液总量。占动物体重的5%~9%。 45. 循环血量:参与机体血液循环的血量。
46. 储备血量:储备在肝、肺、腹腔静脉及皮下静脉丛的血量。
47. 一次失血10%不影响健康,20%生命活动将受到影响,30%会危及生命。
48. 血液的粘滞性:血液流动时,由于内部分子间相互碰撞摩擦而产生的阻力,以致流动缓
慢并表现出粘着的特性。(比水高4~5倍)
49. 血液的粘滞性相对恒定, 对维持正常的血流速度和血压起重要作用。 50. 血液的粘滞性 取决于 红细胞的数量和血红蛋白的含量。
血液的理化特性:血液呈弱碱性,PH7.35~7.45, 耐受极限 7.00~7.80 相对恒定 51. 血液中的缓冲对有NaHCO3/H2CO3
52. 碱储:100ml血液中碳酸氢钠的含量。肺、肾排出过多的酸和碱 53. 血浆和血清的主要区别:血清中不含纤维蛋白原。(考点) 54. 血浆蛋白:白蛋白(体积最小含量最多)、球蛋白(a、β、γ)、纤维蛋白原 55. γ球蛋白 由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产生。 其他球蛋白都有肝脏合成。
56. 血浆蛋白功能:运输功能、营养功能、形成胶体渗透压、参与血凝和纤溶功能、缓冲功
能、免疫功能。
57. 渗透压:溶液中的溶质促使水分子通过半透膜向高浓度溶液中渗透的力量。(了解) 58. 血浆渗透压包括:胶体渗透压和晶体渗透压(为主)
59. 晶体渗透压:主要有晶体组成,主要有葡萄糖、无机盐。维持细胞内外的水平衡
60. 胶体渗透压:主要有血浆蛋白形成。维持血管内外的水平衡。白蛋白是形成胶体渗透压
的主要来源。
61. 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的溶质颗粒的数目。与溶质的数目多少成正比。 62. 红细胞特点:哺乳动物:无核,双凹蝶形细胞。骆驼和鹿:呈椭圆形。禽类:有核的椭
圆形细胞。
63. 细胞的通透性:严格选择性:水、尿素、氧气、二氧化碳,可以自由通过细胞膜。负离
子Cl-,HCO3-较容易通过细胞膜,单正离子则很难通过细胞膜
64. 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在循环血液中,红细胞在血浆中的保持悬浮状态,而不易下沉的
特性。
65. 在单位时间内红细胞的下沉速度称为红细胞的沉降率,简称血沉。通常以红细胞在第一
2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小时末下降的距离表示。
66. 溶血: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逸出并进入血浆的现象。
67. 红细胞的渗透脆性: 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抵抗破裂和溶血的特性。 简称 脆
性。 衰老的细胞 抵抗力弱 脆性 大。
68. 红细胞的主要功能 是运输 CO2和 O2 靠 血红蛋白来实现。其次功能是 酸
碱缓冲的功能。
69. 红细胞生成的条件:1)红骨髓有正常的造血功能。
2)有充足的造血原料,蛋白质和铁等。
3)促进红细胞分化和成熟的物质。维生素B12和叶酸,铜离子。 70. 红细胞生成的调节:促红细胞生成素(主要)、雄激素。
71. 白细胞具有渗出、趋化性和吞噬作用等特征,并对机体的保护作用。
72. 血细胞的渗出性:除淋巴细胞外,其他白细胞能伸出伪足做变形运动,并穿透血管壁。 73. 趋化性:白细胞有向某些化学物质游走的特性。 74. 吞噬作用:可以吞噬某些物质。
75. 趋化因子:能促使白细胞游走,引起趋化作用的物质。
76. 中性粒细胞:吞噬侵入的细菌或异物,还能吞噬衰老的红细胞和抗原—抗体复合物等。 77. 嗜酸性粒细胞:缓解过敏反应和限制炎症过程,对寄生虫的免疫反应。 78. 碱性粒细胞:含有肝素和组织胺,可参与过敏反应。
79. 单核细胞 时吞噬细胞的来源。 吞噬细胞吞噬微生物、衰老的细胞和损伤组织。 80. 淋巴细胞 1)T淋巴细胞 ——实施细胞免疫 2)B淋巴细胞 ——实施体液免疫
81. 血小板:参与生理性止血、参与凝血、纤维蛋白溶解、维持血管内皮完整性。
82. 纤维蛋白溶解:生理止血过程中,小血管内的血凝块形成血栓,出血停止和血管创伤愈
合后,构成血栓的纤维蛋白可逐渐溶解。
83. 血液中的抗凝物质:抗凝血酶III、肝素、蛋白质C。
84. 延迟血液凝固:移钙法、肝素、脱纤法、低温、血液与光滑面相接触、双香豆素。 85. 促进液凝固:血液与粗糙面接触、升高温度、补充维生素K 86. 心动周期:心脏每收缩、舒张一次所构成的活动周期。 87. 每搏输出量:一侧心室在每次收缩时射入动脉的血量。 88. 每分输出量:一侧心室在每分钟射入动脉的血液的总量称为每分输出量,平时所指的心
输出量,都是指每分输出量。 心输出量=每搏输出量×心率 89. 心指数:以单位体表面积(m2)计算的称为心指数。 了解
心输出量=心输出量(L/分)/体表面积(m2)
90. 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与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 了解 91. 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1)心室舒张末期容积 2)心率
92. 心脏的生理特性:自动节律性、兴奋性、传导性、收缩性。
93. 自动节律性,又叫自律性:心肌细胞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条件下,自动地产生节律性兴奋
的特性。
94. 只有 自律细胞(P细胞和浦肯野氏细胞)有 自律性。高等动物的心脏自律组织的节
律性高低不一。
95. 窦房结P细胞>房室交界>房室束>浦肯野氏细胞,自律性越来越低。 96. 窦性心律:窦房结主导的心率
97. 异位心率:窦房结意外的自律细胞主导的心率。
3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98. 心肌的收缩性:心房和心室工作细胞在兴奋时具有产生收缩反应的能力。 99. 心肌细胞收缩特性:1)不发生强直收缩。2)期前收缩和代偿性间歇。
100. 期前收缩:在心肌的有效不应期之后,和下次节律兴奋传来之前,给予心肌一次额外的
刺激,则可引发心肌一次提前的收缩。
101. 代偿性间歇: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常有一段较长的心脏舒张期。
102. 第一心音:房室瓣关闭, 心音低、持续时间长,标志着心室收缩的开始。又叫心缩音 103. 第二心音:半月瓣关闭, 心音高、持续时间短,标志着心室肌舒张的开始。又叫心舒
音
104. 血压:是指血管内血流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
105. 血压的成因:血液充盈血管的基础上,心脏射血与外周阻力相互作用的结果。 106. 收缩压:在动脉血管中,心脏收缩时,对血管壁形成的最高的压力。反应心收缩力 107. 舒张压:反应外周阻力的大小。
108. 脉搏压:收缩压—舒张压。反应动脉弹性。
109. 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每搏输出量、心率、外周阻力、主动脉和大动脉弹性、循环血量
和血管系统的容量比。 110. 外周静脉压:(外周)各器官静脉的血压 了解
111. 中心静脉压:右心房或胸腔内的大静脉的血压。 高低取决于射血能力和静脉回心血
量之间的关系。 临床补液控速、量的指标。 112. 静脉回心血量的影响因素:取决于外周静脉压和中心静脉压之间的差值以及静脉对血流
的阻力。 113. 影响因素:体循平均充盈压、心脏缩缩力量、体位改变、骨骼肌的挤压作用、呼吸作用。
了解
114. 微循环: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物质交换的部位。
115. 微循环的7各部分: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通血毛细血
管、动-静脉吻合支、微静脉。
116. 直捷通路:使血液快速回心,部分物质交换功能。 117. 迂回通路:流动慢,物质交换。
118. 动-静脉短路:非营养通路,没有营养交换功能,与体温调节有关。 119. 组织液:血浆通过毛细血管管壁渗出,形成组织液。
120. 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静水压) 大
于0 出血管 小于 0进 血管
121. 组织液生成的因素: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蛋白质含量)、淋巴回流、毛细
血管管壁的通透性。
122. 心血管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123. 支配躯体运动的神经——躯体运动神经
124. 支配内脏的神经——植物性神经 或称 自主神经 125. 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意识控制,胞体部分存在于脑和脊髓,部分存在于外周神经系统的植
物神经节中,神经冲动由脑到效应器需要更换神经元,其中神经节前的神经元叫 节前神经元。节后的神经元叫 节后神经元。
126. 心交感神经 对心脏 正性作用, 心率加快、传导加快、收缩加强。 节后神经元释放
的(NE-β1受体)NE去甲肾上腺素
127. 心迷走神经: 同上相反 释放的递质:Ach乙酰胆碱(Ach-M受体) 128. 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释放 —去甲肾上腺素 (NE—a)收缩 129. 心血管中枢:延髓心血管中枢 是 基本的神经中枢
4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相关推荐: